如何理性看待孩子成绩
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什么样的是坏孩子,相信大多数的家长在面对这个问题时,考虑的第一要素肯定是孩子的成绩。这成了大多数家长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之一。在他们的眼里,课堂上,能按照老师的思路回答出问题的就是好孩子;那些爱提怪问题,爱钻牛角尖的就是坏孩子;拿到试卷后,分数高的就是好孩子,反之就是“朽木不可雕”的坏孩子……分数高才是好孩子。孩子从托儿所开始就考试,一直到高考。以分数为标准的排名次也从托儿所开始一直到高考。几乎所有的荣誉都与分数有关,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等,分数几乎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这说明家长甚至是整个教育制度都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着一个误区,以孩子的分数论成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人父母者天下同心。但这种期盼的重心,在大多数家长的心目中已从德才兼备向“更重学习成绩”偏移。
相关部门对某省的129个未成年人的家长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中,在回答当父母者“您考虑孩子前途时最为关心的问题是什么”的问题时,比例最高的“学到知识”的占80.6%,其次才是“良好行为习惯”,占43.9%,身体健康占37.3%。
同时,调查问卷问及“您认为好孩子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家长的回答前3项依次为学习成绩好占50%;道德品质好占36.2%;身体好占27.8%。有近一半的家长要求孩子进入高一级的重点学校。这表明,父母评价孩子的首要标准是学习成绩。
如果仅仅把成绩好、听话作为“好”的标准,那么,数学成绩只有15分的钱钟书岂不成了笨蛋?因成绩差而被学校开除的爱迪生岂不是愚蠢至极……韩寒现象引起了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反响。反响的焦点和落脚点不同,因而便产生了众说纷纭的观点。这些观点,使人们越来越糊涂,不知道今天的教育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韩寒是不是个好孩子?1999年,他的成绩单上有7门课不及格,按规定只得留级,重读高一。2000年,韩寒还是7门功课不及格。在家长的眼中他肯定不是一个好孩子,而是坏孩子的典型代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韩寒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是天才,而且他成功了。这不得不引起家长们的反思。
其实,培养好孩子不应是教育的目的,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的目的。创新人才都是有个性的人才,无法用孬好来衡量。你说比尔·盖茨和杨振宁谁孬谁好?你说爱迪生和哥德谁孬谁好?那些有成就的人哪一个不是从小充满个性的孩子。爱迪生小时候只上了几个月的学,就被老师辱骂为“愚钝糊涂”的“低能儿”而退学,可他决心长大了在世界上做一番事业。他曾因要实验人身体里充满气体能否飞上天,而让小伙伴喝下一种药,差点送了小伙伴的命,被爸爸打了一顿还不让再搞实验。最后他还是靠倔强的个性成了一个伟大的发明家。
相反,在以分数论成败的思想下,又造成了多少高分低能者,难道“高分低能”就是家长所追求的好孩子的最终模型吗?
新生康宁入学不到100天的时间不得不休学,究其原因,康宁的妈妈为了孩子学习好,不让康宁做过任何家务,所有学习外的事情他都不用费心。除了学习之外,康宁没有可以骄傲的另一个支点,如今到了大学成绩低落,他就非常压抑。同时,极度的生活无能使康宁完全不能独立生活,衣物物品不知如何打理、时间不会安排、金钱不会管理,不得不选择休学调整。他的妈妈是多么悔恨自己的教育方式,因为这种教育方式培养了一个只会读书不会生活的低能儿。
其实父母以分数作为评价孩子的首肯标准,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也许这就是逼迫着孩子真正的走上了“坏孩子”的道路的原因。
一位不满15岁的初中女生,因为期终成绩不好,为了逃避爸爸的一顿可怕的毒打,离家出走整整一年。孩子离家出走后,父母才醒悟、追悔莫及……有一对夫妇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认定孩子应该具有与他们一样的智力和能力,对于孩子学习成绩差,他们认定是孩子学习不努力所致,从而以购买孩子喜爱的运动鞋作为条件,激励孩子努力考高分。殊不知孩子的智商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所以他要运动鞋的愿望只是可望而不可及。情急之下,在商场里偷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抓获后被送到了工读学校。
过分看重分数,加大了孩子的心理压力。有一个小患者在小学时的学习成绩总是遥遥领先,因此一直生活在赞扬声中,这也给孩子带来了压力。他一到考试时就特别紧张,头脑中总是想:如果考不好,我就不是别人夸奖的好孩子了。由于心理负担过重,考试没考好,进初中后,厌学情绪非常严重,来到医院治疗,医生诊断为“学校恐怖症”。
据某市委统计,2002年上半年该市青少年离家出走的就有375例,在出走的孩子中多数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十分脆弱,精神上非常需要父母的关怀。但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教育子女的方法粗暴、简单,对孩子管得过死。片面认为孩子分数高就是好孩子,对孩子的内心活动、思想见解及孩子对社会的看法不屑一顾甚至反感,很少与孩子沟通,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