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学习,成绩差怎么办
一个孩子能否成材,要看个方面的综合素质。而很多家长却在教育孩子中,把考分当作孩子的“命根子”,把学习成绩当作衡量孩子优劣的惟一标准:孩子成绩好,一切皆好;成绩差,一切皆差。不少父母不关心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他们意志品质、道德情操的发展。以致上演了一幕幕的家庭悲剧。这使得未成年人从小就形成了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如只会读书不知世间万物;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关心他人;思想拘谨,缺乏生活兴趣。同时,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过高,有的连一次小测验都要看名次找过错,往往会给孩子造成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扭曲孩子的人格,造成孩子厌学、逃学,甚至走上自杀之路。
考试分数是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某门课程在一定阶段上的检查所做的成绩评定。它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不能反映孩子的智力水平和综合素质。更不能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优劣。作为家长,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关心孩子的一个具体表现,但应如何看待分数,却是一个科学而又严肃的问题,它反映着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态度、方法及其成败。
一般说来,家长对孩子分数认识的误区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片面的夸大分数的功能,不仅将其视为学习好坏的惟一标准,更将其看作是孩子好坏的衡量因素。
家长看到孩子考试分数比前次考试高了,就喜上眉梢,认为孩子学习下功夫了,成绩进步了,进一步推论孩子懂事了,在学校各方面表现肯定优秀。反之,若分数下降了,就认为“不争气”、“没出息”,甚至恶语相讥,拳脚相加,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一小学生因考试分数未达到家长的要求而被家长活活打死的惨痛事件,就是家长片面夸大分数功能而导致恶果的一个特例。
一个人的好坏不是片面、单纯而论的,高分者也有许多走上了犯罪道路,其犯罪的手法与危害更高于那些智力低的人。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要在衡量孩子好坏方面占相当大的比重。
二、机械地、片面地分析分数,从而得出错误结论不能正确分析分数,会被表面现象迷惑,最终将使家长、孩子都被误导而进入学习的误区。仅因某次分数的下降就否认孩子学习的进步,会使孩子失去学习兴趣。而仅依据某次分数的表面分析来指导孩子学习时间与精力的分配,无疑会使孩子忽视真正的困难,得不到真正的帮助,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等到问题暴露时,很可能良机已失,悔之晚矣。
家长应如何对待分数,才能发挥分数的功效,才能使你眼中的“坏孩子”变成好孩子?
第一,正确看待孩子的考试分数。既要重视分数,而又不唯分数。孩子的学习主要从学习成绩上反映出来,但并不是说分数决定一切,分数高不能说明孩子就聪明,反之也不能说明孩子蠢笨。因为思想品德、活动能力、表达能力等在分数中是无法体现的,知识毕竟不是能力。在科学史上有许多科学巨匠,例如达尔文、爱迪生等,在童年时代,甚至到中学时代学习成绩都不很出众。但他们后来都成了闻名于世的伟大科学家和发明家,这些都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例子。
第二,父母要善于发现“坏”孩子的亮点。我国的教育方针指出要让每个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因素全面、和谐发展,但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家长要在尊重孩子个性及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发掘其潜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各自不同的方面显现出自己的优势,要让“坏”孩子也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价值,确信自己不是坏孩子。
第三,要发掘孩子的优点,扬长补短。任何人的欠缺都比才干多得多,而且大部分欠缺都是无法弥补的。家长也是如此,你能正视自己身上的优缺点,就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缺点吗?你不能只看到孩子在分数上的缺点,而忽略了他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因此,家长不能为了刻意弥补“坏”孩子的缺点而扼杀了他们的优点,更应提倡“扬长避短”,是兔子就让它去跑步,是鸭子就让它去游泳。
总之,家长们应该清楚,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孩子考试分数的高低,不足以代表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正因为如此,目前一些教改区的高中招生,已不再把升学考试成绩作为录取的惟一标准,而是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创新实践成果评价等共同作为招生录取的主要依据。
中国的发展不需要“好”孩子,而是需要有创造力的、有个性的孩子。个性不仅是人的灵魂,也是教育的灵魂,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你们眼中的“坏孩子”也许将成为世界的主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