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玩家》影评赏析

《失控玩家》影评赏析

篇一:

看完电影《失控玩家》,我的脑海里出现了尼采的一句话:每一个不曾起舞过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正如电影海报的宣传语一样,人生苦短,何必只做背景角色。

在游戏世界里,有需要账号登录的玩家角色,可以随意暴打、抢劫、枪杀背景角色。Game Over之后,玩家可以一次次地登录,按照剧本设定一次次重复,胜利了就有积分,登上排行榜,从而得到精神的满足。

游戏世界里,背景角色是通过人工智能设计形成的,没有也不需要思想,玩家开始了,他们也跟着去配合就行了。

《失控玩家》:生命只有一次,告别背景角色,躬身入己很重要

身处背景角色的自觉,就是,咖啡师习惯了永远只做一种口味的咖啡,商店老板放不下投降的举手手势,隔壁邻居奶奶永远都在找猫猫。

细想之下,有没有和自己的人生某些时刻很相似。

比如,上班几年,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工作;习惯了老板的套路,也就不再想折腾了,明知道不对,也不想去反驳了;工作一天很累了,还是想刷手机到深夜。

有时候找对象结婚,都妥协了父母的安排,相信了爱情可以慢慢培养,结果呢?

《失控玩家》:生命只有一次,告别背景角色,躬身入己很重要

《失控玩家》的背景角色银行柜员盖,穿着蓝衬衫,一本正经的老实人。突然,有了人的觉醒意识,一路逆向打怪,完成人生晋级。

本来盖也是重复剧本的设定,起床,和小金鱼说早安,喝咖啡,和朋友打招呼,去银行等待被打劫。直到偶遇米莉,他开始想改变,想走进她的世界。

就这样,第一次,他当众抢了劫匪的眼镜(即玩家角色),跑出银行去追米莉,可惜,被火车撞死了,第一次游戏结束。

《失控玩家》:生命只有一次,告别背景角色,躬身入己很重要

米莉是玩家角色,要等到上线才会出现在角色里。为了等米莉,盖一直守在她最后消失的地方,终于在某个晚上等到并救了她。

米莉说,盖的等级太低了(level 1),需要积攒到100以上才能带着他一起。

爱情的力量是强大的。

游戏世界里,到处是暴力,你打我,我打你,你完了,我就获得了积分。

盖,却,反套路。

他,崇尚和平,不喜欢打打杀杀的伤人行为。

他选择,救人。

《失控玩家》:生命只有一次,告别背景角色,躬身入己很重要

游戏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一个区别,它可以无限次循环重复。

第一次,盖连怎么打架、躲避、使用武器都不知道,所以,他秒被KO。

第二次,第三次,......再来,再来,再来......。提前知道剧本,学着去反向救助。

盖,唯一一个背景角色,按照自己的节奏在累积等级,分数升得特别快,引起全网在线玩家的关注,迅速蹿红成明星。后来甚至演变成,他们无心打暴力游戏,守在电脑前,看着盖*生长也很有意思。

《失控玩家》:生命只有一次,告别背景角色,躬身入己很重要

有人说,你喜欢什么,是因为你缺什么。

现实世界里的玩家能够去粉游戏里的盖,何尝不是自我意识的投射。毕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现实版的“盖”,每天都是过着相同的生活,早起,赶地铁,上班,坐地铁,回家。

我们都想不被别人束缚,可以*自在的生活,就像盖一样。

盖,作为一个人工智能的衍生产品,因为爱情的触动而完成人生的升级。

可是,现实里的我们要怎么办呢?

依靠爱情吗?

好像很难啊。

盖的爱情,也是上天的偶然馈赠。在遇到米莉之前,他重复了N次寡淡的日子。

仔细分析下盖的爱情,是遇到了和自己兴趣爱好相同的她,和她在一起可以体验不同的人生。他们两个人在一起,可以相互成就对方,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失控玩家》:生命只有一次,告别背景角色,躬身入己很重要

《送你一颗子弹》这样写到:

人生若有知己相伴固然妙不可言,但那可遇不可求,真的,也许既不可遇也不可求,可求的只有你自己,你要俯下身去,朝着幽暗深处的自己伸出手去。

是啊,世界上能陪伴自己最长久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得到》创始人罗振宇有一年跨年演讲的主题是躬身入局,切实地把自己投入到当下的时间里,才能不负这个时代。

借用躬身入局这四个字,如何让自己告别背景角色,其实可以是,躬身入己。

躬身入己,需要你深入地了解自己,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世界上能拯救你的人,只有一个,就是你自己!

如果你因为单身很焦虑,那么假定你按照社会的期待完成结婚生孩子,你还想去做什么事情。这些事情,这就是你内心的渴望,就是你的兴趣点。

找到了,就不要再等待了,投入进去,去干就行了。

盖因为爱情,一步步地蜕变。你可以躬身入己,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一步步地做就好了。

请记住,盖的成功不是一次性的,是一次又一次地厚积薄发。

你想成功,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呢?

篇二:

进入到21世纪之后,距离是越来越小了。

两者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功用,那就是提供娱乐。

对于看得更认真的观众,玩得更深入的玩家来说,那就是从现实世界,进入到另一个世界。

《失控玩家》的票房口碑成功,再一次给了电影与游戏两种娱乐方式结合互动的信心。

前一次,没记错就是《头号玩家》。

按照目前好莱坞的调性,那就应该就要乘势搞一个“玩家宇宙”来了。

说来也神奇,游戏进入电影,最先是从游戏改编开始,曾经也泛滥过一段时期。

然而,这种看似能够借助游戏粉丝驱动破圈的类型片,绝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

少数能够取得票房成功,拍成系列的,口碑最多就是良好的爆米花级别,然后无一例外都是越来越差。

然后是2018年的交互式电影《黑镜:潘达斯奈基》,被认为是电影的另一种未来。

故事中的角色,会根据观众的意愿做出选择,最后得出各种不同的结局。

电影与游戏的根本区别是,观众不能参与到故事中,影响角色的命运,而游戏完全相反,玩家参与其中是核心乐趣。

交互式电影弥补了电影不能让观众参与的天然“缺陷”。

游戏改编电影之所以普遍不能被玩家接受,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玩家看电影的时候,找不到玩游戏的那种体验。

或许在不远的未来,影院的座位上会专门为交互式电影安装上投票按钮,角色的选择根据投票结果而定。这样肯定能增加二刷的热情,因为不同场次很可能会得到不同结局,游戏的那种参与感多少就有了。

只是,无论是故事还是游戏性,《黑镜:潘达斯奈基》并不成熟。这种电影与游戏的结合方式,还需要一部更具突破性的里程碑作品来带动。

游戏改编,交互式电影,是最容易想出来的两种模式。

谁能想到,真正成功打破局面的,竟然是最原始的方式。

游戏题材电影。

在《头号玩家》之前,迪士尼动画《无敌破坏王》就挖掘出了这种“游戏电影”的潜力。

故事严格来说并不算是游戏改编,只是借用了游戏里的角色。迪士尼不惜重金买下各种经典“小霸王游戏”的版权,基于扎实的剧本,观众在主角破坏王的冒险历程中,不仅收获了快乐,而且找到了当年玩游戏的那种感觉。

电影里的各种游戏技能,会唤起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虽然还是不能在电影里玩,但很可能就有人看完电影后,回家就忍不住用电脑来回味一番。

能引起观众玩游戏的冲动,这样的游戏电影其实就可以算是一种成功。

像2014年《*飞车》,2016年《刺客信条》这种游戏改编,是有一些游戏经典元素和场景,却更多是好莱坞特效爽片的感觉,很难与同步到玩游戏的感觉。

因为电影考虑到了一些现实逻辑因素,游戏中的一些“技能”融入到影片中的现实,就没那个味了。比如《*飞车》,就无法还原游戏里漂移和氮气加速的操作和设定。

事实证明,不直接改编游戏世界观,仅仅利用游戏的元素和设定,套用到全新的,更成熟的剧本中,这样的游戏电影会更容易有奇效。

2017年《勇敢者游戏:决战丛林》,讲述几个小孩被卷入游戏机当中,需要完成通关任务才能回到现实。

即便这款游戏的原版是一种老式桌游,并非电子游戏,但片中每个人有三条命,并有特殊技能的设定,就很有一种玩游戏的感觉。

而且这在中国完全没有粉丝基础,连1995年老版电影都鲜有人知的情况下,也能拿到4.91亿人民币的高票房,可见这种游戏电影也无需依赖情怀。

当然有情怀是更好的。

《头号玩家》就成为了一场游戏迷和电影迷,还有动漫迷的共同狂欢。

各种层出不穷的“彩蛋”换来了影院中接连不断的尖叫声。

尤其是高达出场的时候,直接就炸了。

电影始终与游戏有着本质区别。

你不能指望以后的电影院会变成游戏厅。

即便日后虚拟现实技术真的能像《头号玩家》里的“绿洲”那样,也很难进入到一部电影中玩游戏。

电影是电影。

游戏是游戏。

不过,电影却能够借用游戏的一些特点,来制造强大的娱乐效果,以及情怀效果。

要知道,游戏随着电脑的发展,也是很快更新换代的。

10年前很火的游戏,10年后就成了一种情怀。

很多玩家已经玩腻了,不想再玩,但那却是一段美好的回忆。自己再重新下载来玩,又感觉有些乏味,即便能找到以前的同伴一起玩,整个世界也没有以前那种氛围了。

这时候,电影就成了一种缅怀老游戏的好方法。

区别于《头号玩家》,《失控玩家》借用到的游戏元素要更“年轻”一些,大都是21世纪后的大型3D游戏,而且整体风格更喜剧。

《头号玩家》有着很深的游戏哲思,斯皮尔伯格表达出了“享受游戏”的主题,批判了当下许多游戏玩家,特别是网游出现之后,为了取得胜利和虚荣心,而失去最初游戏初衷的现象。

《失控玩家》想表达的好像有很多,比如像《侠盗猎车手》(GTA)这种比较暴力的游戏,编剧肯定是想批评一番的,另外还有类似《楚门的世界》,人生中自我意志选择的重要性。

最深刻的一点莫过于,通过反派想通过续集游戏赚钱的桥段,讽刺了好莱坞的续集泛滥。《失控玩家》是一部原创电影,甚至都不用像《头号玩家》那样基于小说改编,这一点难能可贵。

但或许是制作中途从福斯转移到了迪士尼的关系,风格就和之前福斯电影普遍的有所不同,至少可以想象,瑞安·雷诺兹当初是设想了很多R级台词的。

反正最后影片是变成了彻底的爆米花,对主题的探索浅尝即止,转而加强了娱乐性。夸张点说,瑞安·雷诺兹指不定就是好莱坞的下一代喜剧之王。

同样,《失控玩家》原汁原味地还原出了各种游戏技能,以及游戏里各种有趣的状况。

比如NPC只会重复说那几句话,以及被车撞飞的壮烈场面。

这就让游戏玩家找回了玩游戏的感觉,而且,也能够让没玩过游戏的观众,切身体会到玩游戏的乐趣。

谁说游戏电影只能服务于游戏玩家?

《失控玩家》就说,不。

当然,最令人兴奋的,还是各种彩蛋。

去到迪士尼旗下的好处就是,版权实在太好弄了。

虽然说爆米花电影(除了漫威电影)剧透不剧透影响不大,但看《失控玩家》之前最好还是不要看任何评论和剧透,否则就没有那么惊喜了。

来自“迪士尼宇宙”的联动,真的不亚于《头号玩家》高达登场的一幕。

还有两位明星的真人客串,真的是教科书式的。

不像某些电影中的客串敷衍了事。

游戏世界千奇百怪,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头号玩家》和《失控玩家》完全有理由开创出“玩家宇宙”,这不需要像漫威宇宙那样做多部电影的精心规划,反而可以专注做原创电影,推动原创电影的重生,因为“宇宙联动”不在于剧情,而是在于版权。

只要构想出一个虚拟游戏,让角色在游戏中进行冒险,只要有版权,那么各种本无法实现的可能性,都能实现。

你可以让终结者T-800登场大战机械战警;

让劳拉对战波斯王子;

阿拉贡对碰阿尔萨斯,噢,有何不可?

漫威大战DC,是的,最有可能就是在“玩家宇宙”中实现。

当然了,没有足够优秀的剧本,你把齐天大圣孙悟空请过来都没用。

篇三:

每天早上,银行职员Guy都是在同一时间睁开眼睛,然后对自己的宠物——一条小金鱼道声早安。

他穿上自己的蓝色工装,打开公寓最左边的窗户,强迫症似地连续三次拉动窗帘。

他出了公寓,走进一家常去的咖啡馆,要一杯不加奶、两份糖的咖啡,然后和一位坐在固定位置上的警察朋友说一声hello。

他在一家银行上班,每天操着程式化的语言接待着客户,用同一套动作应付每天到来的银行劫匪。

每天他还要和自己的黑人同事一起走出银行,没事人似地讨论着下班后去哪里打发时间。

这就是GUY,一位《*城》游戏里的NPC(非玩家角色),他的每一天都是按照程序代码所的设定机械运行。他甚至没有一个正经儿的名字,GUY,在英语里就是“那家伙”的意思,可以指代任何人。

其实,在影片开场10分钟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这里讲述的就是我们自己的故事。

我们虽然是活生生的人,但残酷的社会规则和无尽的“内卷”压力,让我们每一天都活得像一个NPC。准时的闹钟,一成不变的早餐,乏味的工作内容,而立之年依然打着光棍,每天沿着固定的地铁路线朝九晚五,哦不,是996甚至007。

我们曾经也有不甘,曾经也想过创业,但饱经社会毒打之后还是选择了继续苟着,或者从未想过踏出雷池半步,陷在舒适区里苟到退休。

但是电影里的GUY,与社畜们不同的是,他是一个具有自我成长能力的人工智能生命(AI)。一个看似寻常的工作日,在经历了每天一次的“劫匪事件”之后,这位吸纳了足够的经验值得GUY,终于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他取下了一位玩家的“墨镜”,从NPC“进化”成了玩家,从此走进了一片崭新的世界。

影片从头到尾充满了对现实的影射,巧借游戏暗指人生。它是一部寻常的暑期爆米花电影,也是一部充满励志正能量的精品佳作。游戏中与游戏外,都上演着个人的自我突破,与不甘沉沦的斗争精神。

《失控玩家》的导演肖恩·利维(Shawn Levy)说:“这部电影的主题不仅仅是接受你发现的世界,而是意识到你有能力影响你自己的世界。这部电影也是关于在现实令人失望时个人的觉醒和成长,并获得做出改变的自主权。我们需要这样的故事。”

不得不说,这部影片选择在当前的中国上映,是非常“应景儿”的举动。自从去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世界陷入了空前的停滞,中国则正式进入了“觉醒时刻”,广大的无产阶级仿佛在一夜之间苏醒,开始自觉地反思过去,抨击当下,长期的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终于得到了现实的验证,民粹主义抬头,“毛选”、“资本”、“无产阶级”等成为了年度热词。尤其是今年8月份以来,娱乐圈持续爆雷,“大瓜”一茬接一茬,吴签、小燕子接连窜上热搜,其背后的缘由令群众们瞠目结舌,纷纷称自己“见证历史”。

喧嚣背后,人们开始思索,为什么“他们”可以无法无天,为什么“我们”就不得不“996、007”,内卷到死呢?

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当下中国的*根本制度,同国内外资本主义无序扩张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这是一场底线与欲望之间的斗争,关乎身在局中的每一个人。

但是觉醒是一回事,敢不敢起来抗争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在影片中,GUY能够唤醒NPC们麻木的心灵,却无法说服其中的一个NPC放下他的高举的双手。这个胖子之所以一直高举双手,是因为他曾经遭遇过劫匪。用这位NPC的话说,就是“万一在街上遇到持枪抢劫怎么办?”这是典型对未来、变革的恐惧,不抗争,可以苟活,抗争,则随时有死亡的危险。

《失控玩家》影评:不抗争,毋宁死

在影片中,资本家为了掩盖自己无耻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事实,不惜毁掉了NPC们赖以生存的服务器,当整座“*城”开始崩塌毁灭的时候,NPC们仓皇逃命,唯有GUY义无反顾地冲向边界,试图突破“屏障”,找回“乐土”。

这是好莱坞电影一贯的个人英雄主义,GUY的破釜成舟最终获得成功,全体NPC获得了救赎,而那个高举着双手的胖子,还是继续高举着双手。

在这里,影片反讽了那些在现实生活中随大流的庸庸之辈。他们不敢抗争,躲在人群后面甘当缩头乌龟,既享受了革命成果,又不用付出任何危险。无论何时何地,这种人都会存在。现实就是如此狗血,有人牺牲,有人逃避,有人捡现成。

但是为了更加美好的世界,总要有人站出来,振臂高呼,搅动风云,带领人民走出苦难深渊。

不抗争,毋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