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读后感(一)
近日,学习了《捕蛇者说》我深有感触。通过《捕蛇者说》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对苟捐杂税的控诉和对老百姓深切同情。
《捕蛇者说》全文通过围绕着蒋氏一家的遭遇表现了当时苟政猛于虎的状况,引发人思考。柳宗元写作的这段时间里,战乱频繁,先后发生过安史之乱,全国户口锐减,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无有限制,使人民的负担日益加重。尽管在唐德宗建中元年颁布了两税法,并明文规定敢在两税外加敛一文钱,以枉法论,但这不过是欺骗百姓的手段,事实正如陆贽所说:大历*军、进奉之类,既收入两税,今于两税之外,复又并存。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蒋氏的这一番话,用他以捕蛇独存和乡邻们非死则徙相对比,说明捕蛇虽然是件不幸的事,但却比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的相邻们好多了。当听了要恢复他的赋税时却大戚,汪然出涕地恳求。完全是出于真情。蒋氏的话,发自肺腑,带着血泪,听来怎不令人心碎?更突出当时国家的腐败以及颓败。
特别是他不愿意丢掉犯死捕蛇这一差使的大段申述,讲得是既有具体事实,又有确切数字;既有所闻所见,又有个人切身感受;既有祖祖辈辈的经历,又有此时此刻的想法;既讲述了自家人的不幸,又诉说了乡邻们的苦难:不仅使人看到了一幅统治者横征暴敛下的社会生活图景,也让人感到此人的音容体貌宛在眼前,有血有肉,生动传神。有力得控诉了社会吏治的腐败,曲折得反映了自己坚持改革的愿望。
捕蛇者说读后感(二)
《捕蛇者说》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柳宗元对蒋氏人家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唐宪宗元和年间,赋敛极重,当时全国税户比唐玄宗时期减少四分之三,而兵力增加三分之一,民不堪命。柳宗元在永州亲眼看到这种情形,所以写了这篇文章,揭露了苛政猛于虎之一观点。体现作者关心民生疾苦的善良的心。
文章开头介绍了捕蛇的好处,可以抵挡税收,让人们都争着抢着去做这件事。蒋氏的那个人,以捕蛇为生,而他的前辈都死在这上面,他却依然从事着这一行业,以捕蛇之利反衬出赋敛之毒。
当作者提起要给蒋氏更换一份差事,而蒋氏却哭着求我不要换。可以看出,蒋氏为了逃避赋税,宁愿冒着生命危险去从事这一危险的差事。
过去,把相邻们十室九空的情景跟自己以捕蛇独存形成鲜明对比。现在,把官吏来乡里索租跟自己驰然而卧作对比,突出了统治的苛刻。
作者听到这些感到悲伤,表现出对在苛政下生活的百姓的同情。
捕蛇者说读后感(三)
本文在写蒋氏痛陈心曲之中融入了作者强烈的个人感情。作者先“悲”后“愈悲”,他悲的是毒蛇之毒,是捕蛇者蒋氏的不幸遭遇;他“愈悲”的是赋敛之毒,是当时广大百姓的悲惨命运。
作者之悲中充满了对蒋氏及广大受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不满。虽然作者当时被贬永州,但他依然是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他能有如此感情,关心民生疾苦,可见其思想的进步性。然而最终他却把问题解决的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身上,这又不得不说是无奈的局限。(www..cn)这个局限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作者无法超脱。“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实质是希望朝廷调整统治政策,用辨证唯物主义的眼光来看这只是个改良主义性质的美好希望。翻开历史,不难看到中唐社会藩镇割据,土地兼并,动辄则战,朝廷财力匮乏,试想,这一无力的希望能下闸止水般的遏制住横征暴敛吗?一堆柴木,当它的水分被蒸干时,只需一根火柴,便可燃起熊熊烈火。“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的百姓,油脂榨干之时,血泪的控诉无望,改良的希望无望。这时最紧要的是一声革命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