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光抓走的人》观后影评精选三篇
导语:《被光抓走的人》是由董润年编剧并执导,黄渤、王珞丹、谭卓、白客、黄璐、文淇、宋春丽、李嘉琪、丁溪鹤、吕星辰主演,焦俊艳、黄觉、李倩、王菊友情出演的现实主义爱情电影。下面是由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观后感,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篇】
在特辑中,李诞妆前妆后对比和巴西焗油等画面,也使整支特辑彩蛋更具诙谐轻松感。而“还有哪些人会被光抓走呢?”则引发观众浓烈兴趣:“这支特辑该不会是个连载?期待!”
不仅“诞式”幽默格外吸睛,李诞究竟为何能够亮相这部电影也激发着观众无限的好奇心。据了解,他与电影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他创作的小说集《冷场》中有一则短篇小说《在白光后》深受读者的喜爱,细心的读者都留意到李诞曾在书中明确感谢过《被光抓走的人》导演董润年,原来《在白光后》的创意来自导演,李诞在导演的基础上沿用相同的人物名称搭配不同的剧情,打造出别出心裁的故事。
【第二篇】
近日,由黄渤与王珞丹主演的电影《被光抓走的人》在影院上映。该片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导演董润年的脑洞:“如果有一道神秘的光把一部分人抓走,社会的平静与法则被打破,我们该怎么办?” 带着导演的脑洞,电影里的问题也得到解答,电影更倾向于爱情科幻片。
作为一部高概念的电影,制作方对生活的体验和洞察细致入微,尤其是黄渤和谭卓这对中年夫妇,柴米油盐早已熬干了激情,婚姻的维系更多是种麻木的惯性,却禁不起多少审视和刺痛。他们会为了面子作假,可讽刺的是其他人也不会当真,毕竟同学聚餐时满坑满谷,似乎也没谁被光抓走。爱情从来都是一种抽象、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人们也无法从行为上判断两人是否相爱,所以,在电影中,光就莫名成了检验爱情真伪的一个方法。被留下来的人不再相信自己的内心,也不再相信自己的恋人,这是电影光作为对爱情考验的一个存在。
相比之下,王珞丹和黄璐这条线则更加洒脱。既然男人不可信,那爱情就更不可信,人,终归还是爱自己更多些。而再年轻些的白客、焦俊艳、那对情侣,甚至是未成年的文淇,则仍处于相信自己能把握爱情的门槛上,这道白光与其说是点醒了他们,不如说是给了他们一个预判的机会。如此多不同年龄、经历的人站在人生交叉点上,总有一款能满足观众的代入感。虽然导演最后给出了一个回归家庭的温暖结尾,但显然他更乐于在前面两个小时里解剖爱情众生相。
每代人对于爱情都有自己的理解,宁静的生活因为一道白光而发生了改变。相爱的人都会消失掉,那留下的情侣还相爱吗。电影相比也是文艺的,渤哥将小人物的苦楚演绎给了观众。作为超现实题材群像电影还是比较有惊喜的,每个角色都在同一纬度里接受爱情的拷问,发挥可圈可点,总体而言非常享受,边看边思考。
电影设定很有意思。光是上帝视角,你以为它存在。它抓走有爱的人,留下混乱不堪的互相猜忌。其实它无形,珍惜眼前,莫抓虚无。爱情除了玛丽苏还有诸多残酷问题剖析。近年少见的爱情寓意电影,看完审视现实,思考并相信此刻拥有。黄渤文淇黄璐,艺术标配。谭卓内放的表演方式,表现不俗。
一道光,带给四条主线人物的考验各不相同。四组人物,在一道光的阴影中各自猜忌、怀疑、伤害,光并没有给人们任何解释,它只是将人们内心最卑劣的角落揭示在众人的目光中,迫使你去面对人性的恶,直视内心的欲望,导演最终让这四组人物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达到了释怀。虽然每人对爱情的看法和标准都不一样,但爱情本身却是永恒动人的旋律。
电影的每个情节都很真实,很直观地表现了平淡生活中爱情的样子,爱情是在不经意间的一丝一毫的小细节,爱情也是人生中大是大非的评判官,爱情很是每个人心中最深处的渴望。所以,不论事实如何,我们应永远相信爱情!
【第三篇】
从《我不是药神》到《过春天》,从坏猴子72变计划到青葱电影计划,这两年,华语电影届似乎掀起了一股“新导演”热,随着市场扩大,优秀的类型片导演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如今在这串名单上又能再加一个:董润年。他来*黄渤策划的HB+U计划,旨在挖掘潜力新导演和极致类型片。或许他并不算那么新,毕竟在很早前他已经是一名颇有名气的编剧。无论是《心花路放》中让人惊艳的结构玩家,还是《老炮儿》散发的地道的北京味儿都让人印象深刻。也正因此,对于《被光抓走的人》,我从很早便开始关注。它讲述了一个颇具创意的故事:中国南方的一座小城市中,生活着中年教师武文学,小混混筷子,和丈夫准备离婚的李楠等人,某天一道突如其来的光束在城中出现,紧接着,一些人消失了。这个设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类似好莱坞B级制作的的科幻悬疑故事,我也是抱着这样的期待去的影院。意外的是,董润年却并没有把《被光抓走的人》拍成那样的电影,他选择另一条相对平缓,却更有深度和态度方式发展故事,拍出了一种华语电影从来没有拍过的真实爱情片。人们很快发现消失的人大多成对,而科学家也给出解释:光带走的,是有爱情的人。新闻一下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因为这等于说还活着的情侣,是早已没有爱情存在的。这便是《被光抓走的人》最妙的地方,在现实中,人往往对情感这件事无法精准判断,怎样的程度是恨而不是讨厌?怎样的时刻是快乐而不只是喜悦?没有人能给出正确答案,因为感情是模糊的,而模糊的东西不可能被精准定义和树立标准。但董润年却假设了一道有形的光,它照亮了人类无形的情感,树立了一把绝对审判公正的达摩克斯之剑,被光抓走就是有爱情,没被抓走就是没有,简单又分明。人们对待光的态度,也分成了两派。有人被它动摇,一对怎么都要结婚的情侣,却并没有被光带走,于是女生质疑对方不爱自己,以至于男生要以死明志。李楠也是如此,她虽选择离婚,但心里仍对丈夫存留一丝爱意,然而丈夫的失联,打散了她心中最后一丝希冀,她终于死心相信,丈夫是爱上别的女人了。他们代表的,是相信光的人,光的出现让他们认为人生有了答案可寻,成为了他们生活的标尺。武文学等人,则坚决的拒绝接受这套理论。他称他和张燕是相爱的,甚至为此去伪造证物证明,而何晓芬则认定男人没被光抓走,即便联系不上,也坚持是被别的女人藏起来。他们代表的,是拒绝光的人,光的出现打乱了他们本来运行良好的人生,所以他们不能够承认那是真实的。于是你很容易便能看出光的真实意义:所谓光,便是信仰。人们常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不信宗教,流行无神论,但在《被光带走的人》中,爱情却成为最大的信仰。武文学也好,何晓芬也好,在光出现以前,他们都对自己与伴侣相爱深信不疑。也正因如此,当科学家声称光带走所有拥有爱情的人时,他们无法接受是事实,因为那等于否定了他们认为生活之所以幸福,最基础的东西。可若是信仰本来就已经崩塌,那便又是另一种情况,李楠对爱情的信念刚刚被丈夫的出轨击溃,所以当光以一种新的概念出现时,她毫不犹豫接受了它。有趣的是,这几个站在不同立场,态度相反的人,却都最后被“打脸”,武文学不得不接受夫妻感情出现问题的事实,并重新面对。而李楠找到最后才发现,丈夫根本没有被光带走,她一直笃信的,只是个可笑的误会。这是导演对人信仰的反思:很多时候你说拼命坚持相信的,也许根本就不存在,不真实。筷子便是最有力的案例,因为畏惧,他选择逃了一种完全背离本性的信仰,于是当新的信仰以不可避免的事实性质袭来时,他呈现了强烈的自我矛盾。一方面迅速地意识到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欲念,一方面却极力抗拒接受,当然,最终他还是接受了。筷子,李楠,武文学,都因为光的出现,从不同方向重塑了信仰,并走向了更真实的自我。
当然也有特例,何晓芬无论遇见什么证据,她的想法都始终不变,那个男人只爱我,他如果没死一定会和我在一起,其实我们和李楠一样,都看的出她不过在自欺欺人。但导演对她的态度却是非批判而温柔的。毕竟话又说回来,我们生活当中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相爱,多少人只是在相信自己在相爱呢?也许早就已经没了爱的激情,早就变成了另一个武文学或何晓芬。但因为面子,因为生活惯性,或者因为其他的一些原因,我们选择麻痹,告诉自己爱依然存在,就像何晓芬欺骗自己一样,那样又何过之有?但也许更好的方式,仍是积极的面对问题,而不是像鸵鸟一样视而不见。若是没有这道光,武文学和张燕一定会走向离婚,他们之间的感情早已经摇摇欲坠,可因为武文学在感情的惯性中没有发觉,始终盲目相信他们是一对恩爱夫妻。若没有这道光,筷子可能仍无法直视自己的感情,可他又能欺骗自己多久呢?是光让他们获得重生。黄渤和谭卓的演技十分优秀,塑造了一种中年危机的夫妻间不再亲密,却又还想维持体面的紧绷感。黄渤在办公桌前忽然的崩溃,向同事倾诉心事,黄渤离开家时,谭卓手足无措的站在客厅当中,诸如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表演片段还有很多。王珞丹和白客也打破了自己的一贯形象,尤其后者,把筷子这个混混角色演得十分生活化和真实。有的电影能用几个词汇高度浓缩的概括,但《被光抓走的人》却不行,它太复杂,也太多义了。它有着在华语电影中少见,像《她》一样的高概念设定,它触及到爱情最虚伪,也最残忍的现实,它撕掉层层假象,导演用锋利的达摩克斯之剑刺开生活,让观众和角色一样同时遭受了光的审判,让每个人都会忍不住问自己,我是爱着别人的吗,我是被爱的吗?我或者那个人的话,能通过考验吗?我想答案未必那么重要,电影的最后大概有一段这样的台词:光是什么我们不清楚,但它能带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这也是导演在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以你的方式定义和相信爱,便是最好的人生。《被光抓走的人》,值得每个对爱迷茫,又试图相信爱的人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