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精选三篇
导语:《大红灯笼高高挂》该片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影片围绕封建礼教展开话题,讲述了民国年间一个大户人家的几房姨太太争风吃醋,并引发一系列悲剧的故事。这里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三篇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希望你们喜欢。
观后感一:
昨晚看了《大红灯笼高高挂》,失眠到了2点,思来想去,还是写了这篇观后感,大概就是所谓的不平则鸣吧!文字拙略,有用词不准确的地方还请见谅。
据说这部电影改编自苏童的《妻妾成群》,故事的背景在江南水乡,而张艺谋把背景改在了他所熟悉的黄土地上,使之更具导演的个人风格。故事讲诉的就是四太太颂莲由于家里变故,不得不听从继母的意愿嫁到陈家大院,被陈家大院活活逼疯的故事。 看完这部电影的整体感受就是压抑,而这压抑的氛围来自里面的每一帧画面,从静止的事物到活着的人,都有着各式的隐喻。包括场景、台词、服装、人物、镜头等各个方面,没办法一一讲完,只能写一点我看到的东西,红灯笼与陈家大院的人。
大红灯笼的出现是从颂莲进入陈家大院时开始,一直到电影的结尾,是贯穿全剧的一个最直接明显的意象,使整部电影都笼罩在一层红色之下。
红色在中国是喜庆、吉利的象征,而电影里面的红色似乎笼罩了一层雾,给人以跳动、不安、惨烈的感受。它的惨烈并没有像鲜血喷薄而出,而是慢慢渗透进人的心里。就如管家口中的规矩,它并没有直接的攻击性,可是最能消磨一个人的心性,最初的颂莲还试着反抗规矩,而慢慢的自己也变成了它的奴仆。
这略带粉红色的灯笼就如这个规矩一样慢慢的腐蚀了人心,使全剧笼罩在这个惨烈的氛围之下,剧中的人物不能逃脱,剧外的观众也久久不能自拔。
大红灯笼在陈家大院最直接的象征就是权力和欲望,老爷住哪院,哪院就点灯,哪院点灯哪院就有权力,在陈家就能想怎么造就怎么造。最直接的就是能够享受第二天早上的点菜权力。
除了点灯之外,还有锤脚,这个锤脚起初我并没有留意,只觉得为什么锤个脚还有铃铛的声音,后来才发现,其实锤脚不算什么,最使人不安的就是这个铃声。 如果说红灯笼是权力在视觉上的展现,那个这个锤脚声就是权力在听觉上的引诱。每当它在别处响起时,这个声响对于那些没有锤脚的太太来说就是欲望在赤裸裸勾引。长此以往,求而不得,人就逐渐被欲望扭曲以至最终异化丧失生命。
雁儿就是最好的例子。
她幻想着成为陈家的太太,偷偷的在自己的房间点灯,而当点灯的事情被四太太戳穿在大众面前受到惩罚时,雁儿宁死不肯认个错。红红的大火烧掉的不仅是灯笼,更是雁儿对权力与欲望的渴望,当一切在这雪白的大地烧个干净时,雁儿的生命也随着这烧掉的灯笼一起消亡。
颂莲因假怀孕骗了老爷,被老爷下令封灯后,灰色的院子便逐渐淹没在了黑暗当中。
老爷来了点灯,老爷走了灭灯,犯了规矩封灯。
灯本是用来照明的工具,人们为了突出自己的权力,彰显自己的地位便赋予了灯其他的色彩。人们一手建立了这座灯火辉煌的秩序,而这秩序又无时不在的挑逗、禁锢、扭曲、扼杀人性,看似是礼教吃人,终究不过是人吃人。 陈家大院里的人
大院里面的人,上至大太太,下至丫鬟仆人,没有一个不是被这个大院所*。 大太太
大太太看似是这四个太太中最与世无争的人。虽然年老色衰,但作为老爷的第一任夫人,又生了一个男孩,她的地位在陈家无人可撼,当颂莲来拜见她的时候,她们的位置的构图也是上与下,大与小的方位。
对于其他三个太太的争风吃醋,大太太也不管不问,一心念佛。看似与世无争,实则是冷漠之至。而这冷漠来自于陈家大院常年累月对她的*,老爷娶了一个比自己儿子还小的女人,她也只能说一句“罪过”,冷漠的背后实则是无可奈何。 二太太 二太太的为人是从三太太口道出来的,“卓云这个人是菩萨脸蝎子心,她的坏点子比谁都多”。与大太太的冷漠不同,她给人的是一种放下戒备的亲切感,当颂莲来拜见二太太的时候,她非常热情的招呼颂莲屋里坐,与大太太上下的关系不同,他们的关系是平行。
坐下之后便是一番夸奖,“长得真秀气”“名字跟人一样秀气”,随后便是进一步的询问,哪里人啊?嫁得这么远,令堂不担心吗?给人以关心,使之放下戒备坦诚相见。 二太太卓云的话总是极为讲究,她总是能以不经意的口吻,暗含倾向性传递某种信息,以引起或大或小的变故,而自己又能置身事外。用中国的老话就是“煽阴风,点鬼火”。在影片中有几处较为明显。 第一处是颂莲离开准备去拜见三太太的时候,她不经意间透露三太太以前是一个戏子,昨晚赶着把老爷叫去实在是太刁了,看似是为颂莲打抱不平,实则是想挑起颂莲和三太太之前的矛盾。
第二处是当颂莲假怀孕,不去外面吃饭时,卓云又想试图挑起大太太和颂莲的矛盾,说“您大肚怀飞浦少爷的时候,也这样吗”大太太一句“吃你的饭吧”就用冷漠把卓云打回去了。看挑动大太太不成,卓云又嬉笑起三太太,说“三妹到底是一个唱戏的,连笑的声音都这么好听”,看似一句简单的话,却无时无刻不在讽刺三太太出身低下。
第三处是在戳穿颂莲假怀孕时,对于不太确定的消息,卓云借用巧力,给老爷说颂莲气色不好,让请医生瞧一瞧,如果是真怀孕也罢,要是假怀孕被老爷戳穿也没有人会想到是卓云她告的密,不可谓不巧。卓云就是这种就是杀人于无形之中,伤人于千里之外的高手。
是她直接造成了三太太梅珊被吊死、颂莲发疯,而当周围的人死的死、疯的疯,她亦何尝不是生活在死与疯之间。 造成她与大太太性格截然相反的就是她“没本事,只生了一个女儿”,而随着年老色衰,新进来的姨太太越来越年轻,如果再不生下儿子,就会被老爷遗忘,最终消磨在这个大院里。她不仅是施害者,封建礼教的帮凶,同时也是封建礼教制度的受害者,只是自己不觉而已。 三太太 三太太梅珊在嫁给老爷之前是一位名角,有着姣好的面容,虽然受众人追捧,可仍然是一件男人手里的玩物,花钱买来供消遣玩乐而已。虽然生下了次子,可仍然被唤作戏子。
她的性格偏张扬,第一次出场就穿了一件红色的旗袍,带着珍珠,与大太太、二太太灰暗的衣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也是最不受封建礼教规范束缚的,邀请男人来家打麻将,与高医生私通。当颂莲直言她和高医生有一腿时,她敢作敢当,“实话给你说,我待会儿就去找高医生”。这样一个敢爱敢恨,不忌礼教规矩的人在这个大院里终究是活不长久。
四太太 四太太颂莲本一个刚上大学的女大学生,由于家庭变故父亲去世,不得不听从继母的安排,嫁给一个有钱人家做姨太太,电影就是以颂莲进入院子开始,展现她是如何从一个有点任性倔强的女人,最终变成疯子的过程。 季节从夏天再到夏,看似经历了一个季节的轮回,可谁知在这个季节里并没有春天。从夏天开始,到夏天结束,又从夏天五姨太进门开始,悲剧始终在这里轮回。
飞澜与忆真
三太太的儿子飞澜,两次出现脖子上都挂着一个长长的,类似于长命锁的银饰,第一次手上还没有带银饰,第二次出现在向陈老爷背诗的时候,手上也带上了手圈,这些无不暗示着礼教规矩的对年轻小孩的束缚。 而在陈家大院里的小孩,不管是三太太的飞澜,还是二太太的忆真都丧失了小孩子的朝气,犹如暮年老头。
陈老爷
陈老爷这个人是全剧最神秘的一个人,你总是没办法看清他的脸,有时只能听到一个声音,有时远远的只能看见人影,但他又无时无刻存在着。大院里面的悲剧皆因他而起,他就是这个家庭最高的主宰,就如《雷雨》中的周朴园。
可陈老爷这个人物远比周朴园更模糊,如果说周朴园是封建礼教制度的具体化身,那么陈老师就像封建礼教本身一样无处不在,飘渺空灵,想抓住却不知道从何而抓,想要挣脱却怎么也挣脱不掉,就这样在笼罩在你的四周。
电影的构图被称为教科书级别的构图,居中、对称、斜线随处可见,其画面越发的精美越能反衬出这座大院里面人的悲哀,这就使原本的悲剧有了更深层次的艺术魅力。 其实电影还有一个重要的意象,那就是雪,雪随着人物情节的推进不断的再现,每次出现都有它存在的意义。自古以来,雪在文学作品中都有丰富的意蕴,这里就暂且不谈了,因为确实对雪这方面了解不多。
观后感二:
一、主题与内容
色彩是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往往能够最直观地宣泄情感,表达主题。意大利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说:“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我相信不同色彩的意味是不同的,而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色彩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张艺谋导演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对大片鲜艳色彩的运用对作品主题和情感的表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电影详细分析--色彩
浓墨重彩——刺目锥心的红
这部影片中红色是主基调,而红灯笼更是贯穿全片的意象。
红色是影片中女人命运的悲歌。每晚都要点亮的红灯笼,代表着老爷的喜爱,颂莲大婚那日,院子里、屋子里挂满了点亮的红灯笼,但颂莲一脸的麻木平静让这满眼的红色失去了以往所代表的幸福喜乐的意味,反而显现出几分怪异和压抑,老爷被三太太梅珊喊走之后,只留颂莲一人坐在满室红色中,她的孤独与红灯笼的美好寓意相反衬,具有十足的讽刺意味。
后来颂莲撒谎自己怀孕使红灯笼一直挂在自己的院子里,被红灯笼染成红色的颂莲的脸庞,象征着颂莲这受过新式教育的大学生已经被封建制度同化,成为这制度的追随者,十分可悲,挂起的红灯笼好似在为她唱着悲歌。到最后颂莲被拆穿后封灯,灭掉的红灯笼也象征着颂莲悲惨的下场。
丫鬟雁儿想飞上枝头变凤凰,成为太太,于是在自己的屋子里挂满了红灯笼,它是雁儿畸形的愿望,这是一个丫鬟能为自己想到的最好的未来,极其可怜可悲,最终红灯笼被一把火烧掉,雁儿也因此而付出生命的代价,红灯笼是深宅大院里女人们勾心斗角想得到的东西,在这红色中,更凸显出封建时代女人的可悲。影片最后,陈家大院又迎来一位五太太,她将重新走勾心斗角的路,重新燃起的红灯笼暗示了封建制度下女人的悲惨命运永无休止。
红色还代表着活力与美好。三太太梅珊出场时画着艳丽的妆容,穿着红色的旗袍,头上还别着灿烂的花,这些都表现出三太太梅珊的鲜活,她吃醋时敢把老爷从颂莲的屋子里喊走,敢在房顶唱戏表示自己的不满,生气时张嘴就骂,十分真实鲜活。她把颂莲喊去屋子里打牌时,屋子里装饰着各种各样的唱戏用的面具,各种色彩的装饰品也都有,对比颂莲刚去时屋子里家具陈设的沉闷老旧,明显是三太太梅珊自己的喜好,这些都表现出她的鲜活真实,性格泼辣豪爽和反叛精神。但最终这样的人物因为不满封建家庭的压抑苦闷,选择做出抗争,最终在死人屋里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颂莲和大少爷飞蒲相遇的时候,颂莲穿着一身红色的衣裙,大少爷也穿着红色的上衣,金黄的光斑,鲜艳的色彩,象征着颂莲重新焕发出的对生活的期许和对爱情的渴望,但是这样的场景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颂莲这不为当时世道所容忍的爱情也极快地逝去了,只如烟花般灿烂一瞬。
浓墨重彩——沉闷压抑的黑、黄
影片中建筑陈设的颜色大多是黑色、土黄色。影片里颂莲刚进陈家大院看见的乌黑的柱子、门窗、屋檐,所有的建筑,几乎都是黑色的砖块垒砌而成,这就给了观众一个关于陈家大院的初印象——压抑。而且颂莲屋子里黑色的陈设、院子里土黄色的墙壁,都显示出一种沉闷老旧,而穿着白上衣的颂莲和陈家大院格格不入,这就暗示了颂莲的悲惨命运。管家穿着黑色的衣服站在黑底金字的牌匾下,象征着他是这老旧封建规矩的守护者和传承者,四位太太站在各自的院子前等着老爷的吩咐,背景也是以黑色和黄色为主,太太们在这些颜色的映衬下,显得死气沉沉,没有一点生命力。尤其是房顶的死人屋,在白茫茫天幕的衬托下,黑色的建筑显得尤为突出,而它却是三太太梅珊最终的葬身之地,用两种截然不同的色彩加以对比,更突出显眼,最后三太太被带进死人屋里时更能揭示它吃人的本质。
张艺谋一向喜欢用大量鲜艳的色彩来表现影片内容和主旨。在《红高粱》里红色就重复出现,象征高密大地上生生不息的野性和豪气,在《我的父亲母亲》里,金黄灿烂的树林也多次出现,象征着母亲父亲纯洁美好的爱情。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张艺谋用浓墨重彩的镜头,展现了一出时代悲歌,发人深思。
观后感三:
《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电影,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我没看过原著,所以对原著不做评价。电影的女主角颂莲,原本是一个知识女青年,上了大学。然而命运多舛,她的继母把她早早嫁了出去,嫁给有钱的陈老爷,她只能以小妾的地位嫁到陈老爷。
颂莲虽然是陈老爷的小妾,可是她身上流露了一种新时代知识分子的气质。从她进陈府开始,她自己拿行李,并不依靠陈管家的帮助。她也不让她的丫鬟帮她洗衣服。她曾经也是个纯真少女,对英俊优秀的大少爷飞浦心动。
可是正是因为她这一种“贵气”,造成了她在这个院子里的悲剧。电影的背景是冷色调的“乔家大院”,可是电影里的大红灯笼,却是影片中为数不多的暖色调,而且是鲜艳的红色。灯笼原本是喜庆的代表,可是到了这部电影里,却变了味道。陈府历史悠久,门户兴旺,按照陈府的规矩,被陈老爷宠幸的女人,她的房屋前就可以挂上红色的灯笼,等到陈老爷一走,灯笼就被灭了。此外,被老爷宠幸的女人,当天可以享受锤脚这一待遇,明天可以点自己喜欢的菜。
在这样的环境下,颂莲明白了陈老爷的宠爱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有多么的重要,加上颂莲骨子里这种争强好胜的性情,她也开始争宠,甚至不惜通过假怀孕这一个事情来争夺陈老爷的宠爱。然而当她的阴谋败露了之后,她的灯笼就被封了,以示她不再受宠。
影片深刻地刻画了封建礼教对女人的迫害,陈老爷所谓的权利,并不是真正的权利,陈老爷宠爱谁,谁就拥有这个权利。在偌大的陈府里,即便是一个小丫鬟雁儿,她所期待的,也是可以当上陈老爷的小妾,获得陈老爷的宠爱。灯笼表面上是喜庆的,实际是悲的,是暗的。
陈老爷的大太太和二太太,都是恪守封建礼教的女人,可是她们获得的,是无穷无尽的孤独,影片的结局,陈老又娶了五太太进门。三太太和颂莲还有雁儿,都是属于有个性的女人,她们身上有些新时代女性的影子,三太太选择了高医生,颂莲爱上了大少爷飞浦。可是三太太因此被陈老爷杀死,颂莲爱而不得。影片正是通过描写两种人,来揭露旧社会的残酷。遵守封建道德的女人悲剧,反抗封建道德的女人,也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