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浮生六记》的一些感受和启示
这是我读完《浮生六记》的一些感受,希望能有所启示。
《浮生六记》:众生皆苦,清欢难度
了解《浮生六记》却是在李白那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之后了。总觉得李白为这本书做了最好的诠释。一开始为田园而去,为了没有矫揉造作的安乐而去。循着大家的评语,伴随着沈复,触及着隔了百年的浮世之乐,想着心中的白月光,顿得清欢。可越是深入,越是觉得苦涩。
生于苏州沧浪亭旁的体面人家,按沈复的话讲是“天之厚我可谓至矣”。他的前半生也确实如此,不用忧虑生计,呼朋结友,寻幽探密。可最大的幸事,即使沈复不曾言明,也逃不过陈芸其人。
那是妇道森严,男尊女卑的古代。你难以想象有着这样一位妇人,才情俱佳,恪守妇道的同时却又不落俗套。林语堂先生说芸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诚非过誉。早年丧父,靠着女红养活一家,自学认字,偏偏还学得极快。沈复很喜欢描写她如何可以陪自己在闺房中谈论诗书、赏月饮酒。除此之外,敢于女扮男装去看庙会,雇了馄饨担子为丈夫的花会温酒,主动为丈夫谋妾室,诸如此类,乍读令人神往,觉得实在可爱;但多读几遍,便觉得最可贵处,是她风雅感性之后的缄默沉静。
在那样一个除了丈夫的疼爱无甚长处的家庭里当媳妇,她默默承担着很多东西,居然还能过出安贫乐道的风雅劲来。其实,二人的夫妇生活并不算舒畅,除了前几年的风流,往后便是苦心经营,清寒不已,甚至难以为继。最终,妻子早逝,读者尚且扼腕,更遑论沈复本人。最后一句“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以过于情笃。”语云:“恩爱夫妻不到头。”哀莫大于心死。
晚年沈复著此作时谈及为何将闺房记乐放在篇头,只是说及关雎位于诗经三百篇之首。这乃夫妇情事,我也如此做。但仅仅如此吗?他对陈芸的爱至死都未放下。
遍观书中其人其事,在轻松写意的笔下呈现的却都是遗憾的悲欢离合。沈复的第一知己鸿干二十二岁便早逝;妻子结拜的姐妹憨,有意将其纳为妾室,最终为人所夺,也成为妻子重病的诱因;偶然结识,相处良久的喜儿,而后抛她而去,惹得其寻短见。沈复本人自二十多岁后,便在外颠沛流离,与妻子苦心经营,期间屡次经商失败。更曾带着重病的妻子离开父母家,与子女在雪中告别。而后,妻子逝世,儿子于十八岁离世,再后来父亲去世,又遭人讨债。
何以给他劝慰,除了那份刻骨铭心的感情,还有山水。贯穿全文的不止有人,更有其一次次的寻幽探密,纵情山水。即使最落魄时,也依旧徜徉。
我也是南方人,家乡离其出生地苏州很近。我也是看着江南风光长大的,连大学也是在南方。可即便如此,我依旧对其笔下描写的风景心生向往。那些最原汁原味的风光到现在还有几分,那些亭台楼阁还有几分韵味,我脚下的河水是否因循着千百年前的足迹。偶尔也会装模作样的叹惋着传统的凋零。莫名的觉得与那莫说千年,便是百年的风光都隔了一条银河。人们总是强调着传统的精神,若是连最基础的倚傍都凋零,何来的传承。
初读嘴角总有笑,可越读越是觉得苦涩。在那轻松写意的笔触之外,那些坎坷,生离死别才是常事。“不过记其实情实事而已”。真实的令人动容。李白诗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百年时光,好似一场梦,欢畅时光又有多少。终生浮于世,多受苦难。你是出生富贵,荣华加身,却也难保一世快活;你是出生贫寒,不着一缕,还是在泥土里挣扎。最后都是尘归尘,土归土。
浮生有六记,失其二。其中欢乐有,晶莹剔透如水晶,给你最朴素的清欢。悲伤也有,黯淡如微尘,平凡却常在,亦得劝慰。
最后,众生皆苦,清欢难度。但行好事,莫问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