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观后感大全
导语:电影讲述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没有特别宏大的布局,从一个英国小兵开始一个故事的线索,为了生存为了能活下去,做着一切可行不可行的努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敦刻尔克》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敦刻尔克》讲述了二战初期,英法盟军被敌军围困于敦刻尔克,因此英国*动员船员们营救他们。
在我看来,这部片有四大特点,一是它的画面极简,构图以及色彩极其有特色,单看这几个方面,这部片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尤其是对于我这类爱好摄影的人来说,毋庸置疑是个超级大福利。二是从片头到片尾从未停止的BGM。三是演员们的台词少,但依旧能从画面中演员的神态感受所传递出来的氛围。四是不像一般的战争片血腥,更不像《辛德勒的名单》充满着令人无措的绝望。
画面之初就将我带入了硝烟之中,枪声在我耳边不断响起,可并未嗅到浓浓的血腥味,只有一种冷瑟萧条的氛围充斥在我周围。没有士兵说话,因为他们都在逃跑,其后便见到成群结队的士兵,他们也没有说话,我猜他们在想何时才能归家吧。可惜来接他们的船被敌军不断炸毁,无数的士兵丧生于海洋中,但最后无数的小船朝他们驶来,船上站着的是他们的“亲人”,我看到士兵们在欢呼在大笑。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我想他们的内心早已热泪盈眶,热泪也冲刷了他们的辛酸。
从天空俯瞰海平面时的画面是我尤为喜欢的。一望无际的海面,广袤的天空,也使我不禁遥想到了*。曾想几何时,想要变成一只鸟儿,不受禁锢,享受飞翔,拥抱风,拥抱*。英国海军军长的行为,也值得人们赞扬,在送走了自己本国的士兵之后,留下来帮助法国的士兵撤退。他清楚他的责任,更清楚盟军二字的含义,大难当头,遭受迫难的群体理应抱成一团抵抗外敌。只有这样,才会赢取胜利的果实。
当然,战争一定会有它
的残酷性,这部片战争的残酷性,就体现在人性上。英国士兵们和一个法国士兵躲进了一个船舱里等待涨潮,以至于能够将他们送离海滩,然而他们没有料到,敌军将这艘船当做靶子。所以当船到了海上,船体开始不断的涌进海水。这是必须有人离开,但出船就有可能被枪击中,在有可能面对死亡的情况下,无人愿意离开。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直面死亡。于是一些英国士兵开始强迫法国士兵出船,当其中一个英国士兵为之求情时,他们更是放言说下一个出去的是他。我没有资格去评判这些英国士兵的行为是否正确。因为首先我是个局外人,再者,设想我身处那样的环境之下。我不能保证我不像那些英国士兵一样,失去人性的光辉。只剩下无尽的恐惧和强烈的求生欲望。人非圣人,贪婪善良等矛盾品质都有可能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我只能说战争是残酷的,它的确是能够体现人性的光辉,但它也一样能够将人的劣根性体现的一览无余。
战争提起来就令人唏嘘。古时战争不断,硝烟四起,百姓民不聊生。无数的诗人忧国忧民。因为总有人想要通过战争夺取资源,实现自己的雄图霸业。所以杜甫的《石壕吏》中的事件才会频频上演。我没有直面过死亡,更没有经历过战争。当然也不能体会到那些经历过战争的人的感受。但我知道战争是残酷的,历史的教训告诉我,战争是不值得呼吁的。时代在进步,每一次战争带给人们,带给地球的伤害越来越深。因此人们强烈地渴望并期待大同社会的到来。古时便是如此,如今也是。我相信未来也是。因为人心中是有深深地念想的。可惜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所以那一天遥遥无期吧。
篇二:
这部片子属于灾难片里面为数不多让人特别震撼的影片,我不太喜欢会主动选择这种压抑感很强的电影。
电影讲述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没有特别宏大的布局,从一个英国小兵开始一个故事的线索,为了生存为了能活下去,做着一切可行不可行的努力。
在生死存亡的边缘,有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伟大,有军队的威严,甚至还有一点点民族的自豪感。
总结我的观影感受,有四个地方让我印象深刻:
1、法国士兵埋掉英国士兵时,男主上前帮忙,裸露着的脚,这一个镜头,我仿佛看到,在灾难面前,在生死面前,我们都没有丧失基本的善良
2、船要沉的时候,法国士兵在自己可以逃脱的同时选择去打开船舱的阀门,压抑的感觉瞬间随着喷涌的水一扫而光,他可以不这样子做,人性的伟大
3、月光号的船长在二儿子对救上来的士兵说“没事,他很好”的时候对二儿子点了点头,在战争面前,每个人都很渺小,善良的人都想着多救别人一点,拯救别人的内心世界,为了以后得生存,值得感恩
4、飞行员在没有燃料无法返航,平静的做完以及该做的,走下飞机,烧掉飞机,他平静的脸让我无法平静,飞行员是一个国家的财富,是我们应该敬佩同时也是值得敬佩的人。
影片的镜头,多数以小人物为主,展现在灾难面前,每个人的努力,HOME“祖国”两个字,“承载了多少人的执念,生为祖国的兵,他们无限荣耀,祖国需要时,义无反顾,他们需要祖国的时候,祖国没有放弃”,我敬佩这些伟大的人,我们的安逸的生活,是因为总有人在用自己的生命捍卫。
篇三:
奇迹
1940年5月24日,二战初期,四十多万英法盟军被逼退到法国敦刻尔克港附近的弗兰德斯海岸,希特勒的坦克先遣部队只在十英里之外,两军之间几乎毫无屏障。然而被围困的部队终究获救了。到了仅仅十一天之后的6月4日,超过三十三万八千名士兵在史上最伟大的拯救行动中安全撤回英国,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转折点。
本书作者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整本书跌宕起伏,那么庞大的撤退工作在他的笔下变的脉络清晰,克制的笔调依然充满画面感,看书的过程中几乎屏息旁观那九天九夜的英吉利海峡,这是一场大撤退,但也是一场奇迹,永不服输并不一定是死战到最后一刻,懂得在合适的时间保存实力是另一种智慧。
当5月26日撤退已成定局的时候,人们依然对于能否安然离开存有疑虑,英国远征军和法国第一军团挤在内陆和大海之间的一道狭长走廊,只有奇迹才能拯救英国远征军。最早的计划中从二十日起将以每天2000人的速度载回所有“米虫”,接下来从22日起计划大约一万五千名基地人员撤离,最后才是大批军队冒险撤退的可能。撤退行动刚开始时,丘吉尔认为可以拯救三万人。事实上在5月26日下午6:57这项代号“发电机行动”开始的时候,英国海军总部只有129艘渡轮、近海商船、斯固特和小型船只可以使用,这是一次极其艰巨的行动。
德国空军持续轰炸、无合适的船只停泊点、兵多舟少、渡海路线的曲折、德国鱼雷潜艇的威胁。。。从5月27日到6月3日,这一场浩浩荡荡的撤退有赖于加来的死守为撤退争取的时间:“你们每多坚持一个小时,都会对英国远征军产生莫大帮助。”他们跟德国的坦克与斯图卡对战三天,一英寸一英寸的慢慢败退;有赖于坚守撤退走廊沿线各个据点的部队:“看见天空中的浓烟了吗?那就是敦刻尔克,朝那里前进!”;有赖于万众一心的英国普通民众:“5月30日小型船只前仆后继地横越英吉利海峡参与撤退救援。”
5月27日,7669人撤离;
5月28日,17,804人撤离;
5月29日,47,000人撤离;
5月30日,53,823人撤离;
5月31日,68,014人撤离;
6月1日,64,429人返抵英国;
6月2日,24,000人;
6月3日,超过26,000人;
每一个数字都是生命,在这场撤退中绝大多数英军已撤离,同时带走数量庞大的法军,在1940年夏天,他们是英国仅剩的、受过训练的部队,这不是战争的结束,这是战争的开始。
书中动人片段很多,印象最深的有两处,一处是大撤退刚开始时“当第七卫兵旅移防周边防线东北角的菲尔讷时,士兵们瞥见蒙哥马利将军在市集上伫立。在那难得一见的瞬间,将军放下平常狂妄自大的姿态,颓唐地站着,看起来既疲惫又无助。第七卫队经过时,士兵们猛然立定,整齐划一地朝蒙哥马利“向左看”致敬。将军立刻挺起胸膛,回敬一个威武的举手礼”还有一处发生于最后那夜法国最后的那批守军中:“当卢卡斯将军准备离开时,上千名法国士兵排成四列立正站好。他们显然会被抛下,再无逃脱机会,但是没有一个人打乱队形。他们肃穆地站着,一动不动,钢盔上映照着闪烁的火光。”
“敦刻尔克最重要的意义是一份鼓舞人心的力量,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人类临危不乱、随机应变、克服逆境的能力。它是一块永垂不朽的纪念碑,象征人类不可消灭的坚定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