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问题,往小了说,关乎孩子一生的成败、关乎一个家庭的兴衰;往大了说,关乎一个民族的未来。所以每个家长身上都背负着重要的使命,如何培养好我们的孩子,看看下面这6个问题。

亲子教育的6个细节,大智慧养出好孩子

  提出的问题,耐心回答

  作为父母,应该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正经问题和看法。

  曾子的夫人要去集市,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母亲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马上要去杀猪。他的妻子说:“我不过是开玩笑罢了,你居然信以为真了。”曾子说: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

  曾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作为父母一定要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孩子的话,更要认真回答。如果家长们能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说出的话,必然能够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还能让孩子潜移默化地学会做人。

  经常夸奖、表扬孩子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表扬也要注意细节。表扬要具体,不能走过场一样泛泛地说:你做得不错,要继续努力。孩子对于真诚的有内容的夸奖是来者不拒的,具体的表扬,会让孩子明确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从而产生真正的满足感。

  表扬孩子付出的努力而不是结果。如果孩子用积木搭了一个很漂亮的作品,夸奖孩子“你真聪明”是不合适的,应该夸孩子用心研究并认真搭建。因为一个人聪明与否是天生的,孩子自己无法改变,而努力认真却是孩子可以通过自律做到的,表扬强化了他认真准备的行为,下一次他会再接再厉。

  利用好“责备”的杠杆

  家长的责备对孩子的成长能起到杠杆的作用。如果孩子犯了原则性的错误,例如偷东西、向同学索要钱财等比较严重的错误,家长一定不能姑息纵容,一定要利用责备让孩子知道错误的严重性、知道反省悔过。

  然而,家长的责备一定要掌握分寸,不恰当的责备有可能会在亲子关系中制造隔膜甚至对立。

  明代一书中提出了有名的育子七不责:众人面前不责备,惭愧后悔不责备,夜晚不责备,吃饭不责备,正在欢庆时不责备,正在忧伤时不责备,正在患病时不责备。

  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们的教育常常是培养孩子顺从听话,从生活小事一直到孩子的发展方面都由父母一手包办了。这样的孩子缺乏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和权利,就很难培养孩子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差的孩子依赖性强,缺乏进取心和毅力,遇事容易打退堂鼓或把任务转给成人。这大多是成人娇惯、包办代替的结果。

  那么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大人应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做选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让他在尝试的过程中感受失败,碰钉子,这样孩子就会从失败中记取教训而成长起来。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成功,也有失败和失误。而且通常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能获得较大的成功。在生活中,要培养孩子的自我完善能力,要让幼儿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批评、自我控制,培养孩子的自我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孩子做朋友

  一位知名教育家曾经说过:父母与孩子之间,多因彼此不了解发生误会,多为沟通少产生矛盾,多是没有平等交流而伤了两代人的关系……如果父母学会了与孩子做朋友,这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应该算是梁启超先生。100年前,梁启超在给儿女的信中称呼自己的孩子“宝贝”、“baby”,梁启超教育孩子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与孩子们做朋友。

  梁先生给儿女们的信比孩子给他的信多很多,作为父亲的他就是孩子们的朋友,给孩子们写信,与他们谈学习,交友,恋爱,生活,政事等等,将每一件事娓娓道来,没有家长作风,又与今日的家长拉开多大差距。

  尽量蹲下跟孩子说话

  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就是要我们主动去理解孩子;只有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关爱,才能如春风化雨,悄然无声地潜入孩子的心田。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就是要我们不要摆出成人的架子,把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强加给孩子,使孩子成为只会听话的工具。我们要平等地对待孩子,试着通过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来说服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孩子的心智,培养孩子的品行。

  当我们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时,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陶行知先生曾经写过一首歌谣,结尾是这样两句:“你不能教导孩子,除非是你变成孩子。”只有我们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我们才有可能“变成孩子”,才能主动去“发现孩子”,进而“信仰孩子”,最终“解放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