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处女作《我是猫》读后感800字精选三篇
导语:《我是猫》是一部具有独特形式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夏目漱石的代表作《我是猫》通过一只猫的视角向读者展现了苦沙弥、迷亭、寒月等知识分子以及金田为代表的资本家的生活面貌,有趣也值得人深思,下面是几篇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希望你们喜欢!
【第一篇】
《我是猫》是夏日漱石早期的代表作。既可以说是抒情的写生文,也可以说是结构松散的小说。
本文的主人公是猫,是以猫的视角来看人类世界的。刚生出来的时候,因为长得丑,被人唾弃,捡了一条命,后被人称“苦沙弥”的初级英语老师收养,自此开始了观察人类,品评人类的生活,直到某日因为喝醉落入了水缸中,被淹死了。
这只猫很富有哲理,语言精辟。作者在描写猫偷吃年糕粘住嘴巴的场面时,一方面夸张地刻画了猫拼死挣扎的各种滑稽动作,一方面又诉说猫在这过程中发现了真理,语言诙谐,读书时忍俊不禁。
在它的眼中,人类是怎样的呢?主人苦沙弥现实遇事不爽快,心情阴晴不定,他像牡蛎一样把自己藏在壳里,这只猫嘲笑了主人的虚荣心,自负心及知识分子的种种怪癖。另外一位常来主人家做客的迷亭军,他是一个玩世不恭的人,每次来都要吹嘘一番,还有寒月讲究情趣,却不善处事,研究些无聊的知识。但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重视知识,厌恶小市民所追求的荣利。因此,他们在一起聊天时往往以诙谐的语言表达所爱所恨,从中反映出知识分子的种种复杂心态。
读了这本书,我想:自负的人一直以为自己了不起,我们拥有最发达、最聪明的脑袋,可熟不知,在那些小猫小狗看来,人也不过如此,没有绝顶智慧,没有高尚品质,有时甚至连他们也不如,但我们又能说什么呢?
我喜欢猫的那种闲适和自然,即使是在它死的时候,它喝了酒之后晕乎乎的掉到了水缸里,它挣扎,费尽了全身力气也无济于事。于是它选择了放弃。虽然现在看来有些惋惜,但实际上这也是明智之举,放弃挣扎的念头,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死亡。
其实对于现实生活也何尝不是这样呢?有时候,我们应该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身边的事物,多一些自然,少一份拘束,多一分快乐,少一分忧愁。
【第二篇】
“我是只猫儿。要说名字嘛,至今还没有。”这样亲切的一句话为我打开了一只猫的心灵大门。
这只猫,生活在教师苦沙弥的家中,看似是一支普通的猫,却有着人一样的思维,夏目漱石把他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只猫很富有哲理,语言精辟。夏目漱石在描写猫偷吃年糕年住嘴巴的场面时,一方面夸张地刻画了猫儿拼死挣扎的各种滑稽动作,一方面又述说猫儿在这过程中三次发现的真理。“真理嘛,倒是发现了两个之多,可年糕依然年在嘴巴上。”如此诙谐的语句读来让我忍俊不禁。这只猫甚至还能搬出牛顿第一运动律和第二运动律,真不愧是生活在教师家中的猫!
在它的眼中,人类是怎样的呢?主人苦沙弥现实、遇事不爽快、心情阴晴不定。他像牡蛎一般把自己藏在壳里,真有点像契诃夫笔下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这只猫嘲笑了主人的虚荣心、自负心、及知识分子的种种怪僻。另外一位常来住人家做客的迷亭君,他是个玩世不恭的人。每次来都要大大地吹嘘一番,自以为是多博学的人,常常咬文嚼字。还有寒月,讲究情趣,却不善于处事,研究些无聊的“知识”。但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重视知识,厌恶小市民所追求的荣利。因此,他们在一起聊天时往往以诙谐的语言表达所爱所憎,从中反映出知识分子的种种复杂心态。
读了这本书,我想:自负的人一直以为自己了不起,我们拥有最发达、最聪明的脑袋,可殊不知,在那些小猫小狗看来,人也不过如此,没有绝顶智慧,没有高尚品质,只知自命清高,有时甚至连它们都不如。但我们又能说什么呢?
在书的结尾,猫因为馋嘴喝啤酒而误入水缸。起先它还在挣扎,可渐渐地就放弃了,因为它觉得这样很舒服,远离了世界的喧嚣,进入了奇妙的、宁静的世界之中。“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感谢呀感谢。”这竟是那只猫的最后思想,可见它有多厌恶这个丑陋的世界了。
猫是夏目灵魂、思想的体现,他厌烦了这社会,在诙谐中带着消极,带着讽刺。好一个日本“鲁迅”!
转到文学上来,说起日本的作品。在很多的风格上很像中国的。
但近代,像村上春树、岩井俊二的作品当中不免带着些“性”之类的东西,看了感觉自己很不能适应。当然,当代日本本来就是这么一个特别的国家,观念与亚洲的其他国家都有很大差别。如果要看日本作家写的作品,就必须接受他们的文化背景。不过《我是猫》这部早期作品还好……
【第三篇】
因为这个书名——《我是猫》,所以我被吸引。
当刚看到此书开篇的时候,我被惊吓到了——和我写的《我是YY》好像,甚至有些雷同。我与100多年(1906年)前的书撞文了……跨世纪,跨国际……或许,每一只田园猫都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吧。
然而,我和夏目漱石先生——《我是猫》的作者,日本文学巨匠是截然不同的,我是真的在写猫,是写物。而夏目则是借猫的视角,描述上个世纪日本小老百姓的日常,人物刻画的很生动——固执、孤僻、犯有精神性胃病的外语老师,"苦行僧";喜欢胡编乱造捉弄人的"美术家",迷亭先生;"嫖娼内行"寒月先生……是写社会百态。
毕竟夏目先生是曾出现在日本货币上的人物,站在高处。
后来,我在另一本书上看到,说夏目先生其实是不喜欢猫的。这一点,我从此书中也察觉到了。先不提书中这只猫是过的怎样的喵生,就凭它没有名字这一点——"我的名字也依然毫无踪迹。欲望是个没完没了的`东西,我已经下定决心,要做一只没名字的猫,在老师家里生活一辈子,就这样度过一生。",就能看出作者(主人)是不爱它的。
对于喜欢的人,我们首先打探(记住)的是那人的名字。我们对喜欢的物,也总是会绞尽脑汁给它起个名字,哪怕只是一块蛋糕,为的是要记住它,永远的记住它。虽然名字不过是一个代号,但这个代号却能给人归属感,至少从此我们知道我们来自何处,我们最初存在的意义。
《蒂凡尼的早餐》中,就有一只没有名字的猫,它虽被霍莉收留,但霍莉并没有给它取名字,收留只是短暂的,她并不想这只猫属于她。一个四处攀枝,依附别人生活的人,怎能用心去照顾一个独立的生命?!霍莉,她有她的坚韧,也有她的追逐,她把自己仅有的热情给了那个叫作"蒂凡尼"的珠宝,余下的只有冷漠,冷漠的对待其他生命,包括她自己。或许,霍莉也并不喜欢那样的自己,就像夏目先生有时也不喜欢那个不喜欢猫的自己一样——大多作者,会把自己的部分人格隐藏在自己的作品当中,作为主人公一,主人公二……而书中猫的主人,书中的主人翁之一却也没有名字。隔壁家的猫都有名字,为何作为一个人却没有名字,只有绰号,"厕所先生"或"苦行僧"呢?可见,对于这个主人公,他也是不喜欢的。
好强大,一个没有名字的主人公撑起了一部著作。
日本的小说就可以这么简单,但简单也能打动人。这两年,我看过渡边淳一、川端康成、东野圭吾,当然还有夏目先生的书,我发现他们的文字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不华丽,也没有玩儿文字游戏。我不知道是翻译文学水平有限?还是中国的文化太博大精深,无与伦比?在《我是猫》中夏目先生引用了大量的唐诗和我国的一些历史典故。这也证实了日本文化曾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我是猫》是夏目先生的成名作,此书中也有许多与我共鸣之处,它的诙谐幽默也使我恨不得不吃不喝一口气把它读完,但随着后篇,猫的出场次数越来越少,越发的觉得人的乏味,夏目先生的那些对人性的批判也开始使我觉得冗长——或许让我不耐烦的是"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吧。
或许再过几年,我再看此书,又是另一番感慨。每一本书,都有它出场的时间,我们会在对的时间遇见。
我摘抄了一些书中的句子,就以其中一段作为我此感的句号吧。
"人类在远古时候,由大自然创造而来,相互之间地位平等,然后又一起被放到这世上。因此,所有人生来时都是赤身裸体的,没有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