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儿女》观后感精选三篇
导语:有句话说”本来想做大哥的女人,最后活成了女人的大哥“ 江湖儿女,巧巧,是条汉子。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江湖儿女》观后感,大家快来看看吧。
篇一:
一部贾樟柯铺垫了20年的“中国往事”
徐克曾在《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里,借令狐冲的嘴念了一首《江湖行》。诗的最后两句说道:“尘世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对徐克而言,提剑跨骑挥鬼雨,白骨如山鸟惊飞,那是他想象的江湖。但贾樟柯,让我看到了另一块规避了想象,规避了浪漫,有点粗粝、草莽,但信而有证的“江湖”。这也是我第一次,在贾樟柯的电影中感受到了他全新的电影诉求。《江湖儿女》,贾樟柯的第九部剧情长片。对于贾樟柯的存量观众而言,她该值得怎样的期待?她让贾樟柯第五次走进了戛纳主竞赛单元,也让中国电影时隔三年再次走到了世界电影舞台最耀眼的灯光下。
The Hollywood Reporter在戛纳电影节发布的权威影评人最期待的五部戛纳电影中,《江湖儿女》位列第一。对于非存量观众而言,她有何期待?
先看两点。阵容:赵涛、廖凡、张译、冯小刚、徐峥等,演员实力打底,去鲜肉化的风格一如既往。故事: 用科长的原话简单概述下就是:“一段跨越了15年的狂暴江湖儿女情”。并且《江湖儿女》的故事背景与他之前的作品,比如《任逍遥》《山峡好人》等,息息相关。可以这样说,《江湖儿女》是贾樟柯这么多年专注讲述边缘人物的重要落笔。
三叔的观后感是:深切的展现了“江湖”美好、卑劣、纸醉金迷、甚至是落后破败的不同侧面。无疑,贾樟柯这次又胜在了剧本,或者说讲故事的手段。就像我开头说的,《江湖儿女》让我看到他全新的电影诉求。而且,不止一个。一是他对“江湖”的描绘,而且是素描。廖凡饰演的斌哥,赵涛饰演的巧巧,这两个形象对于很多来自于二三线小城市的人,会很熟悉。比如,“我们的童年都见过这样一个社会哥与他身边的女人。”他们一定的时间里,有着边缘社会的话语权。我们在青春懵懂时第一次意识到这种边缘社会下的所讲究的排场、面子,甚至是利益。跟随大哥,成为大哥,踏入江湖,顺势成为了建立自信,甚至是建立主观世界的一条路。
对于有的人而言,这条路还无可避免。但,“天下风云出我辈,黄图霸业谈笑间”这种可不是贾樟柯想描绘的江湖。他要记录的江湖是当我们越过那个叫“曾经”的山丘以后才发现,所谓的江湖与大哥,以及大哥身边的女人,都是一群在主流社会丧失了话语权,以弱者的阿Q精神活着的人和他们所驻足的地方。江湖是啥,就是主流社会的背阴面,是被流放的边界。二是贾樟柯对“武侠”二字,给了他所解构的形态。其实从《任逍遥》到《天注定》以及《山河故人》,江湖一概念在贾樟柯的电影中历来就有之,只是不具体,而武侠二字,却鲜为显现。贾樟柯的武侠不是什么“提剑跨骑挥鬼雨,白骨如山鸟惊飞。”武,是边缘群体所被流放的江湖,也可以看作是跑江湖的生存技能。侠,就是人夹在江湖里,经历红尘俗世,社会变革,做出的情感选择。比如,斌哥身上有很重的“武”。“武”是他在社会阴面下的话语权,是他在这个社会阴面给自己所包装的人设。可他身上没有侠,他夹在江湖中,却做不出一个适当的选择。边缘化的标签,就是来自于它的逃避主义被现实的理性主义击打的溃不成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斌哥的武,是他成为被时代落下,或者被时代淘汰根本原因。但出彩且惊艳的就在于,贾樟柯把“侠”一字,放到了巧巧身上。用一个女人“敢为他人所不为”的情义之举去诠释了什么是“侠”。巧巧问斌哥,江湖是啥?斌哥答不出来,用了一句《东方不败》里任我行的台词:“有人就有江湖”。巧巧不理解,江湖不就是他们这群人给自己划的圈吗?他的确不懂,可这种不懂之态,让她即便身处江湖,也少了很多桎梏。比如,人情、侠义、现实、生死,这些在江湖中永远都不会有答案的纠结难题。
在巧巧身上,反而成了她在江湖里找到的答案,可以独清独醒。比如,把自己的青春豪赌在一个边缘人物身上是侠,打响那声不该响的枪是侠,诚然接受物是人非更是豪侠,她敢离开敢回来敢开口敢拒绝。归根结底,男人的江湖离不开钱,女人的侠义离不开情。
不管是《江湖儿女》还是贾樟柯本身,他一直都在试图讲述边缘群体与主流群体的生活交错,让你在近的距离上感知这群被时代落下,或者被时代淘汰的旧时光,去捕捉跟描绘现实里用语言文字形容达不到的地方。其中最大的特点也许在于,贾樟柯对于电影没有所谓“经典化”的诉求,在他看来好的作品必须要有某一部分的缺点和弱点,或者是随意性。就好比那首多次出现在贾樟柯电影里的插曲《浅醉一生》。“在每一天我在流连,这心漂泊每朝每夜,多么想找到愿意相随同伴,使这心莫再漂泊。”歌词中,早就解惑了属于贾樟柯式的武侠江湖情。
篇二:
科长的电影我都看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三峡好人》,三峡好人有明显的科长风格,但多了情义在里面,人物也有血有肉了。表弟(韩三明)变得超级可爱,一下子变得鲜活有个性了,而不再是一个符号了。有人说科长的电影跟侯孝贤的电影类似,就是没有特写镜头,里面的人物似乎是一个符号,代表一个阶层或者一个现象,人物本身是没个性的,但是三峡好人的人物变得鲜活起来,因为加了情义在里面。情义是江湖的最显著的特点。
江湖在三峡好人里已经出现过,接下来的《天注定》是一个更纯粹的暗黑江湖。看《江湖儿女》,也是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科长的电影,还是有点享受的,那种慢慢的节奏,接地气的画面,声音突然变得重要起来,这是看影碟感受不到的。
这个江湖不是港台电影里的江湖,不是武侠小说里的江湖,就是咱们实实在在的发生在身边的江湖,生活在小镇的70,80后小时候应该都接触过这种江湖,身边的江湖人物传说,记得上小学初中,村跟村的结帮拉伙,打群架,似乎每一个开个店做生意的都跟江湖有关,最起码要跟江湖人打招呼,这就是早期生意的原罪。那个年代小镇上村子里,讲规矩,江湖管的多,很多人不敢做生意,是因为不敢去招惹江湖人。
这个现实江湖就像电影展现的,拿把枪去撑门面,吓唬人,而不是真正用来杀人,打架也是很少动刀子,棍棒为主。声势很大,场面很足,规矩要有,只有愣头青的小孩子学着电影里下重手,没规矩,但是远没有电影和小说里江湖那种腥风血雨。
从电影里看,似乎开始斌哥是江湖人,巧巧不是江湖人,后来反转了,斌哥不在江湖了,即使坐轮椅也不是被人砍的,而是喝酒喝中风的,巧巧进入了江湖。其实斌哥依然是江湖人,最后偏瘫依然瘸着“走啦”,没带走一分钱;赌桌上输了,依然讲面子,讲规矩。出狱后选择离开,是想有一天风光回来,让女人顶罪本身就不算个爷们,面子上过不去。江湖人脖子要硬,不能低头,可以丢情义,不能丢面子。斌哥的江湖人讲面子,不讲情义,讲情义的反而是不在江湖的巧巧,为情顶罪,为义收留偏瘫后的斌哥。这样看来似乎巧巧才是传说中的江湖人,斌哥似乎是个爱面子的假江湖,这个时候江湖人又是模糊的。
如果大家有机会阅读这两本书《江湖丛谈》,《乡土中国》,更理解中国社会的特点,可能全世界都一样,有法内之地,也有法外之地共生,但是中国的江湖似乎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古代郡县以下都是乡绅管理,郡县以上是庙堂之高,郡县以下就是江湖之远了。具体到人有时候很难说你是庙堂之人还是江湖之人,因为中国人没有高在庙堂的世袭贵族,每个人追溯都来自农村,有乡土的根,一代穷一代富,一代在朝堂一代在市井,皇帝轮流做,今天到你家,所以既有孔孟礼仪,也有江湖规矩,在人们的风俗习惯,待人接物中两者混合兼有,文化传播听评书,相声曲艺,这些过去都是江湖人的行当,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自然不自然的会带出江湖的价值观。几千年江湖还在,因为在演变过程中有共通人性的普世价值,以后也依然会继续有。
总结一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所以每个人都是江湖人,不管你在不在江湖里。有的是面子里的江湖,有的是里子里的江湖。易中天老师归纳过三点中国逻辑:问态度不问事实;问动机不问是非;问亲疏不问道理。这些是乡土中国的人情世故,讲情不讲理,乡土中国就是江湖中国诞生的土壤。
篇三:
贾樟柯的作品,印象深刻的是《山河故人》。当下,他的新作品《江湖儿女》正在上映,由于时间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去看。
很关心《江湖儿女》是不是好看。花钱看一部电影,总是想物有所值,能够有所收获,而不是无端地浪费时间。
胡编于24日零时发布了一则微博,表达自己对《江湖儿女》的看法,相当于《江湖儿女》的观后感。他说,批判现实的片子有不少好片,《药神》就是之一。虽是批判,但价值取向积极向上,令人感动。然而,胡编认为,与《药神》相比,《江湖儿女》远不及,那是个用灰暗镜头讲的好人不得好报的平庸故事,既不会让人愉悦,也不会让人掉眼泪,由于充满了负能量,看了让人心里有点堵得慌。
在他看来,充满负能量的电影像鸦片一样会吸引某些人。也就是说,电影再不好看,也会有人叫好,也会市场卖座。但是,他还是希望电影人学学好莱坞、宝莱坞,拍出一些善恶观正常的片子。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前段时间的电影《摔跤吧!爸爸》。他以为,有些电影人拿着块臭豆腐硬往大众鼻子底下杵,目的无非是非要大众习惯且欣赏那种特别的臭味。
对此,胡编承认,这也怪不得人家,是他自己买票看的,也没人逼他看。之所以发布这样的微博,就是想跟粉丝们通报一声,别被《江湖儿女》这个名骗了。
不知何故,胡编的这则微博删掉了。尽管如此,贾樟柯还是给予回应,称胡编的观点他已经看到了,但是,因在厦门忙着《江湖儿女》电影路演,等闲下来再给予回复。想必要回复的内容,一定跟那种像臭豆腐一样的特别的臭味有关。
至于胡编的观后感,有网友评论简直是反其道而行之,称胡编说不好的片子,一定是佳作。亦有网友表示,就冲着胡编的这番言论,一定得去看看。
看来,贾樟柯新作《江湖儿女》究竟好看不好看,还真得自己去亲眼看看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