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儿女》影评800字大全
导语: 贾樟柯的总体风格我没法评价,他的作品我也看的很少,除了十年前看过《三峡好人》,就只有今天看的这部《江湖儿女》了。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江湖儿女》影评,大家快来看看吧。
篇一:
这一次,我看到了科长的江湖。
4月份,戛纳国际电影节公布了主竞赛单元影片,没有意外的,科长新片《江湖儿女》入围了。不论是科长本人的一些访谈还是她的一些影视作品,他给我的整体感觉都是很平静,还有对世界的很豁达的态度一直在感染我。
记得某个访谈还是什么他曾说过:“你不能因为要往前走,就忽视那个被你撞到的人”在影像世界里,很多人可能会刻意去回避掉一些看上去不美好的事物,为了商业效果,在选择演员以及制作商一次次的妥协市场以及商业,幸好科长一直在坚持,他的作品会照顾到每一个阶级的人并怀揣着同理心,是时代与人民之间的证明者。
说说这次《江湖儿女》的演员吧,赵涛、廖凡皆为演技派,赵涛有着独特的复古之美,意大利金像影后加身,廖凡柏林影帝,过往作品不用多说,所以搭配,真的是太得对观影品质有执念的影迷的心了。更有趣的是这次还有冯小刚、刁亦男、张一白、徐峥这导演天团客串加盟,讲真,已经被吊足了胃口,就等导演定档。ps:希望导演后续可以根据导演天团出一款宣传片,很期待的。
最后,很喜欢导演这次的选题,江湖并不遥远,就在当下,那个就活在我们身边的江湖,在时代的夹击下,有人就有江湖,而我们就是这风尘之中的性情儿女。
期待导演这次可以为国争光,期待《江湖儿女》可以在戛纳让海外影迷惊喜!
篇二:
十月,秋,逝去的岁月,遗落下了淡淡的痕迹,落叶久违地和泥土作了个亲密接触,以它凄美的姿态作别朝夕相伴的枝桠。我想,叶落的那一刻,是否会感到一丝不舍?坠落的一瞬间,是否会感到一丝疼痛?突然间,一声嘶哑打破了季节的空落:究竟什么样的终点,才配得上这一路上的颠沛流离。
每天给自己希望,试着不为明天烦恼,可时间的流逝渐渐地在人们的容颜上暴露,在人们的头发上滚动,多少个今日变成了曾经。记忆散落了一地,黄花落叶是写不尽的诗意,驻足观望,那一片空旷的稻田,还有谁在守望。曾经的我们约定,一起去探寻未来。可多年下来,身边的人还是陌生人,当日那个在田野上对天呐喊的少男少女,今日已不见了踪影。面对的不再是熟悉的面孔,昔日的约定被遗落在了时间的跑道上。
偶尔累了,我也会停下来,带着梦呓般地呢喃,回忆着昨夜属于我的那一场美梦。千帆过尽,曾是少年却不再年少,唯一期待的只是眼角的泪已被擦拭。我们都需要一颗平常的心,坦然地面对失去的昨天,因为未来还等着我们。
我知道人们渴望未来,迫需一次成功洗涤这一路上的疲劳与沧桑。故而盲目地赶路,冒着烈日,趁着星夜,不顾一切地向前跑,从而错过了很多人,错过了很多事。其实,别着急赶路,去感受路,风景就在路上。因为我独自流浪在外面,最近一年多来一直如此,我在孤独中写作。但这些天来,我逐渐意识到这或许也是一种幸福。如果一个人确定选择了孤独,那一定是有某种目的的,而非仅仅是为了寻求自我,探求个性。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选择,我有了更多创作的灵感,不时会回忆过往,思考人生。在追梦的路上,或许注定是孤独的,所以我时常在想,究竟什么样的终点,才配得上这一路上的颠沛流离?
哦生活!有太多的事同时发生,而我没有时间去整理。久而久之,我便开始忧虑重重,而这些事的记忆慢慢地堆积起来,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有一天,我去湿漉漉的校道散步,一直来到操场的观众席最高一层伫立着,观察着雨后的世界,然后回到牢房似的宿舍中,看着室友,有的打游戏,有的睡觉,我感觉我不能这样过下去。在这种悲伤的孤独中,我决定写作,把自己的过往种种记下来。因为我知道,这或许是有意义的,而我也从未如此*。与其浑浑噩噩中死去,不如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我知道,在到达终点之前,这也许会是一次不错的经历。
所谓的成长,不就是每一天都经历不同的事,从每一件事中更成熟稳重一点吗?人生有多残酷,你就该有多坚强。我们谁也无法预知这一路上的灾难祸福, 谁也不知道自己最后会活成什么样子,只知道前进,前进,不让一滴泪落在心上。也许那年你蹒跚的模样,正是你最成功的时候,我们期待着,我们努力着,只为一个不错的结局。
过去的痛都是为了未来的乐,过去的悲都是为了未来的喜,当人们选择踏上征程的时候,他们就已明白。而成长只有有了挫折作伴,成功人才不会感到孤独。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是无尽的心酸,又有谁不是趟着血,扛着风,砥砺而行呢?而上天向来是公平的,这些人注定会成为自己的英雄。
究竟什么样的终点,才配得上这一路上的颠沛流离?我实在无法得出结论,即使勉为其力的给出答案,也总觉得不得精髓。或许自己认为可以,就可以吧,毕竟每个人的追求不同。但我还是希望,在这之前,我们都能好好的拼搏一回,不让余生后悔曾经。
自从我决定我要以此为目标的那一天起,我便把自己交给了红尘。我不知道我会经历什么恐怖的事情,也不知道我会得到什么意外的惊喜,可既然做出了选择,那就勇敢地前进吧。
希望,当曾经的梦想尘埃落定时,不要再问这个终点,是否可以微笑,因为我曾真真切切地为之付出过。为你,我不愿回头,看一世的繁华;为你,我宁愿在熙攘的人群中孤独了自己;为你,我宁愿在霓虹灯下寂寞了自己。
我不知道什么样的终点可以配得上这一路上的颠沛流离,但这一路的经历是我人生最真实的回忆,最富有的财富。
下个十月,我也希望将我奋斗的故事留下淡淡的痕迹,愿此生不悔。
篇三:
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影片。获得过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的贾樟柯,在这部影片中教科书般地诠释了什么叫好的编剧,加上影后赵涛和影帝廖凡大师级的表演,观影过程可谓是一种享受。不过,前提是观者抛去杂念,坐下来安静地看下去。
正如魔鬼存在于细节之中,《江湖儿女》中的大量细节,不仅使人物塑造事半功倍,更让那些觉察细节的观众为之感动。
例如对赵涛父亲进行的刻画。女儿来到宏安煤矿找父亲,父亲正在大喇叭中声讨矿长刘金明。女儿缓缓走进广播室,看到父亲桌子的一个瓶子,拿起来时镜头给了特写,是一瓶还剩下小半瓶的汾酒。这个环境细节让观众体会到,虽然广播中父亲的声音铿锵有力,但他很可能之前喝了大半瓶酒来给自己壮胆;女儿拔下了喇叭的插头,抚着父亲的肩膀说“爸,回家吧”后,刚才还在慷慨陈词的父亲仿佛一下失去了力气,只有上半身一下下地沉下去,直到脑袋埋在双臂之间。我相信看到这个动作细节的观众,都能对父亲正在承担的压力感同身受,结合矿区搬迁、职工下岗的大背景,更能体味时代变革中小人物的艰辛。
在与女儿离别时,对于女儿的叮咛嘱咐,父亲只说了三个字“打牌去”。女儿笑着拿了点打牌钱,父亲右手接过。女儿上了车,车缓缓开起、驶离,车窗外父亲站在原地,目光始终跟随着渐行渐远的女儿,拿着钱的右臂一动没动,一直保持着接钱时的弯曲姿势。这样的动作细节,把一个略显木讷、不太善于表达情感但心中深深挂念女儿的父亲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就是片中对赵涛父亲的刻画,只有两个场景,一句对话,三字台词,但凭借上述三个细节,观众便可以记住这个人物。一部电影长90分钟或者两个小时,没有太多的篇幅给诸多配角,但通过细节描写,可以避免配角形象的扁平化、庸俗化,进而尽可能地塑造出一个个较为丰满的人物。
这部电影中的细节比比皆是:邻居手中的电脑键盘、通下水道的小广告、向天鸣枪时路人喊出“唉呀妈呀”;赵涛认下藏枪罪行时平静地叠着食指的双手、湖广会馆再见廖凡前对着玻璃门整理刘海和衣领、唱歌小伙献上变出的玫瑰时略显意外退后的两步……赵涛获得过意大利电影节大卫奖最佳女主角,这些表演中的动作细节,可能来自导演或编剧(都是贾樟柯)的要求,也可能来自演员本身对角色的揣摩,无论如何,赵涛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都对得起她影后的称号。
是的,合格的观众喜欢从背景、道具、动作和神情等合理的细节当中,去揣度人物情感的状态,去探寻人物心理的变化,这也是创作者的高明手法,而不是像《影》这样的影片:孙俪站在一边,用大段的机械的背诵,描述敌人杨苍有多厉害、两个邓超你们要好好比武……这是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对话,她的话是说给观众听的,不是说给两个邓超听的。创作者在这么做的时候,是在把观众当*,当然他自己也高明不到哪去,因为他使用了最简单却也最拙劣的手法来传递自己的意图。
好的对话描写就像冰山,说出来的只有一小部分,藏在台词下面的才是体积巨大的深刻内涵。
以片中结尾处赵涛(巧巧)和廖凡(斌哥)在体育场内的谈话为例。赵涛推着轮椅,廖凡坐在轮椅上,天气已寒,两人呼气成霜,背景是冷清灰白的体育场。
廖:巧巧,你知道我为甚回来找你?(停顿)全大同,只有你不会笑话我。
赵:没人笑话你,想的太多了。
赵涛停下轮椅,走到廖凡面前,俯身调整轮椅的*。
廖:你咋的不问问我,林家燕在哪儿。
赵涛看了廖凡一眼,转身缓缓向前走去,立了一会,转回身,往回走。
赵边走边说:跟我有甚关系。
说完来到轮椅前,俯下身,继续弄轮椅的*。
廖:你恨不恨我。
赵涛的身子顿了一下,慢慢起身,走到廖凡身后,双手握住轮椅把手,眼睛望着前方。
赵:对你无情了,也就不恨了。
无情两字一出口,赵涛的眼睛就已经湿润了。她闭上双眼,把脸埋在厚厚的羽绒服领子之中……
尽管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汉姆雷特,但大多数观众都知道上面六句对话并不仅仅是三组问答而已。廖凡是不是还爱着赵涛,赵涛是不是还爱着廖凡,廖凡和林家燕间到底发生了何事,赵涛又是如何独自一人支撑至今……从他们的对话、动作和神态之中,都有许多可以解读的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本片中的大部分对话都较长,与那些频繁地在两个说话人间转换的镜头不同,本片的镜头会长时间地停留在一人身上,使我们不仅看到这个人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也看到他听话时的反应,而这时另一个人的声音是从画外传来的;即使在转换镜头时,也是缓缓地从一张脸移到另一张脸,仿佛是怕错过背景人物或环境的一点点细节。无疑,这拖缓了影片的节奏,使得只有那些沉下心来的人才看得下去。
另外,因为长镜头,这些长对话发生时的地点被限制在一隅草萍、两张床铺、一块空地等狭隘的空间内,道具也稀少,可能只有一把枪、一张报纸或一只轮椅,但演员通过合适的走位、与道具创造性的互动和恰当的对话节奏把握,完美地完成了这些高难度的镜头。正如那些写作课上讲的:好道具与人物发生互动,优秀的道具推动情节发展。
我最喜欢的是飞碟重现的情节(赵涛第一次见到飞碟是在《三峡好人》中)。
出狱后,赵涛如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般经历了一件件诡异又现实的事件:轮船上被同屋的丁嘉丽偷了钱包、湖广会馆内得知旧人成了廖凡新女友、用一只玫瑰花到陌生人的宴席上骗吃、在高档餐厅装人姐姐诈骗找小三的张译、打摩的遇到老婆外出打工要和自己“耍耍”的司机、坐火车被满嘴大话的徐峥骗去*……
这些情节,一部分初看有些突兀,再看时会发现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在反应时代特征的同时推进了剧情的发展。
最后,发现徐峥不会接受入过狱的自己,赵涛选择默默离开,在陌生的站点下了车。火车启动了,注视着一节节车厢驶离,赵涛长久呆立着,就像是一场告别仪式,告别徐峥,告别那个想要寻找依靠的自己,告别无法重来的过去。
真黑啊,没有一点光亮。一片漆黑之中,看不清背景,也听不明声音,这是她人生中的至暗时刻。突然,魔幻的镜头出现了,她再一次看到了飞碟。飞碟的光出现又隐没,隐没又重现;飞碟的光划破天际,驰向天边。这超现实的,来自宇宙深处的神秘,带来每一次仰望星空都会有的感受,那是渺小与孤单,还有一切皆有可能的希望。
如果飞碟都是真的,又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
这有一点点魔幻现实主义,让我想起了《平凡的世界》里的外星人:少平失去了晓霞,整个人在被摧毁的边缘,这时他遇到了外星人,心灵在冲击中看到了新的希望。
我不太喜欢廖凡因为喝酒喝多脑溢血而半身不遂的设定。这属于意外,由意外造成的重大人生转折,总是缺乏说服力。当然也可能廖凡在撒谎,但似乎无法在片中找到暗示。
有人会说人生无常,但这不是本片的主旨。创作时,巧合和意外可以在开片引入,但若在中段甚至作为终极冲突的解决方法,便会使整部片子成了无本之木,随时都会坍塌。其实只需增加一点点的设定,比如廖的台词改成“和人拼酒,多了,脑出血”, 情节便更为深厚。至于为什么拼酒,可能是为了争取某个重大项目,也可能是为了解决某种冲突……此处留白会让观众驰骋想象力。
《李茶的姑妈》的结尾便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做整片垮掉。三对男女的感情问题,最后竟因误喝了春药而全部得到解决。且不说春药是否真的管用,六个人因巧合而误喝春药这种设定,便是创作者的大忌。观众希望看到的是片中的角色遭受挑战和挫折,在人生低谷中历尽心酸,凭借常人所不能及的磨砺和品质,改变自己,突破自己,最后完成逆袭;而不是主人公在遇到问题后,没做出什么真正的努力,最后因为巧合和意外便安然无事了。也许你会说这是喜剧,但喜剧不是闹剧,那些令内行外行敬仰的喜剧大师,是因为他们用喜剧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诠释了深刻而悲伤的内涵;相对的,那些把喜剧拍成闹剧的导演,在烂片的道路上是越走越远。
总体上,本片采用了三段式结构。第一段是旧江湖时代,廖凡是大同的黑帮大哥,赵涛是依偎在他身旁的小女人;第二段是跑江湖时代,赵涛出狱,被改行做生意的廖凡抛弃,不得已在江湖上短暂漂泊,有了一系列既奇特又酸楚的经历,最后达到了新的人生境界;第三段是新江湖时代,还是当年的地点,赵涛成了新的“大哥”,半身不遂的廖凡返回大同投靠赵涛,但终又离去。
每一段赵涛和廖凡间都有一次重要的对话。第一次是在火山前的草地上,廖凡在江湖,赵涛认为自己不是江湖人。廖凡把枪塞到赵涛手里,告诉她开了枪,就在江湖了;第二次是在摆着三张单人床的小旅馆房间内,廖凡说他已经不是他自己,他已经不在江湖,赵涛说她成了跑江湖的,一路跑着来找廖凡。这之后,他们彻底分手了。第三次是在体育场,廖凡坐在轮椅上,问赵涛为什么收留他,赵涛说江湖上不就是讲个义字,你已经不是江湖上的人了,你不懂。
其中第一段对话,起着点题的作用,既点中文题也点英文题。《江湖儿女》英文名《ASH IS PUREST WHITE》。第一段对话中,廖凡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情节的发展也说明,其实他们一直都在江湖,剪不断,理还乱,便是江湖;金钱、权势、情欲、脸面……都是江湖。那些在不在江湖的对话,并不是他们真正的想法,只不过是他们为了解释自己行为的借口罢了。同样在第一段对话中,赵涛说经过高温、燃烧,火山灰就是最干净的。一语成谶,在经过人生种种磨难的高温、燃烧后,赵涛就像是最干净的火山灰。与廖凡的诸多欲望不同,赵涛的人生一直被情感之线牵引,她的所有欢乐、坚强、悲伤、愤怒、奋进和决绝,都是和同一个男人相关。
本片以赵涛为第一视角,因此观众比较清楚赵涛的经历和心理变化,而廖凡则有诸不确定的地方。我们不知他为何抛弃赵涛,是不是真的和林家燕在一起;不知他在奉节都做了些什么,后来又发生哪些变故;不知他为何再次离开赵涛,以后会不会过得好……
通过阅读贾樟柯的采访记录可知,导演无意拍一部女性主义的电影,只是观众一路看下来,赵涛的形象愈加深刻,渐渐忽略了导演阐述男主角命运的意图;导演说过,小时候见到的英勇“大哥”在多年以后变得落魄,这带给他的震撼才是拍此片的初衷。
所以我觉得片中廖凡的马仔李宣才更像导演自己,他不仅见证了廖凡和赵涛的半生浮沉,也见证了这个江湖的人来人往,见证了这个变革时代的潮起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