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觉醒年代观后感评价
导语: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篇一:
在《觉醒年代》第9集中,张勋筹谋复辟,李大钊先生离京南下。他到达南方,登上码头,与码头工人细语交谈,这时镜头一晃,聚焦在了岸边的锁链上。这样一个饶有深意的镜头昭示着全剧的逻辑:《觉醒年代》描绘了救国家于水火的青年群像,逐步拉开他们摸石头过河、淌混水走路的艰难历程;也一次又一次重复着《*宣言》中铿锵有力的呐喊:“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而他们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
找到马克思主义、创建无产阶级政党,这是《觉醒年代》之所谓“觉醒”,也是全剧的主旨所在。剧中勾勒了风云激荡的建党前史:不仅仅有《新青年》阵营敢为天下先的种种探索,同时赋予了保守派比较立体的形象。比如,辜鸿铭作为保守派的代表被赋予了相当多的笔墨。他既有“清廷遗老”的作派,又有学贯中西的学者气质;他虽然厌恶《新青年》阵营的主张,却在面对外国强权的时候,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利益。这较为客观地还原了复杂的历史现场、使得历史人物更加鲜活,却也抛出了更严肃的问题:既然人人都爱国、都想救国,那么什么样的路径才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如何成为必然选择?中国*为何应运而生?
“*就是人民,人民就是*,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作为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使人于细节处想见我们党一百年以来精神的传承。这部剧不仅出彩在“一校一刊”如何在新文化运动中排兵布阵,而且将镜头对准了校园和文人圈之外的“*”,呈现出一幅众生相。剧中频繁地出现匆忙的行人、运货的骆驼、摆摊儿的生意人,水里的鸭子、池塘里的青蛙、院里的兔子,他们既是人间的烟火气,却也在一片暖黄的色调中蒙尘;既是古老中国的生机所在,又背负了沉重的历史枷锁。
普通大众和生灵万物,并不仅仅作为构图背景和叙事背景存在,而是通过人的眼睛呈现出来。这些人,正是日后党的队伍中的重要力量,他们以其自身为剑,与旧*顽强斗争;亦以其自身为笔,书写着党的宗旨。青年*出场时,他从风雨中跑过,观望着周遭:有牵着牛的农民,亦有挥着马鞭的官兵;有被贩卖的女孩在绝望地哭泣,有坐在汽车里的男孩吃着三明治;有鸭子满街横行,也有乞丐匍匐讨食。他从风雨飘摇中走来,亦从人民中走来。改变眼前的一切,为国家谋出路、为人民谋幸福,像一颗种子一样深深种进了一个青年学生的心中。
贫苦大众进入有志之士的视野,他们进一步思索社会的沉疴痼疾。鲁迅玩弄古物之时,身后的看客和人血馒头已在他心中写下了“吃人”二字;李大钊先生在南方乡村,遇到一位带着红冠哭泣着的新娘,迎亲的竟是一只公鸡。他眼前的这幕悲剧,正是*日后在《湖南农*动考察报告》中所写道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在切实体察普通大众的生存现状后,这些无产阶级战士们才找到了中国社会的病根所在。人民从来不是作为背景和陪衬存在,人民不外在于先驱者的眼光,亦不外在于他们的使命和责任。“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觉醒年代》展现了新文化运动中文化救国的历程,但知识分子自身的力量始终是薄弱的。知识分子只有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新文化才能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土壤,中国*才能够从人民中诞生并肩负起时代的重托。
《觉醒年代》中还有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青年*从湖南到北大学习,踏入北大校园看到一切都生机勃勃。北大像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又像是一处桃源。他在这里汲取了诸多书本知识,但黄金世界尚未到来、桃源亦非他的选择,最终他依然到风雨中去、到人民中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觉醒年代》作为一部无愧于时代的文艺作品,为我们展现着党的初心,也诉说着“为国家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是一百年来我们孜孜以求的事情。
篇二:
我将无我 不负重托
在五四运动百年纪念活动中,*总书记发表了掷地有声、震撼人心的重要讲话,深切鼓动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信仰信念信心,激励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拓展生命的宽度,丰厚人生的质感,润染时光的底色。
苦苦探索,初现真理之光。视线拉回到100年前,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破败的国,贫穷的家。维新志士谭嗣同写下这样悲壮的诗句:“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朴实善良的中国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难。一批批仁人志士知耻而后勇,绝地而后生,蹈锋饮血,前赴后继,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经过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救亡图存的探索,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迷惘中的中国人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高举起“*”和“科学”的大旗,以摧枯拉朽之势,气势磅礴之力,唤醒了东方这头沉睡的巨狮,喊出了“土地不可以断送,人民不可以低头!”的口号,四万万同胞,无人不潸然泪下。五四运动拯救了民族危亡、捍卫了民族尊严、凝聚了民族力量。这是一条唯一正确的道路,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使命,需要一代接着一代人的持续奋斗。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就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中国特色*道路上永不停步地开拓前进。
拳拳之心,归来仍是少年。五四先驱陈独秀在《爱国心与自觉心》中发表警世言论:“国人无爱国心者,其国恒亡,国人无自觉心者,其国必殆。二者俱无,国必不国。”不论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爱国心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立身之本,成才之基。没有一颗拳拳之心,就像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始终是一颗漂泊的浮萍,心无所依。爱国不是空喊口号,爱国主义作为科学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一部分,其不光是感性的,发心的,它还是真理的,实践的。青年人要把“爱国”二字镌刻在心间,流淌于血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祖国培养下历练,在立誓报国中成长。*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的经典,意思就是告诉青年人要正确处理“大我”与“小我”的关系,要把个人命运同家国命运紧紧相连,要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大理想和中国特色*思想。
志存高远,勇立鸿鹄浩志。鱼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有了理想,奋斗才有目标,有了信念,人生才有航向。“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做到理想坚定,信念执着” ……始终都是*总书记挂在嘴边的殷殷希望、谆谆教导。中国*从成立之初只有13人,到现在已发展成为国际上第一先进政党,这个过程中一串串闪光的名字彪炳史册: ,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秋瑾、孙中山……他们舍生取义,用鲜血谱写胜利的讴歌,他们永垂不朽,用生命践行信念的伟力。*总书记强调,青年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成为引领中国前行的时代号召,中国青年运动始终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民族复兴伟业同频共振,就能保证中国青年运动的正确方向和中国青年先锋力量,始终树立为党和人民奋斗终身的最高目标,就能确保党的事业灯烛辉煌,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年强则国家强。五四风雷激荡百年,青春中国风华正茂!先驱长逝,历史已远,然天下居庙堂者与处江湖者,当以史为鉴,牢记民生之重、国运之重、使命之重。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的期待、民族的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篇三:
《觉醒年代》是为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的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
在剧头,我们了解到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空前惨烈的第二年,趁德国在欧洲战场分身乏术,日本加紧了在中国的扩张。在此前后,自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等*流亡海外,资产阶级革命派无力把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进行到底,中国依然没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地步,军阀混乱、倒行逆施、民众蒙昧、思想混乱的社会乱象。将出路问题再一次摆在中国人面前。
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一群有志之士 奋起抗战。陈独秀同志认为中国有出路而不是老路。李大钊、陈独秀和*等人在混沌中上下求索,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着手摸索思想启蒙,力求唤醒民众救亡图存,在探索的道路上,他们逐步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达成了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共识。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他们开始接触、学习、接受、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 ,逐渐从思想启蒙转向革命行动,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创建了中国*,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觉醒年代》清晰展现了这一过程 ,揭示了中国*成立的历史必然。
剧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便是:“逆历史潮流者,必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我们为了爱国,必须要救国,倒袁。我们为了我们的中华民族 ,更必须要救国,倒袁。 ”一个个字,说出来时是那么有理有据,铿锵有力,慷慨激昂,直指人心!我相信这些话一定是肺腑之言!
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革命领袖,有血有肉,有理想有锋芒,有困境有探索,他们的革命精神与斗争精神 ,深刻传递爱国情怀,传递了爱国爱党、艰苦奋斗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