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读书笔记大全
导语:失控的革命演变成一场巨大的灾难,革命人民在疯狂报复,盲目*他们所憎恨的压迫群众的贵族的同时,也成了一个畸形的社会阶级,成为自己所憎恨的暴虐残酷的代表。换句话说,迫害的现象并没有改变,只是迫害者与*害者调换了位置罢了。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双城记》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这一次,我又相信了爱情。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多少只记得有这么一句话,却不知道这句话出自何处,也不知道这句话的背景。同诸位一样,直到看了《双城记》这部改编自狄更斯同名小说的电影,我才恍然大悟,这其实是狄更斯对充分*的一句警世恒言:遇强则刚,物极必反。绝对的专制必然会涌出反抗的暗流,而由革命所建立的新政权在标榜*的同时,必然会使*异化与“变质”。何以至此?因为长期受压迫的人对旧政权总无法持宽容的态度,他们骨子里还有报复的精髓,这种心态有时近乎达到变态的境况。以至于虽然处在旧政权的温和派与改革派也在这种流血革命中成为牺牲品。 故事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影片贯穿两条主线:一是法国平民阶级在法国封建贵族的极度剥削与压迫下揭竿而起,攻占巴士底狱,并开展对旧政权的清算运动。这场运动从正义的反压迫与反剥削的性质“变质”为*的狂欢,当卑躬屈膝的平民阶级当家做主后,便用嘴投票,通过“*”的全民陪审团制度将所有身上流淌着封建贵族得血液的人统统送上断头台。甚至连刚出生的婴儿也不放过。第二条主线是英国律师Carton对美丽善良的Lucie的爱情主线,善良的Lucie对他的体贴与关怀重新燃起了失意的天才律师Carton对生活的热爱。尽管Lucie最终选择了拥有法国贵族血统Darney,可是Carton依然一如既往地爱着她,这种爱使他拥有勇气代替Darney亲赴断头台,而这计划他甚至没有告诉心地善良的Lucie,Carton前往断头台的场景使两条主线合二为一,一面是多数人的暴政,另一面是无私高尚的爱情。悲哀的是,看似正义的判决在这却显得格外的讽刺。本该值得怜悯的人民群众却露出一副副龇牙咧嘴的丑恶面孔,临上断头台的贵妇还在祷告,莫要责怪人民,尽管他们在责怪我们,愿主原谅他们。故事在接近尾声额时候达到高潮,而结局却伴随着斧子落下而戛然而止。
篇二:
半年前曾读过雨果的《悲惨世界》。1832年的起义,在作者笔下是悲壮和苍凉的:一小群梦想为法国人民谋得光明未来的青年们,举枪擎剑,在血光和硝烟中为这伟大而崇高的理想奋斗,直到最后一刻从容赴死。从那时起,“真理”“革命”“*”这些字眼使我深深地着迷,我热切崇拜着书中那伟大的革命英雄们,草率地以为一切的革命都是伟大且正确的。
但《双城记》却使我一贯热诚而坚固的“革命理念”深深动摇。那是一场截然不同的,也是法国史上最为引人注目的革命:1792年法国大革命。革命群众不再是一群为创造一个人民的乌托邦的青年们,更多的是衣衫褴褛的最底层的民众。他们没有面包,忍饥挨饿,遭受凌辱压迫,满腔愤懑。在平常的时日,他们的苦痛是麻木的,苍白的,他们是一群温驯的绵羊;而一旦愤怒积攒到一定时日,便如野火燎原般在他们的胸腔内翻滚、爆发,绵羊须臾化作雄狮,张牙舞爪,反攻曾经不可一世的恶狼。
但这烈火是绝不会因得到面包摆脱压迫而熄灭的,我惊异地看到那被诸多作家和诗人热切歌颂过的广大民众,仇恨和报复的渴望占据充塞了他们的心,像沸腾的火山岩液一般,炙热得足可使任何一个人急速卷入其中,转瞬即化为乌有。他们尖叫着,呐喊着,狞笑着,将刀剑对准昔日压迫他们的贵族,以鲜血和死亡泄心头之愤,即使与此有丝缕牵连的无辜之人,也难以逃脱这复仇的漩涡。
《双城记》中的大革命,充斥着流血、杀戮和报复。革命人民丧失了理智和人性,他们杀人并以此为乐事常事,并为之冠以正当的理由:为这个“*、博爱、平等,要不毋宁死的统一不可分割的*”(引自《双城记》)除掉任何一个不利于它的人。失控的革命演变成一场巨大的灾难,革命人民在疯狂报复,盲目*他们所憎恨的压迫群众的贵族的同时,也成了一个畸形的社会阶级,成为自己所憎恨的暴虐残酷的代表。换句话说,迫害的现象并没有改变,只是迫害者与*害者调换了位置罢了。
书中的德发日太太,便是这样一个“伟大”的革命者。她俨然是一位复仇女神,幼年全家被贵族迫害致死的她以革命为名义,报复迫害无辜的贵族后代,来发泄心中的宿怨。正如罗兰夫人所言:“*啊,多少罪恶是假你的名义干出来的!”
如此惨暴的恶行,难道可以称之为革命吗?难道凡革命都要经过如此一番鲜血与复仇的洗濯,才能走进一个没有杀戮,没有鲜血,没有压迫的世界吗?
如梁实秋所言,痛苦的仇恨应该用人道及仁爱解决。原宥敌人,放弃复仇,这才是一场伟大革命抑或战争中应具有的姿态。
二战中纳粹攻占苏联,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苏联红军大反攻,纳粹连连败退。苏军乘胜追击,杀进柏林,兵燹全城,剿灭纳粹。但胜利的苏联红军对纳粹于本国所犯恶行耿耿于怀,报复性地在柏林全城烧杀抢掠,殃及无辜的德国民众。这样的行为,和纳粹又有何不同?苏联红军一时的意气之举,却使这场正义的反击战有了不光彩的一面,使自己在道义上沦落于纳粹的档次。
同是遭受贵族迫害的马奈特医生被冤入狱十八年之久,但面对贵族之后查尔斯,他选择了宽恕与忘却,甚至竭力挽救因受德发日太太迫害而深陷囹圄的查尔斯。再如《悲惨世界》中的老苦役犯冉阿让,在街头对垒中面对手无寸铁仍几欲害死他的警察沙威,却放下枪,亲自为其松绑。以恩报恩,人之常情;如有可能,以德报怨,才是高贵的道德。
回到《双城记》,再谈到法国的大革命,革命者的仇恨报复,杀戮暴行,缔结了一个*的专制王朝,但也使这场影响力巨大的革命增添一个受人诟病的理由。原宥或是报复,皆在一时之念。选择以宽恕,革命所追求的*和*才得以更充分体现,若一味地给予报复与仇恨,自身也成为压迫者,与所报复之人又有何不同?
记得在某杂志上看过一句话;最高贵的复仇是选择原谅。报复或是原宥,一念之间,善恶却大有不同矣。
篇三:
《双城记》文中人性的思想最令我受触动,比如说狄更斯写的查尔斯吧,他为了他那“神圣的目标”而放弃了地位和财产,这和《复活》中的夏赫留朵夫没什么两样,都一样崇高;为了救人他进入明知有着异常危险的牢狱,他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崇高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不畏艰苦,不屈服恶*,为了真理,竟不顾生命危险去救人,我实在佩服他。
在这本普普通通的小说里,我仿佛看见了许多不同的人,正直善良的马泰特医生、美丽大方的露西、优雅高尚的查尔斯、忠厚老实的洛瑞、扭曲了人生的德发奇太太、外表冷漠,内心热情的西德尼、豪爽的普洛士小姐、残忍的阴险的埃瑞豪兄弟。
作者在本书歪曲了历史,丑化了封建贵族,事实并不尽然。许多情景,如使马奈特医生含冤入狱的空白逮捕令,都是查尔斯冒着生命危险去救马奈特医生,英国人的首领为了怕别的国家说:“法国贵族欺压老百姓”。想要收买查尔特,用很高的地位和财产来收买,查尔特并没有收钱财的迷惑,查尔特改善欺压百姓的不懈努力的故事。
主要表现了关爱和行善、反映善恶博斗,爱恨交锋,最后作者所说:“爱总能战胜恨”。恶往往都是昙花一现,都要和作恶者一同死亡,而善则永世长存。”
全面地揭示了英国的社会面貌;议会政治的黑暗,统治机构的昏聩、金钱社会的罪恶、人民大众的贫穷。
用一个故事来对付自己同时代的的当权者和公众呼吁,暴政会引起暴力,危机近在旦夕,有钱人都应该已慈悲为怀,流血只能造成更多的流出更多的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