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读后感(一)
“读经典古诗文,做美少年君子”。多读古诗文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丰富我们的知识,我爱读古诗文。
从开学到现在,我又读了不少经典诗文,比如《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这些古诗不但让我领略了经典古诗文的美妙,更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而我最喜欢的还是那首富有哲理的《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矛盾和制度的不合理。读了这首诗,我眼前仿佛出现了在烈日暴晒下的农民们,不怕劳累、不怕炎热,流着满头大汗辛勤锄草、耕地,汗珠儿一串串滴进了禾下的泥土里的情景。有谁知道这盘中的每一粒米饭,都饱含着农民的劳苦,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啊!我想,大家诵读完这首诗,必定会对粮食的来之不易发出由衷的感慨。农民伯伯为了让大家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自己在烈日当空的正午下田给禾苗除草,这是多么感人的举动啊!
现在,我们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们都忘记了节约是这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他们不知道节约、不懂得节约。我想大声呼吁:让我们大家都来爱惜每一粒米,不要浪费粮食,那可是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成果啊!
让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从节约一粒米开始,从自己的身边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珍惜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
古诗诵读读后感(二)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于谦即使是千锤万凿,烈火焚烧也毫不畏缩,定要把清白留在人间的意志。做一个无比坚强、正直清白的人。
正统十四年,蒙古族瓦刺率部攻入中原,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朝危在旦夕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提出”*为重君为轻“主张,力阻南迁,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进行了名扬青史的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在中国的历史上,记录了辉煌的一页。于谦又升为总督军务。后来英宗获释,发动了夺门之变复辟,1457年2月,于谦又以”谋逆“之罪被冤杀于北京,1457年5月义子于康将于谦遗骸安葬在杭州西湖。 真正意志坚定的,刚强的革命英雄不也是这样,为了亲人,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他们甘愿付出生命,紧要关头,也毫不畏惧,毫不退缩。比如中国近代的革命英雄董存瑞,在执行攻击*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时,炸毁了4座炮楼,5座碉堡,但由于炸桥型碉堡时有困难,他就毅然的肩负了爆破的任务,由于没有放置炸药的地方,他便用手托起了炸药包,用生命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虽然我们不能保护北京,虽然我们不能击溃劲敌,虽然我们不能炸毁堡垒,但是,我们应该有坚强的精神,不被困难吓倒,努力奋斗,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祖国!
古筝曲 高山流水 让人浮想联翩,心情激荡;”伯牙摔琴,子期知音“的故事更是千古流传,佳话知音。古往今来,如伯牙那样感慨世间险恶,知音稀少的大有人在。唐朝诗人孟浩然有过:”知音世所媳 的感叹;南宋抗金将领岳飞也写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其他古人也留下:“相识满天下,知音有几人 ”诚然,在尔虞我诈的旧社会,古人由于受到阶级与历史的局限性,寻觅真正的知音确实有些困难。
然而,晓春对此有自己的感想:伯牙摔琴谢知己,固然表明了他忠于友情的可贵精神;但另一侧面也说明他不善交往、视野狭窄,自恃清高、落落寡合的一面。他把知音与挚友看成是极个别的人,把友谊局限在很小的圈子里,并认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难道诺大的中国,除了钟子期就再无知音而言了吗 难道舍此一人,就一生无友可交了吗 生活中与网落里,也常看到听到这样感慨地词句,期间伤感之情颇深,甚至催人泪下,好似人间再无知音可寻。果真如此吗
历史发展到今天,社会高度文明,科技发达,交通便利,特别是数字时代与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范围更为广阔了,性情相近、志趣相投的同道之人并不为稀。这也取决于每个人对知己良朋的理解与标准了。就我本人而言,接触网络一年有余,从最初的单纯网聊到文字的切磋与思想的沟通;从情感人生谈到人对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态度。工作学习,兴趣爱好…那种来之心灵的交流,让人振奋,更有相识恨晚的感觉。相知相惜的情意,美好而温馨;高山流水的知音情结,深刻而感动。有真情有遗憾,体验深刻,受益匪浅。也令我打开了眼界,拓宽了视野,心境也仿佛豁然明朗。以更平和的心境来面对生活与网络,对于知己朋友有了更深的理解,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
现实生活中也好,虚幻的网络也罢,都会有一些值得感动与快乐的事情;也会有令人无奈与伤感的记忆。面对生活、面对亲情、面对爱情、特别是面对友情,需要我们用更深远的目光来审视,用更明悟的思想来理解,你就会发现,原来生活充满阳光,志趣相投,品行相近的知己良朋并不缺乏。有些时候,是我们自己感受不到罢了。
古诗诵读读后感(三)
“竹竿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www..cn)蒌蒿满地芦牙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时同学们又在背诵古诗文了。
每天下午课余时间,我们都陶醉于古诗文之中,大家被优美的语句、高雅的诗韵所吸引。我们每背一首古诗,老师不但引导我们读出它的韵味,理解它的内涵,而且还要根据诗的意境绘画出风格不同的图画:像《游子吟》中为儿子“挑灯补衣的依依慈母情”,《小儿垂钓》中的“蓬头稚子学垂纶”,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光,还有金戈铁马的塞北沙场都成了我们描绘的对象。通过诵读,我们理解了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深刻,苏轼的豪放和李清照的婉约……在那一读、一诵、一写、一画之间,我们领略到古典诗词的永恒魅力。我们将诗的意境与自己的情怀融为一体。
通过诵读,我们体会到,古诗文中风格不同的优秀篇章都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反映了作者深厚的精神面貌和丰富的思想火花。
叶圣陶爷爷说得好“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境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