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读后感(一)
近日再读王跃文的《大清相国》,感触颇深。在2007年底,时任北京市长的王岐山上调*前向同僚们告别之际,推荐了《大清相国》一书。我在2007年4月偶然购得此书,通读了一遍。此书的主人公陈敬(清顺治皇帝赐名陈廷敬),他21岁中进士,晋身官场后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乞归后仍被康熙帝召回,72岁后主动全身而退,康熙评价他“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纵观陈廷敬的一生,如履薄冰半辈子、慢慢悟透官场秘诀,终于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他总结的官场五字诀:等(要沉得住气),忍(要能经受起磨练),稳(要谨慎且低调),狠(要坚决彻底),隐(要会急流勇退)。他的人格、道德和行为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清廷多酷,他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他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他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儒,他是德官,却不乏铁腕。这与*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20字好*标准有一定重合。就今天的现状而言,《大清相国》强调了*的四种“德”:为人之德,就是要宅心仁厚;职业道德,就是要精明强干;社会公德,就是要从善如流;从政之德,就是要儒雅铁腕。在《大清相国》中,康熙反反复复对陈廷敬说的一句话是:当官,就要吃苦;不想吃苦,就别当官。所以说:要做好*,首在为人,即“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古往今来,对人的要求,无不以做人为根本。
“陈廷敬的品格有许多值得现代官员学习的地方。”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邓平表示:现在对于官员的考察也需多方面进行考虑,廉政和勤政只是最基本的方面,还需考虑群众对他的评价,从而让官员成为真正的好官。
作家樊家勤也说:“陈廷敬一生主张清廉,为好官善始善终,这几乎成为古代官场的一个奇迹,而正是这个奇迹,在今天具有了许多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陈廷敬在屡次涉险、多次犯上的情况下仍能保全自己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缘于以下四点:一是才学。才学是支撑,是基础,是动力,是叩门砖,无才即灭为官之途也;二是公心。办差时时发自公心,让人抓不到把柄,找不到诬陷理由,无私心自然强大,无公心必不久长;三是理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陈廷敬也做了不少。当然,你看那件不妥之事能定他的罪?能定罪的,他绝对不干;四才是隐忍而耿直。他是在官场打拼多年的理想形象,他的成功之路是百姓心中好官唯一应该走,也是唯一能走的最佳路线。
“陈廷敬的主要功绩之一是整顿吏治,他个人很刚正和清廉,处理案件铁面无私,同时很注重策略。”《大清相国》作者王跃文曾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总体而言,就是自身过硬,对待问题也敢于碰硬。”打铁还需自身硬,要解决自身问题。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里”反腐再掀新风暴。
作者王跃文表示,“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康熙初年,金融秩序很混乱,康熙任命陈廷敬“督理钱法”,用今天的话就是整顿金融秩序、理顺货币关系。再比如,后人所称的“康乾盛世”,在康熙中叶后,国家逐渐富裕起来,社会的奢靡之风开始盛行,陈廷敬就提出整顿礼仪制度的建议,得到皇帝赞誉。”
陈廷敬能得到完人的评价:一是坚持理想,二是清官,三是有能力。*1988年在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市时因*私建住宅问题曾说过:“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不要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熊掌和鱼不可兼得,从政就不要想发财,你既要从政,又要发财,就只能去当让人指脊梁骨的贪官、赃官,既名声不好、又胆战心惊,总怕被人捉住,最后落个不好的下场”。试想,在一个人治的封建社会里,陈廷敬尚且能够清正廉明,一心为朝廷;如今在一个讲法制的*时代,我们党员*更应该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清朝读后感(二)
最近看了黎东方所写的《细说清朝》这本书,得知清朝的建立从努尔哈赤开始举旗反明开始,努尔哈赤先统一女真各部创建“满八旗”然后逐渐侵占了明朝的辽东诸城并建立后金,解决了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和尼堪外兰 为其日后同明朝对抗建立了根据地。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继承父业继续对明朝作战,同时在沈阳称帝建立大清,其先后对朝鲜和蒙古作战并取得决定性胜利,另外为扩兵员建立蒙八旗和汉八旗,并仿照明朝在满八旗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并进一步完善国家治理结构,为入主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640年(崇德五年)七月,皇太极带病急援松锦之战,亲自指挥清军取得松锦大捷,生擒洪承畴,歼灭明军五万余人。在降服松山、锦州后,清军占领了除宁远外的明朝关外全部城镇。皇太极最后是死于宁远城袁崇焕的大炮还是病死至今是个历史之谜。皇太极死后,其弟即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以摄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福临即为顺治皇帝。第二年多尔衮即率领八旗入关,主要得益于明朝关内李自成农民大起义,山海关总兵吴三桂起初投降农民起义军后因起义军占领北京后非礼家人所以同起义军作战,但寡不敌众,所以求援多尔衮,这才使得多尔衮能轻易入关。入关后,多尔衮以满旗将领协同叛清明将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等同李自成大顺军和明军作战,逐渐统一了中原,奠定了清朝一统中国取代明朝的基础。
清朝读后感(三)
《大清盐商》以乾隆皇帝第五次南巡前后为时代背景,描写以汪朝宗为代表的一代扬州盐商与乾隆、官僚、文人、盐工、戏子乃至江湖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描述了乾隆时期扬州几个盐商大家族在生活、经商过程中的悲欢离合、苦心经营、尔虞我诈,通过重现扬州盐业兴衰,描绘扬州盐商与园林建筑、八怪文人、民俗风情、饮食文化等千丝万缕的关系,展现史上扬州的繁华,全景式展示扬州盐商对于中国经济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力和历史贡献,生动再现清代乾隆年间扬州的民俗与风物。
该剧围绕一本秘密账册展开,描写了乾隆年间以汪朝宗为代表的一代盐商与乾隆、官僚、盐工乃至天地会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扬州盐商是乾隆皇帝取之不尽的钱袋子,可当西南战事急需军饷时,盐商们的钱却无法拿出,两淮盐政畏罪自杀。阿克占奉旨催款,发现盐商手中有本秘密账册,记载了多年来盐商往来账目,其中用于接驾和盐官酬酢的银子超千万两。盐商以此为护身符,盐官则心惊肉跳。阿克占决定先催捐输再找账册,各式人等围绕账册粉墨登场。扬州盐商四大总商在各自利益间有合作有较劲,但汪朝宗一直未把账册拿出,他不想让两淮盐业陷入腥风血雨,以保住盐业根基,将扬州建成月亮之城,以盐利兼善天下。最终,汪朝宗向乾隆交出账册。乾隆决定不再南巡,后世子孙也不得南巡。
书中的两淮盐务总商汪朝宗,非官却常用官场思维去考虑问题,非民却要用悲悯眼光看待民间疾苦。作为一个商人,他要承担起诸多非商务领域的考量,与各色人等进行周旋,塑造了忠诚与道义兼有、赚钱与散财不误、为**考量,更为平民百姓着想的好男人形象,在盐商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纵观中国盐商史,可谓历史悠久,堪称国事命脉。仅以清时为例,当时全国共计11个盐区,两淮盐区规模最大,每年上交盐税600万两以上,占全国盐课60%左右。也正因之,尽管当时盐商系派不同,但唯有扬州盐商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大清盐商”。说杨州盐商是乾隆皇帝取之不尽的钱袋子一点也不过。
盐课为清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而盐巴又是人类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生产、生活物质,盐巴的生产和销售一直以来也都是以国家垄断实施管制及专卖的,盐巴既关系了满清的**,亦关系了万千百姓生计,获准专营盐业的盐商们在享受专卖特权获利不菲的同时,既要上缴巨额的盐课,还得以巨大开销以维系和官僚之间的互动,和平盛世还好,一旦有战事和天灾,盐商们还得捐输替朝廷分担军饷及赈灾等,明里说捐输是自觉自愿,但在实际中却绝非自觉自愿那么简单。
中国的盐业专营有着长达近2700年的历史,(www..cn)在古代,货币是贵金属而粮食是难以远距离运输的,是难以通过国家力量调控的。盐铁的国家专卖,不仅仅是国家重要的税收来源,也是当时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由于盐铁垄断经营的昂贵和刚需,原来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个体就不得不出售自己的商品到市场上以换取盐铁,这样市场的商品就丰富了,盐铁的价格是调节地方物价的平准和均衡地区间物价输均的重要手段,也是价格调控的武器,盐铁的投放还是回收货币流动性的手段。
历史上食盐的收入,是历代*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重要性往往仅次于田赋,食盐价格远远贵于粮食,所以被认为是暴利,即使贩卖私盐会被判以死刑也依然有挺而走险者。现代的食盐专营恰恰相反,食盐的价格已经长期处于非常便宜的状态,不仅仅低于粮食的价格,在众多的食品价格中基本处于最低价位了,真正的惠及了民生,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如今的食盐不再有暴利,亦不再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今天的食盐专营,从根本说是为了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在现实中则保证了食盐的质量安全,保证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盐业人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一样不亚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