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脉读后感(一)

  我平时读书,喜欢挑作者,喜欢挑书的封皮。

  寒假里,阅读组推荐了几部书,我先上网搜了一下所有书目的介绍,打算选出自己比较喜欢的来读。第一眼,我就看到了余秋雨的名字,毫不犹豫先搜寻了他的《中国文脉》,屏幕上,黑色的封皮,厚重典雅,配以一簇大红的零星碎片在左下角,撩拨着我的心,所以当即拍下了这本书。这部书一共分三个部分:

  一是中国文脉。余秋雨先生追溯到了我国古诗的源头——《诗经》,还谈到了诸子百家中的老庄孔孟,从体裁上来看还赏析了楚辞、秦碑、汉赋等;然后纵横大唐诗文,点评南唐李煜,盛赞了宋代豪放词风及爱国情怀。随后,他论元杂剧、明清小说,最后来到近现代,回望了王国维、陈寅恪等学者。这一路写来,就像一把梳子把中国杂乱的文学史按年代、体裁及历史作用清晰地梳理开来,让我的脑中的历史文学知识立即呈立体状。

  二是笔墨历史。作者纵览历史,回望过往,从甲骨金文,一直写到清代和近代。写了汉字之于其他语言的不同之处。它的书写是一种集体人格程序,有风范和表情,不仅是集体的审美,更有韵致,推进了文化的美学品格。汉字千年,历久弥坚,汉语魅力,当并不只遣词达意,更须在用典引文、在修辞造境之上。

  三是用了三个话题来说中国的上古时代,从猜测皇帝到感悟神话,然后写殷墟甲骨,考古记事。余先生回溯了黄帝和炎帝的时代,他列举了很多史家对于上古中国历史的质疑,认为华夏文明皆是外来,或者,认为上古根本不存在什么三皇五帝,都是后人的神话传说。

  以我的学识,读起本书来觉得有些费劲,但却有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觉。我通过阅读本书,把上大学时期学到的古代文学史回顾一遍,又亲近了中国历史。在品读“中国文脉”的过程中,似乎能从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中听到中国古人的呼吸,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体温。循着这条脉络,我感觉自己好像在探寻自己生命和文化的源头。余秋雨先生说自己想通过梳理中国文化的脉络来重塑人格,我想他做到了,对于我而言,我读过他的这本书后就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精神像被一位高深的长者智者导引着,忘记了眼下的喧闹与物欲,忘记了世俗的纷扰,只想徜徉于中国文化的洪流中,去感受、去思索、去探寻、去收获,这不正是重塑自己人格吗?想来,在当今社会中能让人摆脱纷繁陆离的世界,精心潜读的书籍真的不是很多呀!对于中国文字,我虽然每天都在教,但是它的演变、他的美、他的精髓我从未想过,读了本书,我刹那间发现原来汉字竟然是一种艺术,感谢余秋雨先生带我领略了一座如此令人目不暇接的艺术宝库,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还可以把这座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也同我一样感受中国汉字的魅力,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至于最后的一部分内容,我只做了了解性的阅读,觉得他有很多历史的专业知识,我有些看不懂。最受益的还是前两个部分的内容。

  网上评述《中国文脉》是“最好看的中国文学简史”,我想这个评论一点都不为过。


  中国文脉读后感(二)

  借《中国文脉》,余秋雨先生完整地梳理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学浅如我,捧起来也是“津津有味,一睹为快”,让我摆脱了对教科书的“后怕”,而是自觉自然亲近了中国历史,亲近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在品读“中国文脉”的过程中,似乎能从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中听到中国古人的呼吸,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体温。

  网上评述《中国文脉》是“最好看的中国文学简史”,我想这个评论一点都不为过。

  有人说,对文学,应让人们*取用,不要划分高低。这是典型的“文学民粹主义”,似是而非。就个人而言,不经过基本教育,何能*取用?鼠目寸光、井蛙观天,恰恰违背了“*”的本义;就整体而言,如果在精神文化上也不分高低,那就会失去民族的大道、人类的尊严,一切都将在众声喧哗中不可收拾。

  如果不分高低,只让每个时间和空间的民众*取用、集体“海选”,那么,中国文学,能选得到那位流浪草泽、即将投水的屈原吗?能选得到那位受过酷刑、耻而握笔的司马迁吗?能选得到那位僻居荒村、艰苦躬耕的陶渊明吗?他们后来为民众知道,并非民众自己的行为。而且,知道了,也并不能体会他们的内涵。因此我敢断言,任何民粹主义的*海选,即便再有人数、再有资金,也与优秀文学基本无关。

  这不是文学的悲哀,而是文学的高贵。

  我主张,在目前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领域,应该重启文脉之思,重开严选之风,重立古今坐标,重建普世范本。为此,应努力拨去浮华热闹,(www..cn)远离滔滔口水,进入深度探讨。选择自可不同,目标却是同归,那就是清理地基,搬开芜杂,集得高墙巨砖,寻获大柱石础,让出疏朗空间,洗净众人耳目,呼唤亘古伟步,期待天才再临。由此,中华文化的复兴,才有可能。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有一个很直接的想法:如果哪天我真的客居异国他乡的话,我一定会把余秋雨先生的一系列书和作品带上飞机,因为他会让我明白我原本来自一个什么样的地方,那里曾经住着什么样的人,发生过什么样的事。而我身上,一定有某些部分与他们息息相关。


  中国文脉读后感(三)

  借着暑假这个空闲的假期,我花了7个小时把余秋雨的《中国文脉》读完了。总体感觉给自己的中国文学史复习了一下。复习过程比较轻松。有笑着感叹的地方,也有不甚满意的地方。

  新意并不多,把冷饭热炒一遍,模模糊糊都是晓风明月的感觉。好在时间线索比较清楚,分类也比较明确。

  最不满意的地方是他因为对曹操的偏爱,冷落了孔明,冷落了三国。对罗贯中缺乏足够的敬意。

  其次是他对越是遥远的东西评价越高,越是接近现代的文人和作品,越缺少充分的评价。好像是文脉消失了一样。这个见解缺乏说服力。

  第三是对百姓在文学史上地位评价的前后矛盾。前面说稷下学宫里不需要草民。后面又说只有百姓还记得屈原,好像给了屈原无上文学地位的是百姓。

  最后是对红楼梦的解读评价,虽然很高,说这是人性生存与美好的幻灭,但是分析软弱无力,缺乏独到见解,又不敢在众多理论中阐明旗帜,不够给力。

  为了可以追求语言的生动,很多地方做了一些想象,确实有效果,我往往就是被此逗笑。但是越到后面,越觉得写法出现模式化,就在笑不出来了。

  《中国文脉》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在这我也推荐大家有机会一定要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