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除了高考,我们还有好多种方法在这个世界上活出自己的精彩,实现自己的理想。下面是关于高考之外为题的作文,欢迎阅读。

  【篇一:高考之外为题的作文】

  有人说,没了高考,我们什么也不是,什么也干不了,因为面对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68亿的人口大国来说,高考是一个选拔人才的最简单也是最相对公平的方法。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我认为,除了高考,我们还有好多种方法在这个世界上活出自己的精彩,实现自己的理想。高考之外,定还有属于自己的精彩征程。

  18岁的赵柏闻,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最年轻的科研人员。高二暑假时期,他去了华大研究院实习,两个月后,他做出了一个令全家人都震惊的决定,他要放弃高考,留在华大做研究。通过自己的拼搏与努力,年仅18岁的他,现已被香港大学录取。

  放弃高考,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但也一定不是赵柏闻一时的冲动,定然是他深思熟虑后的另一种追求所在。高考不是一个起点,也不是一个终点,它是一个转折点。只不过是有人提前跨过了,而更早的进入了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建设当中。所以,放弃高考不是一种逃避,而是一种理性的判断与选择。通过自己的努力,也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高考,一直是一个众人议论纷纷的话题,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见解。但是,如果只是保留在这样一个层面上,那也不会有什么成效的。

  国家允许考生放弃高考,就说明国家允许了这种*。如若我们放弃高考,那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高考最后的目的是选拔人才,而选拔出社会中的人才并不是只有一种方法。就像要到达目的地,不止有一条路一样,纵使大多数人都选择了那条宽广,人流拥挤的大马路,可是为何我们不可以另辟一条清雅小路呢?

  大多数人在被问到为何要参加高考时,都会说是为了上个好大学,然后找个好的工作。的确,现在的大中型企业选拔人才的主要判断一句就是依据所毕业的大学或者是学业水平。这似乎是一种人们认为的绝对的判断依据。可是我并不这么认为,一个企业,一个社会确实需要的是人才,但不单单是在学业上卓有成就的人才,我认为,还应该有更多的实践性,创新性的人才,以及善于管理的人才等等。也就是说,一个社会需要的是多元化的“人才集体”,这个人才并不一定要有多高的学识才算是。

  这样的话,也就可以近似认为,高考并不是一个选择人才,判断人能力水平的一个绝对性手段了。所以,我们并不应在高考这个圈定单范围内苦闷的徘徊,也应该从高考之外去眺望远方。

  邓金婷在高考之后才得知母亲去世的噩耗。我想,这不单单是一个家庭的写照,也应该是这个社会大多数家长,大多数人的典型缩影,许多的人将高考看的很重要。我承认,高考往往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是一个转折点。但是这比自己的母亲生命还要重要吗,一场高考,可以重来,但是一个母亲的生命也就就此陨落了,无法在续写对女儿的爱了。这不禁让我觉得,这种做法不太合理。如果我们仅仅将高考看的如此的狭隘,那么高考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了。

  高考之外的世界同样的精彩,为什么我们不能够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去观察,去探索。更早的到达我们即定的目标呢。这可以是一个捷径,但这不代表偷懒了。这其中也同样有着超乎寻常的艰辛与努力。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特长与优点,大大小小的我们组成了当今的这个社会,有的人杰出而耀眼,有的人平凡却伟大着,高考之外,同样也有着不一样的青春征程,有着不同的缤纷世界。

  高考之外,定还有属于自己的精彩征程。

  【篇二:高考之外为题的作文】

  我身边一个朋友的妹妹,今年在高考中失利。她的母亲大为不悦,决定取消带她游北京的暑期旅行计划,早早为她报了一个暑期补习班,假期结束,她又要为穿过“黑六月”再复读一年。

  这个女孩子本来成绩并不差,只是因为心理压力所致,考试发挥失常。像这样的女孩子,我觉得做父母的更应该带她到北京来旅行,一来舒缓心情,见识一下外面多彩的世界;二来看看北大、清华,可能更容易激发她的斗志。不幸的是,母亲就简单把她赶回了高考的牢笼里了事。

  今年,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参加国内高考的报名总人数是1010万人,而全国普通高校的录取总人数只有567万人,这就意味着有近一半的考生会成为“落榜生”,他们绝不是边缘人,而是另一大主流,这些人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生出路吗?

  各种媒体已经纷纷支招,是复读,是留学,是选择去民办大学、技术学校,还是去参加成考、自考,去读网络大学?可以想到的“权宜之计”也不过这么几种,相互之间的比照和权衡,已经充斥了几大主流网站的专题版面,有心的人输入“高考落榜”四个字到百度里,找到相关网页浏览一下即可。

  这种前途的选择是技术上的,因此是不重要的,最重要的其实是观念和心理上的抉择。媒体的探讨有一种普遍无奈的氛围,“在已经不行了的情况下,你还有如下勉强应付的选项……”

  在这种观念意识下,在这种心理预期下,所有的选择都是糟的。

  让我们回头来看,在今天的中国,高考已被夸大成一种畸形的怪物。它具有了某种终极性的宗教色彩,它支配中国学生的一切,决定着中国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社会变态。

  高考按照分数来评定学生的好坏,这应该只是整体社会的评价系统之一,而不是全部。高考成绩好,一定程度上证明你的考试水平高,书本学习能力强,但是这种评定方式实在太过单一,不足以囊括一个开放社会需求的更加多元的精彩要素。每一个高考落榜生要想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要关注的根本应该是,我既然不擅长书本学习,应付考试,我的比较优势到底在哪里?我怎么跟哪些名校的毕业生竞争?或者,我怎么样找到一个他们根本无法跟我想比的领域?

  这些决定了你未来事业成就的高度,你必须得去找。成功的人有成功的规律,失败的人有失败的规律;幸福的人有幸福的规律,不幸的人有不幸的规律——而在这些规律里,学历只是一个非常渺小的要素。

  比如,你可以选择去踢球,你可以选择去弹琴,你可以选择去写作,你可以选择去做销售,你可以选择去做程序开发,你可以选择去到培训中心教课,你也可以选择去创立一家企业,我在这些领域认识许多比较成功的人,他们并没有大学的学历证书。

  我访谈过数位没有大学学历证的22~25岁青年,他们的平均月收入在一万元,是同龄大学毕业生月收入的至少三倍以上,在其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定律。

  按照成绩来评价,他们都算不上是好学生,只能说是差学生;按照听话的程度来评价,他们也都不是好学生,只能说是坏学生。

  这时候,我发现了可以被称为“坏学生”定律的这种东西,我的总结是:只是差学生,而你又特别听话,看来是没什么出路的;而你如果既差又坏,倒很有可能在25岁之前就月收入过万!

  听起来是极为荒唐不经的学说,请允许我做更多的理论解释:

  好学生一般是有出路的,上好大学,找好工作那一套已经高度体系化,只要照着做就是了;坏学生(这里单指不听话,而非道德意义上的品质恶劣——虽然他们经常被师长冠以这样的不当名头)也是有出路的,因为他们能看到考试系统之外的精彩世界,他们发展自己的独特爱好,有自己的别样生活,还可能各自身怀绝技,他们的自信支点不倚赖在考试成绩那样的评价体系上,因此往往高考过后不伤身心。

  最看不出有什么前景的是那些“差而不坏”的学生,他们往往寄希望于考试*,又是这个*下的失败者。他们往往追随好学生,却只能永远望其项背。他们往往在生活上远不如坏学生那样快乐丰富,所有书本学习之外的潜质没能得到足够的发展——这才是真正难解的人生困境!

  不读大学本身绝对不是一条出路,读了大学之后也未必有什么出路。在读与不读之间,在读什么大学这样的问题考量之外,我只是想说我认为更为重要的议题:一个人要懂得看到高考之外的世界,看到多元社会下人生可能的斑斓多彩,在万千可能中点取一种属于自己的颜色:红就红得发紫,蓝就蓝得透黑——各取所好,发挥所长,做到一种颜色的极致,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最好出路”,这世界也会因此更加绚烂多姿,熠熠生辉。

  之后再想:复读?留学?民办?技校?自考?成考?网络大学……这类问题,因为坦率地说,只想这类问题是没有出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