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会听见的读后感(一)
这篇文章先以熟悉的声音为例,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声音的美妙;接着通过风声、动物的声音、水声的描写让我们感觉到生活中声音无处不在;然后介绍声音的产生以及在声音中成长的你;最后写用心听,用心看,是声音构成了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
“人有耳朵,听八方,加上眼睛,观四方。”耳朵能听见什么?声音。声音是什么?声音就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你曾感觉到?愉快动听的声音,总会让我们感到快乐,心旷神怡;嘈杂无聊的声音,总会让我们难受,感到痛苦。在声音中,我们逐渐成长。想必你也听过,“左耳进右耳出”。聪明的人,他听进的声音,充实了他的生活,使他得益;愚蠢的人,他不用心听,人家说什么,他也盲目地跟着说什么。对于他来说,无论多美妙的音乐,也不过是乐器的组合罢了。这样的人,“充耳不闻”,对外界的一切可以算上无知了。我认为,声音是一种美好的事物,例如音乐,音乐可以让人快乐,也可以让人悲伤,音乐更可以给人带来一个奇妙的世界。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耳朵和大脑,推开想象的大门,那么,声音就会变得有趣了。例如:把风声想象成蒲公英梳头,把动物的声音想象成蚂蚁跑步,这不是很好吗?用自己的耳朵,把一切声音完善加以轻微的改变,让自己的耳朵无时无刻地听到最美的声音。
正如文中所说,“你开始微笑,轻轻地笑,大声地笑,这时候,你一定会听见,这个巨轮也跟着你微笑。”大海的呼吸,风的微笑,雨的歌唱,大自然的舞蹈,你听过吗?看过吗?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情吧!让我们用心聆听声音,感受生活的绚丽多彩,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你一定会听见的读后感(二)
本文以散文的形式告诉了我们:自打我们初生那一刻,我们就开始用耳朵倾听世界上的所有声音,我们不得不听。从声音里,人学会了分辨、感受各种喜怒哀乐,也吸收了知识。愉快动听的声音会给我们带来欢乐,嘈杂无聊的声音,则会带来痛苦。在声音里,我们逐渐成长。
其实听是很有学问的。我们知道,声音就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而每一种声响,每一种声音,都代表了不同的意思。就是因为这样久而久之不停的听,人渐渐练出了一个只听声音,就能知道发音者的喜怒哀乐的本领,这样也更好地使我们了解别人,走进别人的心灵。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尘世中的世间百态,吸收了无穷的知识。所以,在声音里,我们渐渐长大。
听不仅要善于听,善于从听中了解事物,更要学会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我们在声音中长大,但在长大的过程里我们又学会了一个本领:选择与思考。这个本领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声音是有益的,是愉快动听的,是能带给我们快乐的。哪些声音是有害的,是嘈杂无聊的,是会带给我们痛苦的。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好好把握它,使不良的声音远离我们,让健康的声音充实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乐趣。
不管我们善不善于听,知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听,我们都要有一个出发点,那就是对声音有兴趣。如果我们对声音没了兴趣,我们则会失去对声音的感觉,成为一个没有感觉的人。没有自己的见解,只会盲目地跟从着别人,永远也找不到真实的自己。如果你对声音没了兴趣,那么你对外界的一切也无动于衷,这只会使你的内心世界封闭和退缩,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
通过这篇文章我知道了要善于听,要善于从听中了解事物,还要学会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颗对声音有着浓厚兴趣的心。就像俗话说得那样“人有眼睛,观六路;人有耳朵,听八方”。用心看,用心听,也用心想,就会构成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
你一定会听见的读后感(三)
当下语文课本中的篇目大多呈现出这样一个特点:(www..cn)关注人文情怀,注重文质兼美。*女作家桂文亚的《你一定会听见的》这篇文章也有这样的特点。基于这一特点,备课时候我便将“品读语言、体悟生活”设计为教学的重点。上课时候,引导学生抓字、词、句,立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感染自己,加深对生活、对自然的感受体悟。预期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抓文本、抓语言是关键的一步,这一点在平时的教学中就一直思考着,经过这次“百花奖”教学比赛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你一定会听见的》的教学过程中,对文本的把握是通过三次不同形式的“读”来实现的。 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读就是要学生转化文字,把文字转化为信息,在大脑中形成各种印象、形象,初步感知课文,然后按照要求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学生初读文章后,对文中描写的林林总总、繁复芜杂的声音有了整体把握。初读要求学生散读、速读、*读,要求学生对文章内容、结构有一个整体的初步的感知。其次,品读语句,体悟美感。作者开篇描写了六种声音,其中“蒲公英梳头”、“80只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等声音是极其细微而难以察觉的,作者展开联想想象,把这些声音描摹得生动传神。作者如何能把这些声音描写得栩栩如生,仿佛在耳边萦绕?那就要从字词句着手。学生品读语句,体会文中形容词、动词、副词、拟声词等词语的运用,分析修辞方法、句式结构。品读要求学生抓字词句,以此作为切入点感染、启发学生的思想情感。 最后,默读课文,感悟内涵。在品读语句的基础上,理性思考文章内涵。“文以载道”,语言承载的是内涵,解读文句最终还是感受文章内在蕴涵的丰富内容。作者写了一些细致入微的声音,终归是告诉读者要学会倾听,也就是要热爱生活、倾听生活、感悟生活。默读要求学生由感性升华到理性,把握文章内涵。 经过三次阅读,学生三次与文本对话,从语言到内涵,学生对文章已有深入的把握。但在这堂课的教学实践中,对品读语句这一教学目标落实不够,主要是形式和引导的问题,同时对重点词语的挖掘还不够深刻。例如,作者写“小狗忙着啃骨头,小金鱼用尾巴拨水”。 “小狗”、“小金鱼”是怎样的一种情态呢?“啃”、“拨”应该是什么样的声音呢?展开和深入得还不够,对这些动词的忽视恰恰是对语言的忽视。
对于语文教学,我们应该遵循“立足语言,感悟文学”这一原则。语言是文章的物质外壳,内涵、意蕴都要通过语言来传达,只有解读字词语句,才能理解文章的中心主旨,才能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感知作者的审美和价值取向。解读字词语句,就是要理解词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辨析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分析辞格运用,把握句式选用,就是要从诸多方面出发,感知语言文字材料。语言是交际工具,传情达意;是思维工具,决定思维方式。汉语独具的个性魅力也决定了“悟”这一独具汉民族特色的思维方式。“悟,是一种省去繁琐逻辑推理过程,在经验范围内作出综合性、直接性、快速性结论的体悟式思维。”(引自董丽芳《我们应该如何感知文本》)在语言的基础上,感悟文学,与作品共鸣,最终得到情感熏陶,得到思想启迪。 在《你一定会听见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时有“出彩”的发言,但极少有“此起彼伏”的态势,基本是在预设的教学环节中完成的。但是,课堂“平淡”的背后有了学生思维火花的喷发,内心热情的燃烧,平淡的课堂才不至于枯燥。课堂不是表演者的舞台,是思考者的舞台,有所思才会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