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有感(一)

  花了一个小午时间,读了两本《读者》。算起来也有一两年时间没有去接触过《读者》了吧,这本来是自己非常喜欢的一本杂质,也是唯一向爸爸推荐过的一本杂质。

  也没有看得很认真,不知道是它本身的内容有所变质了,还是自己看书的眼光短浅了,总之感觉没有什么很特别的。或许当时存在过感动,到现在也不怎么想得起来了。

  唯一还记得这样一句话,当时做了笔记:

  世界是一座桥,走过去,不要在上面盖房子。——休斯顿·史密斯

  感觉这样理论和《圣经》的教导有些相似,世界本身就是空的,何必苦苦地去费力?主会让我们看见更多,看见更多虚空的东西。

  虚空的虚空,一切都是虚空,一切都是捕风。


  读者有感(二)

  最喜欢读的杂志是《读者》了,在快乐的时候享受她;在艰难的时期汲取鼓励安慰;在迷茫颓废时候点燃新的希冀与激情!感谢读者如一日的风格与激情!

  忆往昔,成都3年间,期望是重生,期望是生活、事业的转折期,下了似乎像鹰一样重生的决心,舍家弃子。每个假期都是回来最晚,回去最早的一个,夏日闷热、冬日冰凉宿舍中孤独一人时,睡前必读的是《读者》;实验不顺利时,忘记现在,能转移心思的是读《读者》;一人在枯燥与辛劳的旅途中,要带的是《读者》;现在,忙碌一天,睡觉前必然要读的是读者,才能安然入睡。心情消极、孤独无助时,能启迪思想也激发激情与波澜时也是读者。许许多多惦念的是每篇喜欢文章。

  昨夜睡前读到《读者》2009-24的首篇文章,再一次震撼心灵,(暂且不说他们抚育后代的残忍,缺少温柔性情)因自己的名字中有一“ying”字,中学毕业时,曾签名与同学留念写过“鹰”。在家乡,偶尔抬头望见展翅独自飞翔的雄鹰时,多么希望向他们一样,哪怕时雷鸣电闪,野火焚烧,也能像雄鹰展翅翱翔,那是少年的梦想呀!

  近日,讨论自己是否是小鸟依人女人时,玩笑说:当然期望能小鸟依人,可当自己找不到可以栖息的枝头时,只能做一个老鹰了。老鹰,不但没有栖息的枝头,还要独自飞翔与生存,然读了“鹰志”才知道根本距离老鹰太远,更缺少了那的志向。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在同样的年龄阶段中,撞掉喙,折断翅膀、拔掉指甲和羽毛而重生?自己以后是又一精彩的无憾的,还是等待衰老和死亡? 看似强势,常常内心极度优柔、脆弱、无助!奋斗过了,跳跃过了,尝试过了,心累了,想栖息了,可能在现实中栖息吗?50年前,兰大其他专业是喝教育部给的牛奶长大的,兰医的专业是在贫困甘肃省给的面糊糊长大,50年过去了,喝牛奶长大的孩子要与和面糊糊长大的孩子一起赛跑了!如何赛跑?如何能重生?重新激情而努力?如何走后面的路?


  读者有感(三)

  《读者》杂志2010年第15期的一篇《善良是一种传染病》特别显眼。短文的作者六六女士简述了她在新加波所遇到的“善良”和对“善良”的心得感受:“善良与感冒一样,是一种传染病,一接触就会散播开来。我带着感恩的心,开始留心这世界”。

  像作者叙说的人与事,我去外国也有感同身受的经历,最感动一次是在新西兰。(www..cn)记得25年前,我随经贸部下属的医保总公司的贸易小组去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公干。一天中午,我们从奥克兰飞抵首都惠灵顿不久就入住了酒店。因为小组有人不习惯老是吃西餐,大家决定去找中餐馆。惠灵顿城区绿化很好,如同一个大的植物园。我们走了一段路,都是参天大树,根本看不到热闹的街道,更不用说中国餐馆了。肚子很饿,无奈的我走进了一私家别墅,见到一位身着连体工作服的老外正在粉刷墙面,向他打听附近哪有中国餐馆。这位老外知道我们的困难后,立刻放下手头的刷子,脱下工作服,请我们上了他的豪华轿车。在车上,他热情地说:“欢迎来到新西兰!很高兴能送你们去这里一家比较好的中国餐馆,让你们评价一下厨师的手艺是否到位”。我们都很感动。到达他推荐的餐馆后,我们邀请这位素不相识的老外与一起我们共进午餐,他却笑着说:“I have to go on my work Good appetite!”(中文意思是:我必须继续干我的活。祝你们胃口好。)。这位外国雷锋的善良与助人令我们终身难忘!

  在中国很难遇上这样的热情善良吧。现代社会需要和谐,但大家还很不善良,连“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都没有完全做到。善良,是美德,是爱,还举手之劳,但善良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靠后天培养的。是靠你自己去给予和感受的。只要你付出一份善良,迟早都能获得同等分量的爱。有首歌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如果大家都很善良,社会一定和谐,就看不到为了利己而损人、为了名利而争先、为了自己的方便而乱穿马路…… 等等现象了。

  六六女士说得好:“我在报答别人曾经给我的帮助,希望这样的感动像常青树一样经久不衰”。我们大家行动起来,用自己的善良行为去感染周围的人,让善良传递开来,让用我们的美德传遍世界,并与外国雷锋们PK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