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回忆影评(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亚洲电影的格局发生了巨变,香港电影走向极盛然后迅速开始衰落,日本电影随着大制片厂的倒闭,大师的一一离去也开始黯淡,反而以前默默无闻的韩国电影,开始逐渐大放异彩。期中陆陆续续出现了一批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力和口碑的作品,也诞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影人和导演。我向来不喜欢韩国的电影,除了少数例外,比如奉俊昊的《杀人回忆》。
这部电影和美国导演大卫芬奇的《十二宫》有一定相似之处,都改编自历史上真实的连环杀手的事件。令人毛骨悚然的华城连环杀人案,凶手从1986年到1991年间,陆陆续续奸杀了十名女性,却无影无踪,令警方难以追捕。到了2003年,刑事诉讼有效期已经过去了,凶手依然逍遥法外,即使抓到也已经徒劳。奉俊昊敏锐的抓住了这样一个事件,进行了出色的艺术加工,把这样一宗连环凶案,加入了更多隐喻和内涵。
电影就是从1986年的夏末开始,炎热的天气里,被奸杀的女尸一具接一具的出现在韩国简陋的乡下,当地警方无力,只能求助汉城。汉城来的苏与当地的仆两人开始合作,进行这宗历史罕见的诡异案件的侦破。仆长期习惯于严刑逼供,怀疑谁就酷刑屈打成招,而苏则是受过良好训练的,冷静客观的开始追踪案件。可是,虽然排查了大量的线索,审问了大量的嫌疑人,无论野蛮的方式还是科学的手法,都依然奈何不了凶手。案件依然在不断发生。即使冷静的苏,也在慢慢的拉锯战与煎熬中失去了理性,开始变得疯狂和急躁。
当时,也正是韩国*化浪潮最重要的时期,军*的统治已经走入陌路,民众与军*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社会动荡,人心慌张。当所有人的希望和努力都付诸东流,案件终于走入了死胡同,无力,无奈,痛苦,绝望的阴影终于成了那个时代所有人的记忆……
导演最大的成功就是巧妙的抓住了那个时代人们的集体记忆,那种共同的阵痛感。将连环凶杀和韩国现代*运动两个不相干的事件在记忆上进行了捆绑,记忆交融,都是痛,于是如同化学反应一样产生了更加丰富的感官刺激和共鸣。警方在紧张的追捕凶手,电视里,大街上到处都是游行示威的人群,社会动荡,人心更加动荡。如同中国的*至于中国人一样,他把这种刺激直接建立在了整个民族的意识深处。
当然,通过这些暴雨,凶杀,警方的无力也是在客观和微观的反映那个时代社会的动荡和秩序的崩溃,是军*长期暴政的必然结局。礼乐崩坏,朝纲混乱,天下不安,所以各种沦丧的道德和凶念都趁着黑夜出来作乱,而*已经无力维持这个国家了,无力保证它的太平和安定了。所以,片头的字幕,刻意打出了一行小字,说这是军*暴政时代的真实事件。所以,韩国恢复和平与安定之后,连环凶案也终止了。
影片里的警察局也是当时韩国军*的一个缩影,对自己认定的罪犯实行定罪,不管真相如何,说你有罪就是有罪。专制和独断曾经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但是,社会逐渐解冻,这种野蛮的方式开始接受世人的压力,警察局的被动其实就是彼时*的被动。警察局无力去追捕一个小小的凶犯,被其摆布,其实也就是*的僵化与末路。
所以,通过这个凶案来批判社会和隐射政治,也是影片的亮点之一。再来就是对这种悬疑色彩与无力感的表现,这又让我们想到了《老无所依》。通过三个嫌疑人的一一登场,汉城来的警官苏的理智和技能慢慢瓦解崩溃,而凶犯依然如同鬼魅一样悄无身影。
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是那个凶案频发,但是表面上夕阳灿烂,金色而美好的茫茫麦子田。开头的小孩,从麦子上拿下一只蚂蚱来,蚂蚱的颜色,如同麦叶一样,其实就隐含的指出了凶手藏身乱世之中,如同这茫茫麦田里的蚂蚱一样,寻找起来,大海捞针,肯定是无力而返。结局的时候,早已转业多年的仆警官旧地重游,感慨万千,却从小女孩口中得知疑凶刚刚也来过同一个地方感慨,而那个疑凶的相貌,就是普普通通,人群里的他,如同麦田里的蚂蚱一样。
追捕凶犯,使尽浑身解数,还是力竭而不能,每一种手法,每一条线索,每一次希望,都在最后破灭,如同《十二宫》一样,只是这里,这种感觉更加直观。
苏所代表的冷静理智和仆所代表的愚昧野蛮,两种破案方式,也是两种价值观。却都无法找出真相,对于凶手所代表的这种巨大的未知,人力的小聪明,小能力,完全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小的线索不说,单单说三次对嫌疑人的追捕。苏警官这种现代科学的头脑,怎样被慢慢腐蚀和打败。
审讯白痴的时候,苏敏锐的就发现了仆的落后,以及抓错了人;当追捕那个妻子卧病而心理变态的工地工人的时候,苏的科学理性与仆的经验臆想都将他们引到了同一个点,却抓错了人;几经波折,苏已经开始烦躁和困惑了,与最后那个倔强的年轻人的对抗中,苏的理智彻底崩溃,他也用起了仆的野蛮方式,力图逼迫其招供,力图使自己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可是,迷茫的大雨中,他彻底无力的倒下了。
人的感性的经验也好,理性的推理也罢,都不能真正左右人的命运,不可控性,一直伴随着人们。那些小概率事件,那些细微的差异,就会将结果引入不同的归宿,大相径庭。打人成习惯的助手,会被一个白痴打残一条腿,又会偶然的感染破伤风而截肢;精心策划的红衣诱捕凶手,音乐追踪凶手,却都是自己单方面臆想出来的线索,跟凶手根本没有关系;昼夜跟踪疑犯,疏忽中疑犯消失和另一件凶案出现,看起来十分可靠,却也缺乏内部的有效关联,再次失控;哪怕偶然碰巧推测出了凶案的发生,但是动员所有警力,全城的防范,还是让凶手在死角里钻了空子;终于有了目击证人,那个*,却在万般关注之下,失去控制被火车撞死……无力啊,无奈啊,这种不可控和期望的差距,撕扯着人的神经,可这本来就是自然的规律。理智崩溃,经验失效,野蛮也徒劳,所以,凶案成了传奇,成了永远的谜。
杀人回忆影评(二)
我喜欢在看完电影之后,去看看影评,寻找一个观影后的出口,这次的《杀人回忆》,我很小的时候在电视上看过,有印象,但那时候,不懂,不明白,更不知道导演拍它的意义,今天,我刚独自看完,拉上窗帘,关上灯,制造好氛围,按下播放键,就这么连贯的看完了,刚刚又看了时光上的影评,怎么说,刚看完影片的我,一直纠结于凶手的归属,直到看完一些专业的影评,才释然,我这篇文字也许不叫影评,或许我以前的所谓影评只不过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生单纯的观影感受,毫无专业可谈,这次也一样,我只想通过键盘敲出我真实的心理活动——关于导演的政治倾向,通过一场连环杀人案,来反映当时韩国时局的动荡,道德法律的脆弱和不堪一击,这一点,我不想多谈,凶手的逍遥法外,烘托了当时大韩民国的绝望与无奈,等等这些大的隐喻都不是我想关注的,我在意的是影片中那一处处黑色幽默背后所反映的命运安排。
我姥姥说,人的命,老天爷早就定好了,不管你怎么走,步步都踩在你应有的命运曲线上,丝毫不差。对此,我是将信将疑的,然而,这部影片的一切,仿佛都在为姥姥的这句话佐证着什么……
影片中的各色人物都有其各自的命运归宿,给我印象最深的有这么几个:那个喜欢用拳脚解决问题最后却锯掉下肢的小镇警察;正值花季却惨遭不幸的女中学生;幸免遇难,后来过着幸福生活的小镇护士;还有那个虽死里逃生但注定要在恐慌中度过余生的山顶女子,其实还有很多很多人,我选出来的这些只是这部影片中不起眼的要素,导演看似不经意的塑造其实营造出了一种无力感,命运是不可捉摸的,它不按常理出牌,毫无规律可循,命运的可怕与可爱也就浑然天成。
所以不要问:为什么凶手始终也抓不到;为什么那个美丽可爱的女孩会被残害;为什么那个山顶女子可以活下来;为什么小镇护士这么幸运;为什么17年后小镇探员会回到案发现场碰到那个小女孩进行那样一场经典却让人纠结一生的对话。这一切的疑问,都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命运的安排,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答案能结束这一切的匪夷所思。奉俊昊,根据真实的案件,把现实中命运的神秘莫测搬到了大荧幕上,这件事本身也是命运的安排,而那个凶手也许正坐在某个角落观看他自己传奇而幸运的一生,这是他的命运,现在看来,命运的安排也许没有正义的底线,赶上谁是谁,赶上你,你逃不掉。
杀人回忆影评(三)
电影开始和结尾的那大片的金色麦田不由得想起岩井俊二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里面那片,里面蕴藏了太多太多的而故事。(www..cn)最后那略带阴霾的天空让人对个当时大时代社会正义感的无力和脱开案件本身不去纠缠凶手到底是谁,对这些谋杀案透露出压抑的扭曲的人性或许才是重点,令人唏嘘惆怅(这片子感觉时代感很强,当时的韩国政局混乱,片中能多次看*不断,经常防空警报演习,简陋的取证,办案能力和法医设备的落后造就了这一悬而未决的*)至于说是零缺点虽然有些夸张,却真是值得花心思一看的,以为棒子拍唯美浪漫爱情片厉害,难得棒子拍出如此的推理侦探悬疑片子。
当结尾从小女孩口中努力回忆说的那句:普通人。那个警官眼眶渐红直视自己,看得我恐慌,然后音乐,黑暗…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而继续行走;而有一些真相注定无法大白于天下,被黑暗吞没。或许就在你们四处奔忙查案是时,那个普通人就在普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