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王朝影评(一)
05年《天国王朝》上映后口碑和票房都差强人意,导演RidleyScott郁闷的要死。主要原因是20世纪福克斯公司为了追求放映场次,所以对影片一顿胡乱剪辑,从原本的3个多小时剪成了2小时25分钟的剧场版,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故事主线,整个电影如流水账一般。
年《天国王朝》导演剪辑版DVD终于得以发行,3小时14分的完整版本终于得以展现,Ridley也在影片前的讲话片段里痛斥了一番20世纪福克斯。完整版细节丰富,人物性格刻画生动,虽时间多出近一个小时,但节奏明显更快速。如此漂亮的翻身仗也使得Ridley得以雪耻,怪不得《天国王朝》四碟DVD被评为当年最佳DVD。
时隔4年,重看一遍,还是觉得此片当属史诗片中的极致。战斗场面虽不多,但叙事简洁明快,丝毫不拖沓,加上导演对耶路撒冷王国细致的重现,使人仿佛回到了12世纪战火连天的年代。尤其是用三个小时来铺垫最后一场大决战,不是一般人能掌控的住的。
耶路撒冷--犹太教、*和基督教共同的圣城。正因三大宗教齐聚于此,才导致宗教问题不断,多少个世纪以来,耶路撒冷不停的被占领和攻陷。即使是现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依然还纠结于此。
正如片中主人公问萨拉丁王:“耶路撒冷到底有什么价值?”回答是“无价值”,但却又是“无尽价值”
“Nothing…Everything…”
天国王朝影评(二)
雷德利·斯科特的《角斗士》大热后,古装戏又开辟出了一块崭新的疆域。没几年,雷德利又找来诸多二线明星,联合打造了《天国王朝》这部场面更加宏大的古装大戏。
《天国王朝》不像《角斗士》那样富有戏剧性,也没有血腥和情色的卖点,因而这部电影受到冷落。实际《天国王朝》是部相当有内涵的电影。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年轻人寻找自身价值的历程。影片浓重的色彩让画面看起来像油画一般。欣赏这部大作的每一帧都如同在卢浮宫赏画,给人的感觉身临其境,又隔山隔世。
《天国王朝》原版设定如《角斗士》设定一样在图书市场备受追捧。雷德利·斯科特对待艺术的态度如同当年的库布里克大师。他会在影片开拍前进行深度工作,并亲笔绘制影片手稿。他古装大戏的原画设定对电影行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天国王朝影评(三)
在希伯莱语中,耶路撒冷是和平之都的意思,但是这个地方却一直都和战争联系在一起。
一个基督教徒和一个*徒是能够和平相处的,前提是两人都不是*的原教旨主义(fundamentalism)者,否则对异端的不宽容和以暴力推行自己教义的原教旨主义做法,带来的只会是彼此的死亡和毁灭,这就是《天国王朝》用145分钟要讲述的道理,只要作到宽容和理智,即使是三教圣地的耶路撒冷也可以成为天国般的应许之地,其实如果每个教徒都能做到这点,那么圣殿并不是在那个叫耶路撒冷的地方,而是在他们的心里,虽然导演斯科特的这个观点在这个战乱四起的世界有点理想主义了,但是至少值得我们尊重。
作为一部史诗片,《天国王朝》尽量从正面来描写争斗的双方,虽然鲍德温四世所代表的十字军其实是入侵者,萨拉丁大帝率领的萨拉森人才是*,但是在十字军血洗耶路撒冷的1099年,两人都未出生也就说不上有什么刻骨仇恨,而且16岁既击败萨拉丁的鲍德温四世和萨拉丁既是敌人却又惺惺相惜,正是彼此对于对方信仰的宽容和品德的信任,才保证了耶路撒冷难得的几年和平时光,但是可怕的麻疯病却在16岁时就缠上了这位英明睿智的国王,注定要在30岁之前夺走他的生命,此后GuydeLusignan这个野心勃勃并对异教徒充满仇恨的家伙将借助鲍德温四世母亲订下的婚约娶他的妹妹Sibylla公主来获得耶路撒冷王位,他登基之后和平将被埋葬在血与剑之中,而耶路撒冷的全部居民都会因他愚蠢的行为而生灵涂炭,在这个悲剧性结局随着身体状况恶化似乎不可避免的时候,能影响结果的历史关键人物小铁匠Balian出现了。
一、关于救赎
小铁匠Balian因妻子自杀不能进入天堂而烦恼,因当地牧师砍掉妻子的头阻挡了她的升天之路而疯狂,在杀掉牧师之后,他以己身背负妻子自杀和自己杀人的罪行,迫切的需要前往耶路撒冷获得救赎,这就是他起初去那里的目的;Godfrey临死忏悔说的话“所有的罪恶,除了一件”,这就说明了Godfrey当年对Balian母亲所做的事情绝不是爱情而是罪恶,所以在知道国王鲍德温死后自己也许会战死的时候,他决定回乡找自己的儿子,得到他的宽恕,他所做的也是为了救赎;在港口遇到的某位面孔稚嫩却口口声声说“杀死异教徒不是犯罪而是升天之道”的士兵,坚信去杀死异教徒就是救赎;萨拉丁大帝的某个盟友(就是一直要求他夺回耶路撒冷的那个)坚持作为一个虔诚的*徒,把*前往天国的目的地——耶路撒冷从基督徒手中夺还才是唯一正确的救赎之道。
每个人都在期待自己能获得救赎,但是在其他人阻挡或可能阻挡在自己的救赎之路上的时候,以杀戮来使自己获得通过或独占圣地的权力,以暴力来推行自己的教义并消灭一切异端,这其实是坠入地狱的捷径,因为没有什么人的生与死是无关紧要的。
二、关于自我
国王鲍德温曾经对Balian说过这样一席话:“即使那些国王或者有权利的人能驱使你做不喜欢做的事,但是你的灵魂是你自己的”,而Balian在鲍德温四世提出让他娶Sibylla公主并暗杀GuydeLusignan的时候,他以这句话拒绝了国王的提法,或许与之前他和Sibylla公主在领地的缠绵一段联系起来看觉得他比较虚伪,但是他珍惜的并不是GuydeLusignan的生命,而是GuydeLusignan手下众多会成为陪葬的骑士们的生命,毕竟作为一个铁匠,他不可能有国王和公主级别的政治眼光,他侥幸的以为GuydeLusignan会延续鲍德温四世的坚守自保的做法,但遗憾的是结果使他彻底失望了。
萨拉丁大帝也曾经对自己的弟子(就是被Balian先擒后放的那位)释放Balian的做法表示不满,原因是如果不放回Balian耶路撒冷城不会如此难于攻打,但是他的弟子只说了一句话“以前不是你教导我要这样做的嘛”,萨拉丁大帝当场无语,一手教出来的弟子做的事情,导致了二十万大军围攻耶路撒冷城未果,但是他不会再去怪他的弟子,因为双手不沾不义之血不仅是纯洁的基督骑士宗旨,也是正直的*战士教义,即使看起来显得迂腐,但是不应该去嘲笑,因为现在能坚持理想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三、关于理解
在Balian被带去见鲍德温四世的路上,Tiberias对他说了一些很有趣的事情:“六年来国王与萨拉丁有协定,开放耶路撒冷让人们来朝圣,跟以前*人的做法一样”,同时配合的画面是一些被吊死的圣殿骑士和下面欢呼的人群,因为这些圣殿骑士执行主教的命令去杀死阿拉伯人而被处死,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率先进行圣地封闭并禁止所谓异教徒来朝拜的做法,始做俑者正是某些狭隘的基督教徒,而仇视是可以如细胞分裂般繁衍增殖的,只有彼此的理解、宽容、尊重、信任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就如鲍德温四世和萨拉丁大帝之间的关系一样。
在鲍德温四世死后,这种似乎已经毁灭的关系由萨拉丁的弟子在其中牵针引线之后,在Balian和萨拉丁大帝之间重现,在最终战场的短暂和谈中,Balian从开始的表示要毁灭一切的强硬,到得到萨拉丁对全城人民安全承诺后当即表示可以投降都很令其心折,所以在和谈结束时两人会以各自宗教的祝福语为对方祈祷,就象从前鲍德温四世和萨拉丁大帝所做的一样,此时,Sibylla公主在城楼上看着这一切,一步步走回来的Balian就象从前解救了卡拉克的哥哥一样英明勇武。
四、关于爱情
或许Sibylla公主和Balian的一段爱情显得没有说服力,甚至会因为鲍德温四世临死前的娶Sibylla暗杀GuydeLusignan的要求而带有几分故意和阴谋的味道,但是要考虑之前Balian只是个拥有百户封地的小领主,而且没人知道他具体才能如何,如果将其视为有目的性的勾引就等于说Sibylla公主是先知了,其实电影中对两人的感情发展已经做了足够的铺垫,第一次见面的对视和打量、第二次见面时Balian的惊诧莫名、带Balian去见国王路上Balian回答Sibylla问题“你害怕和我在一起嘛?”“不……是”表现出的都是很令Sibylla公主心动的质朴一面,毕竟她身边常见的不是不解风情的莽汉就是阴险狡诈的贵族,而之后在Balian领地里Balian与领地人民一起打井的那种底层人民的一面和赤裸上身秀胸肌(遗憾的是,左侧胸肌明显贴歪了,有兴趣的自己去看看)更另其心动不止,所以才会有了之后秉烛夜游前来挑逗和随后的激情片段。
至于说Sibylla公主和Balian的这一夜之情(哇哈哈,英雄专用名词)不符合道德标准貌似犯了勾引有夫之妇规则的说法也大可不必如此苛刻,在那个时代,所有的国王、女王级别人物私下有几个情人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这些情人不仅可以提供感情和身体的慰籍,还可以在关键时刻提供政治上的帮助,这种私情其实不该指责。
五、关于圣地
十字军作为侵略者的本质,在临近片尾大战部位由Tiberias一句话进行了总结和揭露:“年轻时我以为在为宗教和信仰而战,到老了才知道不过是财富、封地和权力”,其实基督教徒从来没在意过耶路撒冷的政治地位,他们的崇敬仅仅来自于此地在基督教诞生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而十字军中的贫农在意的是生存和土地、贵族在意的权力和财富、主教们在意的是如何去打击和毁灭一切异教徒,真正把圣地当作救赎之地和天国的,恐怕只有Balian一人而已,而最后他也知道了,真正的圣地其实在理智和良心之中。
相比来说,萨拉丁大帝对圣地的看法无比的超脱,一句“Nothing…Everything”,当时又有几人能有此见识,更何况他一袭玄衣身材修长傲人,一脸胡须和皱纹写满了智慧二字,简直就是领袖人物的样板,使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镜头是结尾进城之时萨拉丁大帝在地下拣起一个歪倒的十字架把它端端正正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对其他宗教的理解和最终才是圣地真正能成为圣地的关键所在。
六、关于战斗
同样属于史诗型的浩大场面电影,《天国王朝》最接近《角斗士》,因为在描述战斗时它突出的是不是壮观、浩大、雄伟等感觉,而是那种精细的粗糙笔触,就象罗马时代的青铜雕塑一样,细节精细,整体粗犷。
挥剑时血水与泥土那清晰可见的飞舞、骑兵对战时战马的嘶吼奔驰及交兵后充满质感的冲撞和撕杀、夜战时那飞向城市如同群星坠落的无数火球、攻城时大型塔楼接近城墙时的飞箭与火油攻击、城墙倒塌后缺口处战士们拥挤如蚁无法闪避无法后退只能用身体为盾手指为剑的浴血搏斗……无论哪一处,都不会使人觉得雄伟,而只会觉得悲哀,因为每一次冲杀后,就有一些妻子失去了丈夫,孩子失去了父亲,而这一切都只是因为彼此信仰不同的宗教而已,特别是城墙倒塌后战斗画面逐渐向空中提升慢慢变成蓝基色素描的一场简直是神来之笔。
七、关于其他
既属斯科特执导的影片,对于道具、服装、造型、细节考证等方面自然就不必担心,唯一需要担心的不过是演员的具体表现而已。
不过现在看来OrlandoBloom表现的基本是中规中矩,或许没有惊喜之处,但是也没有让人失望,要说缺点大概就是结尾演说时舞台腔略重了一点,而且不是太符合他铁匠的身份,不过既然此人属于贵族私生子身份的铁匠,不够粗野不够雄壮也是可以理解滴,更何况不论如何,起码OrlandoBloom这次终于把《特洛伊》里懦弱好色无胆卑鄙王子的负面形象彻底消灭了;
再说EvaGreen扮演的公主,据说是让许多观众认为没存在感的角色,但是从出场那仿佛阿拉伯女贵族的亮丽装束到结尾部位剪成如假小子模样and黑眼圈的反差,怎么能说没存在感呢,更何况剪头有个重要原因,她那时在镜子里看到的是哥哥的脸,她是想让自己成为十六岁时哥哥那样的人,来祈祷这次抵御萨拉丁成功。
最成功的两个角色,不用说就是EdwardNorton的鲍德温四世和某叙利亚演员演绎的萨拉丁大帝,前者病入膏肓却依然坚忍睿智,后者用兵如神对平民却不残忍好杀(见那句“十字军当时血洗了这座城”“我和他们不一样”),相比而言,EdwardNorton的角色难度更大,因为在银质面具的覆盖下,他能表达自己的手法只剩下了声音、眼神和极其有限的肢体语言,但是相信没人会忘记这个角色,相信上帝会保佑这位多灾多难英年早逝的国王吧?
八、关于电影原声
因为对于电影里音乐的印象很深刻,所以找了原声碟来听,全集有19首乐曲,融合了苏格兰风笛、基督教圣歌、阿拉伯民族乐器笛、鼓、手铃、吉他等等、还有古埃及特色的女声伴音等多中乐器多种风格,对于表现耶路撒冷这个地方,也许这是最适合的音乐了,至于更详细的评述,也许会单独写一篇吧,现在就简单说说前两首吧。(www..cn)
BurningthePast以苏格兰风笛的如泣如诉的演奏开始,随后占据主旋律的是略为悲哀圣歌,就如同在回顾跨海东征的十子军战士,在战斗的号角中紧握着自己的剑与盾,在战斗开始之前祈求神对自己的保佑和宽恕。
Crusaders以纯洁的圣歌开始,随后就插入了一小段阿拉伯吉他的间奏,然后是阿拉伯鼓营造的杀伐之气,就象在战场上看到*战士在欧洲骑士的进攻下逐渐后退,消失在沙漠的远方一样。
整体说来,这张碟绝对值得一听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