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书适合读书会分享

导语:有句话说得好,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哪些书适合读书会分享呢,一起来看看吧。

1.《平凡的世界》,路遥。路遥呕心沥血的长篇巨著。通过路遥笔下复杂的矛盾和爱恨纠葛,展现了那个时代许许多多社会不同阶级的普通大众人物形象,当挫折和爱情同来之时,当欢乐与痛苦相伴之时,日常生活与现实矛盾相冲突,深刻揭露了我们普通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艰难前进之路。

2.《杀死一只知更鸟》,哈珀·李。这是一个坚强和软弱的较量,看似软弱的人,其实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即便是受人非议,即便是明知以卵击石,但是正义就是正义。书中父亲教给儿子和女儿的东西,是人性的光辉,他们所见证的,是残忍和无奈,也是人间的温情和真情。

3.《老人与海》,海明威。这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一部作品了,凭借它,海明威获得了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而且这本书我相信大家也不会陌生,从小就久闻大名,如果你曾经读过,可以试着再读一遍,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读书,是真的可以温故而知新的。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倒霉的老渔夫和大鱼、鲨鱼搏斗的故事,从始至终,他从未服输,老人圣地亚哥心中,是强大的意志和内心。正如书中的名言:“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4.《肖申克的救赎》,斯蒂芬·金。拍成电影的《肖生克的救赎》受到了无数人的追捧,但是作为原著的《肖申克的救赎》依然精彩,甚至比电影更加感染人心。在*那个小世界中,很多人会随遇而安,会精神崩溃,但是含冤入狱的安迪,最终还是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毅力,重获*。正如书中所言:“心若是牢笼,处处为牢笼,*不在外面,而在于内心。”

哪些书适合读书会分享

5.《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加西亚·马尔克斯。马尔克斯的大名相信随着《百年孤独》的出名已经变得无人不晓,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上校,等待了五十六年的时光。这个故事虽然悲伤,却令人深植信念和等待的光辉。所有东西都是这样,不过是活着腐烂而已。

6.《源泉》,安·兰德。当你强大到足够强的时候,全世界都在你的掌握中。一个天才的建筑师,为了自己创造的产权而激烈辩护,在混浊的现实下,在利益相关者的打压下,他几乎就要被打垮了,但是,他依然保持着一个令人敬佩的自尊。自尊是不能够被毁掉的,最坏的是毁掉一个人的自负。

7.《追风筝的人》,卡勒德·胡赛尼。多年前的往事不会从心底不见,反而会激起人更多的思考和内疚。这是贵族少年和仆人少年的故事,贵族少年的自责和痛苦,铸就了错误中的错误。小说是如此的残忍却又是如此的美丽,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

8.《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保罗·柯艾略。如书中所言:“只有一样东西令梦想无法成真,那就是担心失败。”是啊,只有恐惧本身才令人恐惧。人们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必须要经历勇气、考验、坚持和智慧,不然很难达到自己理想的彼岸。正如书中的西班牙少年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来到非洲,穿过大沙漠,一路历经千险,终于到达了金字塔,当然也得悟出了宝藏的“埋藏地”。

9.《偷书贼》,苏萨克。一个九岁的小女孩,在被送往寄养家庭的途中,弟弟不幸身死,在冷清的葬礼之后,小女孩意外得到了一本手册,这是一本给她带来了安慰的书,这是一本可以帮助她度过难关的书。在学会了阅读之后,她成为了一个“偷书贼”。

10.《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周国平。这是著名哲学家周国平先生的作品,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父亲在女儿出生后,记录其成长、患病、死亡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妞妞在出生后不久便患上了绝症,在病痛中度过了其短暂的一年半的时光。短短的五百余个日夜,充满了满纸的温柔和悲悯。

11.《我们仨》,杨绛。简洁的语言中是沉重的回忆,温情中是怀念的笔触,杨绛先生失去女儿和丈夫后,承受了多大的压力,原本快乐的一家三口在随着爱人离去后变得孤独而又情挚。阴阳相隔之后,杨绛用心灵在向天堂上的爱人进行无声的倾诉。

12.《我与地坛》,史铁生。史铁生瘫痪后,文笔变得犀利而又清苦,他的写作生涯,和他的残疾身体一样,充满了无尽的潜力。他在最痛苦的时候,所写的却是充满了睿智和爱的言辞,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和温情。

13.《你杀不死一只老狐狸》【英】大卫·豪沃斯(David Howarth)

如果你在茫茫雪原上,穿着破烂但明显的军服,后面有五十个敌人在追你,你每走一步雪地上都留下深深的痕迹,吃喝断绝,雪盲几乎已经让你瞎掉了,你生存下来的几率有多少?

先说说这本书的真身吧,这是一个真实的逃生故事,主人公杨参加了反纳粹组织,遭到突袭,他在几无生望中穿越瑞典边界,重获新生。这本书被评价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逃生小说,熟悉电视真人秀《幸存者》的人,对这本书会非常亲切,因为虽然电视明星们已经是人类中的猛男,在论绝境,至少他们后头没有几十杆枪会随时要他们的命。

14.《不合理的行为》【英】唐·麦卡林

如果只知道卡帕,你会遗漏另一位与之摄影史地位相当的——唐•麦卡林,他唯一不够传奇的,就是没有像其他战地记者一样死在战场上。他被公认是当今最优秀的战地摄影记者。

这本书让人非常意外,这不是一部摄影集,而是一流的反观录,虽然书中也没有遗漏他的重要摄影作品。

麦卡林的文字让我们进入他的回忆,亲临战场和他的生活,体验对他一生产生阴影的战地回忆,甚至比照片本身更加恐怖。他勇敢的划开自己回忆的伤疤,供人观看。这些流淌的血液中,除了对战争的思考,还有更大的创伤——他的妻子离世、不堪且让他感到罪恶的婚外情、作为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席,“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接近真实的冲突——这种冲突不仅是指战场,也是他内心的矛盾”。

唐•麦卡林也是为数不多的,公开表达对“战争作品成为艺术品”的质疑。“我无法把我在战场上拍到的人当做艺术主题来谈论,我受艺术影响很深是事实,但我并不把这样的摄影视为艺术。”

也许看完本书,我们就能理解,为何著名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将麦卡林称为“我们不能闭上的双眼”,在他的镜头和视野中,我们看到了对人类的爱和在清醒、残酷的生活中抚平伤痛的勇气。好消息是,功成名就从战场归来的麦卡林拍摄了很多商业作品,获利颇丰,他没有像很多从战场上归来的人一样,被记忆打倒。

幸亏如此。

15.《寻找更明亮的天空》【阿富汗】古尔瓦力·帕萨雷

逃生不止是成年人的选择,帕萨雷说:“我的童年,就是一场残酷的生存游戏”。

这让人想起《三体》里的警告,人类视生存如当然之意,这是自大的结果。在现实中,我们很难听到逃生者本人发出的声音。

12岁的古尔瓦里生活在阿富汗东部的楠格哈尔省,这是阿富汗人口最稠密,沙漠和山地分布面积最广的省份。同时,它也是阿富汗传统氛围相当浓郁的一个省份。即便今天,地方当局仍然在依靠封建部族那一套进行治理。为了远离战争和苦难,妈妈将他送出祖国,他开始了九死一生的逃亡之旅。

“看来就这样了:我再也没有机会感受妈妈温暖的怀抱、爸爸有力的臂膀,还有家人们无微不至的关爱。浊浪排空,也许有一秒,我幼小的身躯就将被整个吞下,消失在冰冷、黑暗的大海深处。”

跋涉一年,行程20000公里,穿越亚欧大陆9个国家。就是这样,一个险些被过早扼杀的生命,却顽强地绽放出美好的花朵。

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无论是馒头还是安全。帕萨雷在英国接受教育,成了曼彻斯特大学政治系的学生,他正逐步向自己的理想迈进:竞选阿富汗总统。

16.《另一种选择》【美】谢丽尔•桑德伯格

这不是自传,也不是鸡汤。而是传递了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复原力。永远阳光快乐,是无脑的梦想,而复原力,是能让人在任何困境中都决然拔出的根本能力,不管是战争、灾荒、分离还是疾病。

对于这本书的作者,更多人熟悉的是她的一部铿锵的作品《向前一步》,那本书鼓励了无数职业人,作为FACEBOOK的运营官,桑德伯格的体验和忠告特别质朴而值得倾听。

谢丽尔•桑德伯格前半段的人生是顺利的,即使有烦恼和波折,也不过是可以被阳光照亮的阴影,直到有一天她的丈夫猝死在健身房。谢丽尔感觉自己和孩子们再也不会有真正的快乐了。沃顿商学院知名心理学家亚当•格兰特告诉谢丽尔,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方法,一步步从支离破碎的不幸与灾难中复原。

这本书以桑德伯格作为实例,演示了复原力如何培育和发生作用。漫漫一生中,必须保有相当的复原力,在你没有选择A的时候,毅然选择B,并让这个选择更符合生长的本意。

其中最值得推荐和反思的是,一个人长久不能重新获得解放和快乐,有三个认知障碍需要第一步就清除:1.认为坏的事情发生都是自己的错;2. 认为消极的事情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3.认为事情的残余效应将永远存在。

17.《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美】肯尼思·戈德史密斯

首先,不要被这个看起来很浅薄的名字吓到,阿信负责地说,这本书一点都不浅薄,恰相反,它既有趣又让人迷惑。

几年前,有一本尼古拉斯·卡尔所著的《浅薄》,卡尔在书中发出了大声疾呼,他认为,在互联网上浮光掠影地获取所谓的信息,已经让人逐步失去了聚焦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已经让人类整体浅薄化了。这本书是互联网更加深入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后,对这本书观点的一次全面反击,虽然,作者可能并没有这样直接的意图。

作者肯尼斯·戈德史密斯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老师,他在大学里开了一门选修课“如何在互联网上浪费时间”,一时间应者如云,媒体也相拥追捧。戈德史密斯对互联网的态度有两个:第一,肯定离不开,肯定戒不掉,今天的互联网就跟一百多年前的电话一样,也饱受非议,但你不再觉得这是一种冷冰冰地交流工具。第二,它没那么坏。

人在互联网前不会三个小时只干一件事,但其实刷网页、滑手机、聊天、看小猫视频,都可以是创造性活动。这是一本高级上网方法论,又是令人脑洞大开的网络生活预言。作者还是诗人、概念艺术家(说实话阿信不明白概念艺术家是玩的什么概念),所有这些看起来不靠谱的有趣身份,让这本书超越的担忧、辩驳和蒙着眼睛地假想,对于互联网伦理、新时代文学的产生方式,如何坦然地让自己和孩子在互联网中滚来滚去,并获益甚多,是这本书最值得分享的。

18.《恐怖的艺术》【英】斯蒂芬·琼斯

三四万年前,智人捡起一块炭,在洞穴的墙壁上涂抹记录下彼时的巨兽、异象;公元前五六百年的古西欧国家在秋收庆典上点燃篝火,祭奠亡灵……这份源自对未知的敬畏,掺杂着宗教崇拜的感知一直延续到今天,人们甚至大张旗鼓地搞个节日出来调侃、消费恐惧。

斯蒂芬·琼斯(是不是搞恐怖艺术的人都喜欢叫斯蒂芬?)是个有趣的人,他这一辈子就喜欢恐怖艺术,他曾获3次世界奇幻文学奖、3次国际恐怖文学协会奖,被世界恐怖小说协会授予终身成就奖。

正如罗伯特·布洛克在序言中说,这本书他很想说说恐惧、死神,但他觉得那些都重要,也都不重要,最有意思的是,表达恐怖本身就很有趣啊。令人战栗的可以进入审美,令人厌弃的可以成为赏心乐事,还有什么比这种艺术更能表明人的创造力存在的呢?

他在《恐怖的艺术》一书中集结了所有让人汗毛直立的恐怖形象——吸血鬼、狼人、僵尸、幽灵、弗兰肯斯坦、汉尼拔、异形、还有金刚,将基于他们形象创作的书和电影如数家珍地展示给你,各种作家、作品的轶事,配以各个版本、年代的插图、海报。这是一部恐怖艺术的历史。

这还不够,他还要提醒你,在你的幼儿口唇期就已经埋下了对吸血鬼的恐惧;诸如汉尼拔的连环杀(食)人魔大部分基于现实原型;“小心天外来客”,外星人还在那儿呢!看着看着,觉得周遭的空气都凉了一半,原本还能找到笑点的《圣诞颂歌》也因为介绍的插图变得有几分诡异了。

19.《恐怖的艺术》【美】菲利普·迪克

这几天,很多人都在熟悉一个新名字:索菲亚,她是第一个获得沙特授予人类公民身份的机器人,阿信看了索菲亚跟主持人的对话,除了觉得脖子做得有点显老之外,深觉震撼和……一丝丝恐惧。

最近《银翼杀手2049》正在公映,其第一部,正是如今排名电影史科幻排行榜榜首的《银翼杀手》,是根据《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改编的。看过这部小说你会惊呼,电影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不过瘾。

生活在一个全智能化世界中,拥有一只真正的“活”动物成为阶级划分的标志。主人公的小绵羊死了,为了得到一只真羊,他开始捕杀“想试图成为人”的仿生人。在捕杀过程中,他与仿生人产生了微妙的感情。如果仿生人和真实人类一样拥有皮肤和血液,他们最终能取代我们吗?当阿信看到仿生人类拼命想要获得人类的感情、回忆,才意识到——人类的身份构建是个人与他者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发生的。解除人类逐渐被科技取代的危机,依靠的是情感和回忆。

20.《超人类革命》【法】吕克·费希

我们听惯了美国人和中国人谈让人激动的未来,也需要听一下欧洲人的声音。比如法国人费希。

费希是一个哲学家,也是一个政治家和作家,从他的角度看人类的技术革命会带来的未来,明显有跟高歌猛进的获利人民不一样的调子。

生物科技、信息技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整个世界正在兴起一种叫“超人类主义”的意识形态。比如说,以前的医疗主要在修复,就像个修理铺子,而未来的医疗核心在增强,最先享有增强医疗服务的人群,已经在基因优化和现实能力中,会大大超越没有能力获得此类服务的人群。有的人将可能获得永生,而另一些则不会,技术最先号称的平等,在实施过程中被撕碎得无以复加。

每个人都在使用“免费”,我们特别推崇“共享”,正如库克所言,很多东西之所以是免费的,是因为你就是“产品”。大数据听起来很美好,但是搜集数据的公司在竞争上也带来了绝对的不美好,地球上平均每个人的1500条数据被整合和销售,在一个超大的数据库看来,没有人不是赤裸裸的。

人类在一些技术爆炸的关口,伦理和哲学是滞后的。我们总是看好眼前的好处,但滞后的组织制衡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报复,远超过我们占到的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