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作品里的经典语录60句
导读:余秋雨先生写作散文前已经有过深厚的人生体验。他出生在文化蕴藏深厚的乡村,经历过十年浩劫的家破人亡,又在灾难之后被推举为厅局级高校首长,还感受过辞职前后的苍茫心境,更是走遍了中国和世界,把这一切加在一起,他就深知中国的穴位何在。因此,他所选的写作题目,总能在第一时间震动千万读者的内心。即使讲历史、讲学问,也没有任何心理隔阂。这与一般的“名士散文”、“沙龙散文”、“小资散文”、“文艺散文”、“愤青散文”有极大的区别。所以他的文字总是那么通透,深得人们的喜欢。的小编在此精选了余秋雨作品里的经典语录60句,喜欢的拿走哟!
1. 君子的本质:蹈仁义而弘大德。
2. 世界上真正的大问题都鸿蒙难解,过于清晰的回答只是一种逻辑安慰。
3. 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能构成自我嘲弄。出自: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 罗丹说,什么是雕塑?那就是在石料上去掉那些不要的东西。我们自身的雕塑,也要用力凿掉那些异己的、却以朋友名义贴附着的杂质。不凿掉,就没有一个像模像样的自己。
5. 地下总有水源,它们渐渐又都有了波光。但伸头一看,与我在渤海国遗址看到的一样,冷眼,总是冷眼。—— 《文化苦旅》
6. 张旭为字字连动创造了最佳理由,那就是发掘人格深处的生命力量,并释放出来。这种释放出来的力量,孤独而强大,循范又破范,醉意加诗意,近似尼采描写的酒神精神。凭着这种酒神精神,张旭把毛笔当做了踉跄醉步,摇摇晃晃,手舞足蹈,体态潇洒,精力充沛地让所有的动作一气呵成,然后掷杯而笑,酣然入梦。出自: 余秋雨 《中国文脉》
7. 黄山谷说过:“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这就是平庸的写照。如此好事,如果等到成年后再来匆匆弥补就有点可惜了,最好在青年时就进入。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8. 因尊严,万事万物才默然自主,悄然而立;因自立琳琅世界才有迹可循,有序可寻。 没有尊严,世间便是一个烂泥塘。 --余秋雨 《君子之道》
9. 文化要求公开,文化要求透明,文化要求传播,文化要求共享,文化要求化解,文化要求沟通,文化只要真正发挥自己的健康功效能,那就会克服恃弱、逞强这样的偏执心理。
10. 人间的多数灾难,表面出自恶,实际出自爱。
11. 用是非善恶来概括世上的一切斗争,实在是一种太狭隘的观念。
12. 以空求实,无异于以假求真。
13. 仇恨可以用仁慈浇灭,强敌可以用武器征服,自然灾难虽然你容易对付但形态明确,而谎言呢?仁慈和武力都没有用,而形态又是那么暧昧,怪不得它千年葱茏、万古不灭有那么多小人躲在它后面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出自: 余秋雨 《千年一叹》
14. 中年人的坚守,已从观点上升到人格,而人格难以言表,他们变得似乎已经没有顶在脑门上的观点。他们知道,只要坚守着自身的人格原则,很多看似对立的观点都可相容相依,一一点化成合理的存在。于是,在中年人眼前,大批的对峙消解了,早年的对手找不到了,昨天的敌人也没有太多仇恨了,更多的是把老老少少各色人等照顾在自己身边。请不要小看这“照顾”二字,中年人的魅力至少有一半与此相关。
15. 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16. 修善,总意味著一定程度的损坏。 --余秋雨 《文化苦旅》
17. 沧海滴水,何问其源?来自无限,归于无限。—— 《文化苦旅》
18. 中华文化的三大优点: 一不喜远征。中国人不会举一国之力去攻打远方之国。 二不喜极端。儒家讲究[中庸之道",会努力寻找一个中间点,规避极端 三不喜无序。中国一直处于集权统治的状态中,习惯所有的事务都在管理之中,中国失控的时候是很少见的。
19. 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这种信号是磁,是蜜,是涡卷方圆的魔井。没有一个人能够摆脱这种涡卷,没有一个人能够面对着它们而保持平静。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0. 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把并不存在的文明前提当作存在。文明的伤心处,不在于与蒙昧和野蛮的搏斗中伤痕累累,而在于把蒙昧错看成文明。 --余秋雨 《欧洲之旅》
21. 我等不到天晴,也等不到天亮,正如我等不到世界的覆灭,等不到回忆时的甜蜜。
22. 寻找远方的自己,开创圈外的生活。
23. 害怕失败,那就反而很难做成事情。
24. 人与人之间已无所谓单纯的清浊、强弱、枯荣,大家都变成了一个自然过程,渐次分担着不同的基调,每一个基调间互为因果又互相惩罚,互相陌生又互相嘲弄,断断续续接成所谓人生。
25. 所谓伟大的时代,也就是谁也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 --余秋雨 《借我一生》
26. 有很多历史悲剧,站远一看,都成了历史幽默。
27. 夜临了,什么没有见过的明月苦笑一下,躲进云层,投给废墟一片阴影。
28. 世事漠漠,恰如水墨,被人加浓,反失常态,由浓归淡,即返自然,便得泰然。
29. 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 --余秋雨
30. 大凡风景绝佳处都不宜安家,人与美的关系,竟是如此之蹊跷。—— 《文化苦旅》
31. 他们错了,因为最重大的文化现象,都产于异态对接之中。小文在他们身边,大文在远方旷野。
32. 看了一会儿,听了一会儿,我发觉自己也被裹卷进去了。身不由己,踉踉跄跄,被人潮所挟,被声浪所融,被一种千年不灭的信仰所化。 这样的观看是一种晕眩,既十分陶醉又十分模糊。因此,我不能不在闭馆之后的黄昏,在人群全都离去的山脚下独自徘徊,一点点地找回记忆、找回自己。 晚风起了,夹着细沙,吹得脸颊发疼。沙漠的月亮分外清冷,山脚前有一泓泉流,在月色下波光闪烁。总算,我的思绪稍见头绪。 --余秋雨 《文化苦旅》
33. 人类精神的起点和归宿,都是童话。不同的是,天真的孩子常常把童话看成真事,智慧的老人喜欢把真事看成童话。
34. 人生的滋味,在于品尝季节的诗意,从自然的季节到生命的季节。有了诗意,人生才让人陶醉。
35. 放纵的结果只能是收敛,挥洒的结果只能是服从。就连恺撒也只能以死亡来完成最彻底的收敛与服从。 --余秋雨 《行者无疆》
36. 美与丑的极端性的对比,便是人间与地狱的差别。出自: 余秋雨 《千年一叹》
37. 为了不让通往真理的路上太拥挤,命运选择让大多数人迷茫。
38. 什么是流浪的本性,哥伦布表明了:不在乎脚下,只在乎前方。
39. 安适的山寨很容易滞留人生。 --余秋雨
40. 人生真是艰难, 不上高峰发现不了它, 上了高峰又于能与它近乎。 看来,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1. 人类常常产生“高于自然”的艺术梦想,在这里必须放弃。—— 《文化苦旅》
42. 人生,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还有无限可能。
43. 第五,灵魂上的对应。有不少人,就整体而言不能算是小人,但在特定的情势和境遇下,灵魂深处也悄然渗透出一点小人情绪,这就与小人们的作为对应起来了,成为小人闹事的帮手和起哄者。谣言和谎言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市场?按照正常的理性判断,大多数谣言是很容易识破的,但居然会被智力并不太低的人大规模传播,原因只能说是传播者对谣言有一种潜在需要。只要想一想历来被谣言攻击的人大多数是那些有理由被别人暗暗嫉妒、却没有理由被公开诋毁的人物,我们就可明白其中奥秘了。谣言为传播、信谣者而设,按接受美学的观点,谣言的生命扎根于传谣、信谣者的心底。如果没有这个根,一切谣言便如小儿梦呓、腐叟胡诌,会有什么社会影响呢?-----出自: 余秋雨 《历史的暗角》
44. 蒙眛往往有着朴实的外表,野蛮往往有着勇猛的假象。
45. 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下去,有时有一朵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纸慢慢焦黄,熔入灰烬。----出自: 余秋雨 《中国文脉》
46. 孤独不是一种脾性,而是一种无奈。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7. 单向完满的理想状态,多是梦境。人类难以挣脱的一大悲哀,便在这里。
48. 余秋雨先生曾这样表达对千户苗寨的喜欢:用美丽回答一切,看西江知天下苗寨。
49. 现代,本不是一种文质彬彬的搭建,而是人类的一种原始创造力的自然发展。
50. “成功”这个伪坐标的最大*,是把人生看成“输赢战场”,并把“打败他人”当做求生的唯一通道。因此,他们经过的地方,迟早会变成损人不利己的精神荒路。 --余秋雨 《北大授课》
51.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余秋雨 《文化苦旅》
52. 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
53. 世间很多最珍贵的友情都是这样,看起来亲密得天荒地老、海枯石烂了,细细一问却很少见面。相反,半辈子坐在一个办公室面对面的,很可能尚未踏进友谊的最外层门槛。
54. 一件新事,大家立即理解,那就不是新事;出一个高招,大家又立即理解,那也不是高招。任何真正的创造都是对原有模式的背离,对社会适应的突破,对民众习惯的挑战。如果眼巴巴地指望众人理解,创造的纯粹性必然会大大降低。平庸,正在前面招手。不错哦
55. 年龄本不该被太多利用的,因为它带有天然的不公平性和无法辩驳性,但一旦真被利用了,出现了霉气十足的年龄霸权,那也不要怕,不知什么地方银发一闪,冷不丁地出现一个能够降伏它们的高神。烟尘散去,只剩下这位高神的笑容隐约在天际,而此时天下,早已月白风清。一双即将握别世界的手,向我指点了一种诗化的神圣。——《关于年龄》
56. 青菜大米粥,加上藿香正气丸,入口便回神,这就是中国人—— 《文化苦旅》
57. 说自己冷的人不可能真冷,因为真冷无感于冷。
58. 白天看了些什么,还是记不大清。只记得开头看到的是青褐浑厚的色流,那应该是北魏的遗存。色泽浓厚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那个年代故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当工匠们正在这些洞窟描绘的时候,南方的陶渊明,在破残的家园里喝着闷酒。陶渊明喝的不知是什么酒,这里流荡着的无疑是烈酒,没有什么芬芳的香味,只是一派力,一股劲,能让人疯了一般,拔剑而起。这里有点冷,有点野,甚至有点残忍。 --余秋雨 《文化苦旅》
59.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大群非常重要的人物肯定被我们历史学家忽视了。这群人物不是英雄豪杰,也未必是元凶巨恶。他们的社会地位可能极低,也可能很高。就文化程度论,他们可能是文盲,也可能是学者。很难说他们是好人坏人,但由于他们的存在,许多鲜明的历史形象渐渐变得瘫软、迷顿、暴燥,许多简单的历史事件变得混沌、暧昧、肮脏,许多祥和的人际关系慢慢变的紧张、尴尬、凶险,许多响亮的历史命题逐个变得暗淡、紊乱、荒唐。他们起到了如此巨大的作用,但他们并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他们的全部所作所为并没有留下清楚的行为印记,他们决不想对什么负责,而且确实也无法让他们负责。他们是一团驱之不散又不见痕迹的腐蚀之气,他们是一堆飘忽不定的声音和眉眼。----出自: 余秋雨 《历史的暗角》
60. 不在企望迁徙,听任蔓草湮路,这便是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