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师陶德影评(一)
这是我第一次写影评,我也不懂什么专业术语。我的博客名字叫唯一,因此我希望可以写出唯一属于我的东西。用我的视角来看这部电影,来分析这部电影。
在此文章中我将会逐一分析电影中的几个主要的角色。我看过很多的电影,但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性,那就是放大人的缺点,在进行对比,使之更明显。这一点许多文学著作也都用。因为它的视觉冲击力非常强,也极易引起人的思考。在正式步入正文之前我先介绍一下这部电影的社会大背景是什么?这部电影是根据音乐剧《理发师陶德:舰队街的恶魔》改编的。当时英国肉价上涨,普通市民根本没有能力卖肉吃,而且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
这部电影一开始,我们看到的伦敦是被乌云所笼罩的,昏暗的。这也预示着本杰明的当时的心情。我们从本杰明的眼睛里看到的伦敦是肮脏的,邪恶的(在他去原来住址的地方他看见的是老鼠,喝醉酒的醉汉,露宿街头的流浪汉,成群的妓女),也许他此时的心情也许只有对这座城市的憎恶了。因为她美丽的老婆被当时的大法官特平抢走了,而他却被诬陷放逐到一个孤岛上。当他到他原来住处时,他遇到了此部影片的女主角——洛薇特夫人。她深深的爱着本杰明,她帮他保存着剃刀,这使本杰明的手臂完整了起来,这也使充满仇恨的本杰明有了复仇的利器——剃刀。
我们顺着另一条主线——水手。我们发现了本杰明的漂亮的女儿——乔安娜。也看到了本杰明那可怜,忠贞,善良的老婆和那代表邪恶*的特平法官。可恶的法官还痴想着把乔安娜变成他的老婆。他无时无刻不在监视着乔安娜。他把她关闭在一间屋里。他发现水手队乔安娜产生爱慕之意。他把水手叫到了屋中,和水手说了一些话:日本的艺技,暹罗的侍妾,希腊的娈童,印度的娼妓等内容。从此对话可见,特平是一个内心阴暗,无耻的人可表面却显示一种英国的绅士的风度,可谓是城府之深啊!我们也可以发现他的占有欲很强,他不但想霸占本杰明的老婆,甚至还要霸占他的女儿,这种占有欲一旦被放大,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他不仅给自己带来灾难还会给我们周边的人带来灾难。虽然水手被驱逐出了房间,而且还遭到一顿毒打,可他并没有放弃追求乔安娜。他选择了暂时的回避,有时回避是最好的选择。从这点我们可以发现水手具有一种坚持追求真爱,永不放弃,宽容别人,智慧的人。但由于特平的占有欲太强,他决定从乔安娜去疯人院,以阻止她于水手私奔。无望的水手寻找着乔安娜。
由于本杰明的剃发技术超群,得到了班福德执事的亲赖。于是他就邀请特平法官去本杰明那剃胡子。这一次本杰明差点杀就杀了特平,可是被水手跑来的求助打扰了。特平很是生气,他绝然的离开了理发室,而且声称他再也不会过来理发了,这也就是说明:本杰明无法暗杀特平法官了。此时的本杰明被彻底的激怒了,他复仇之心充斥着他的每一个细胞。他的复仇之心不断的膨胀,他认为他的仇人不仅是特平法官,还有这个人吃人的社会。他认为这个社会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安分守己,不思进取之人。第二种则是喜欢踩在前种人的脸上的人。这些人都该死。他认为他的的复仇将是对自己的一种赎罪。他的复仇之心使他迷失了自己。他杀了一个有一个无辜的人,最终他麻痹了。他把她一心想寻找的老婆也给杀了,就是因为特平来了,他有机会报酬了。而他的老婆却在这时出现,他不想观察这位乞丐,因为此时他的同情心已经被复仇之心给冲斥了。为了复仇他把她老婆给杀了。悲哀啊——当他发现他杀了他老婆时,他痛恨自己,可他并没有一点悔改之意。他认为他误杀他老婆是因为洛薇特夫人欺骗了他。而他又不正是在欺骗着她,欺骗社会呢?他毅然决然的把一直帮着他,爱着他的洛薇特夫人推进了火炉中。可他却丧命于一个小孩手中,竟是和他平时杀别人的手法一样,他拿起本杰明的剃刀给本杰明的脖子上来了一刀。也许这是一部悲剧的电影,但我认为这种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本杰明有一颗宽容之心。洛薇特夫人有颗诚实之心。我想他们也许也不会这么悲惨的死去。但是世界原本就是这样。呵呵——我一直没有提到那一小孩。呵呵——我认为他非常单纯,勇敢。他和水手一样。不必再详述了。
通观此片,我们会发现此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是以暗色调为主,因为主人公的心情阴暗吧!我们也发现有两处比较明显的以亮色调为主的背景。其一是本杰明回忆自己和老婆,孩子在一起的一段时光。还有就是洛薇特夫人猜想她和本杰明的未来幸福生活。但我们我可以发现在洛薇特夫人想象中,他一直都是不愿意的。可是他表面同意洛薇特夫人。但实际则不是。所我说他也在欺骗她。
理发师陶德影评(二)
是从《剪刀手爱德华》,开始喜欢这一对鬼才组合,蒂姆伯顿与约翰尼·德普。
《剪刀手爱德华》、《断头谷》、《圣诞夜惊魂》、《巧克力梦工场》,每一部电影都包裹着一个童话的真相,哥特式的诡秘里散发出童话甜香。有如暗夜,在街上走着,一个孩子带着狡黠的笑意,递你一颗有多层黑衣的东西,忐忑不安的你试着耐心地剥开它的外衣,到最后才知道,这是一颗香甜的糖果呀。他的电影,结局就是让你猜不透,可就是能让你会心一笑,哦,原来这个扮鬼扮马的导演,要讲的就是最简单最深刻的爱。
这是我一直喜爱蒂姆伯顿电影的原因。用一句直白的话而言:很对胃口。
这次,满怀期待,想从《理发师陶德》里再次感受童真。虽然从电影简介,故事原型等猜测,就已觉可能性甚微。兴许,蒂姆伯顿就是能用不一样的手法来表现这个残酷复仇的故事?
《理发师陶德》由著名百老汇同名黑色舞台剧改编,故事取材自十八世纪真人真事,理发师将来光顾的客人,一刀割喉杀戮,而后将其肉剔下,楼下经营的馅饼店从此生意兴隆。
电影结束后,我当然没尝到甜的滋味。首次见到电影海报,让我想起爱德华的城堡。只是这个故事里,没有纷飞的雪花,只有一把杀人如麻的剃刀。
结局稍微留了一线,让陶德的女儿乔安娜活着,等救她的少年,可是她的将来,已无人关心,当陶德死去,字幕就开始流动。
戴普已把陶德这个角色演译得极好,然而,电影的剧情发展却在最重大的转折点上显得唐突,并不自然流畅。这个转折就是陶德忽起杀念,杀害与事无关的旁人,只是为了练练刀?或者为了生计?这显然牵强。若说恨意难消,以杀人解恨,按理陶德也不至于疯狂至此。我不喜欢这样安排的转折,或许真该抱着欣赏音乐剧的心情,少在剧情铺排上啄磨为好。
故事本身也并不新意,陶德有美貌的妻子,刚出生的女儿,描述幸福生活时画面温馨干净,而幸福却被法官的欲念所断。法官为夺其妻子,害其流放坐牢。陶德十五年后回到伦敦,一心报仇。接连疯狂杀人,最后手刃仇人的故事——很古典很老套吧,毫无玄念,甚至从那个疯婆子一出场我就猜到这是陶德疯掉的妻子。
可是我对它,也并无失望,虽无惊喜。不像《大鱼》,我期待许久后,收获到的莫大惊喜,他要给我讲王小波的话: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这真的是个血腥的故事,有不少逼真的喉咙被割而喷血的镜头,被杀者在最放松的时候,在人类最柔弱的环节被示以一刀,一刀致命,引起观者深层的恐惧感。陶德唱着伤心的歌,冷静地一刀刺去——他的表情让我感觉喉咙一凉。杀人时,手起刀落利索非常,一脸无知的恨意,即无快感,又无怯意。(www..cn)只是,血像红色的巧克力浆,没有血的腥味,我相信这是蒂姆伯顿开的一个玩笑。
在拉维特太太馅饼店里,上演同类相食的戏,场面异常惊骇。热腾腾的馅饼里,香气弥散的是人肉。吃的人,品尝得津津有味。戴普被仇欲逼着做出一切杀戮之事。法官被情欲驱使,无所顾忌。
拉维特的占有欲胜过所有,她爱他所以要占有他,甚至就让他活在妻子惨死的仇恨中,而不愿告诉他那疯婆子就是他未死的妻子。她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坐在阴暗的画面里,想像着和陶德在海边有一间干净的房子,过干净的生活。而陶德在她的幻想里,还是一个忧伤的孩子。对此,她毫不在意,只要他在她身边就行。
我的理解是:这是一个关于欲望的故事。欲望是一件折磨人的事,满足不了痛苦,满足了空虚。当欲望被压缩,人就会继而疯狂,干出“非人”之事,包括细品同类的肉。虽然血淋淋的场面很多,可是并不感觉血腥,不会吓你,这不是蒂姆伯顿的强项,他要震慑你,让你内心有恐惧的颤抖。不要让你尖叫,不要让你害怕得直躲,也不让你恶心得想吐。像《断头谷》那样,是有分寸的惊悸。而后,我这两天在想的是,欲望是个什么样的东西。它操控着一切的一切。人类在它面前,无比弱小,而它就藏在每个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