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读书笔记1000字精选三篇
导语:该书通过描写北非一个叫奥兰的城市在突发鼠疫后以主人公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人面对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下面是由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读后感,希望能给大家帮助!
【第一篇】
我想,如何写一篇读后感,对得起这样一部别样精彩的小说。
《鼠疫》故事是发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法国的一个小城镇,描写了从鼠疫初显征兆到鼠疫疯狂高潮后的迅速结束。很多人看到这个名字时都会产生与其实质内容不符的印象,其中也包括了我。鼠疫几乎完全是个框架和主线,给人印象深刻都是些在这像阴云似的天空下“活”着或死去的灵魂,思想和感受。
“你活在抽象中”是我对这部作品肃然起敬的开始,几乎每部名着都有令我肃然起敬的开始。它们在开端不久让你津津有味地继续着时突然碰到超出你想象的精彩。在这部小说里,我把它看做两方面:第一,我不了解你的感受;第二,我“认为”我了解你的感受。这个我时常想到问题,同时存在的问题,加缪告诉我它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活在抽象中”。记得在小学学《最后一课》时有印象,法语是世界上最精确的语言,那么这个翻译过来的“抽象”在法语原文中代表的可能是更精彩,更精准的一个意思。
里厄想,之前20次鼠疫死的的一亿人,作为一个数字“躺”在历史里,于眼前几百尸体,摆在广场上作对比,现在的感受是确切的,而一亿人的却是数字,是抽象。那么一亿尸体具体比起来会是比广场更壮观的;而现在的自己就不是抽象吗,自己没有患上鼠疫,自己在思考,在感受,甚至思考感受出思考感受本身的层次和局限,那么他的整个思考感受活动是不是运行在一个更大的局限,更大的“抽象”中呢。这个“抽象”伴随了鼠疫的整个过程,并不是只有抽象和不抽象两种,而是像上面提到的,分不抽象,有点抽象,更抽象一点,比较抽象等等等等。不抽象的感受是什么人呢,是那些已经患上鼠疫,等待死亡的人,即使就是这一点,也并不十分令人确定。
我在想是什么令人脱离了现实,迈出了走向抽象的第一小步。是理解,和想象力。理解在先,它对别人的感受加以理解(不只是痛苦),这里就会出现与现实的出入;第二是想象力,就是想象在自己身上发生时自己的感受。我忽然发现这是人下意识不可控制的行为,很难阻止自己这么想。然后自以为那痛苦是那样的,感受起来一定是那个样子的。如此种种,往往每个人对这个世界都有一个认识,对陌生的事物,哪怕稍知一点的事物也会做出判断和理解,实在不行还可以只凭名字想象一个人的长相,一部叫鼠疫的小说有多无聊。所以,我们几乎对每一个我们知道的但不了解的事物有一个判断和印象,这好像是我们必须做的,当说出一个你只听说过的事物时,你的脑子一定会反映出你对它的理解,不会出现没有意识的情况。仔细想想真的很奇妙,我们生活在巨大的抽象之中。
【第二篇】
加缪在《鼠疫》中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发生在一个小城里的恐怖的灾难,人类在灾难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与卑微,生命又是如此的脆弱不堪。看完这本书后我的心情十分沉重与压抑,不禁由此想到了电影《2012》。这部电影似乎触及到了人们内心中对于灾难的真正恐惧,虽然与电影大红大紫已经时隔两三年之久,但是电影中的许多片段早已深入人心,甚至使得许多人都对世界末日深信不疑。我想,致使人们恐慌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也是因为世界上的灾难确实越来越多的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旦灾难真正降临,作为人类的我们,到底还能做些什么呢?
阿尔贝﹒加缪是法国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童年生活交织着严酷的贫穷与简单的快乐,因为加缪自己曾说:“我曾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他的作品是荒谬的,却有深刻的内涵,充满了对*、对人生的反抗精神。而《鼠疫》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故事为我们讲述了鼠疫突然毫无征兆地降临到了一座平凡甚至有些丑陋的城市里。开始只是老鼠成批地死去,人们只是感到奇怪但并不恐慌,继续过着忙碌的生活,一心想着怎样赚钱。后来当瘟疫在市民中也蔓延起来,不断地夺走人们的生命,里尔医生坚决要求采取预防措施时,省长、里夏尔等医生仍只是更多的关注这究竟是不是一场鼠疫,好像确定鼠疫与否才是目前最紧要的事情,他们根本就没有考虑到人们的生命随时受到瘟疫的威胁。直到瘟疫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才迫不得已地宣布了这是一场鼠疫,全城实行*。然而,被隔绝起来的市民,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但不管他们的选择是什么,他们此时都被看作一个集体,要么一起战斗,要么一起死亡。
故事的主人公是里厄医生,同时在作品的最后,里厄承认自己就是故事的叙述者,他坚持着以一个客观见证人的语气来做记录。他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他关心人们的生死,关注他人的幸福,并且在鼠疫这场灾难中献身于自己的事业之中,是一个人道主义者。这一点与《局外人》中的主人公是很不同的,莫索尔有的只是对世界上所有的一切的冷漠。在一开始,里厄就能用理性来分析灾难,
他甚至不顾及自己的生命安危与远在他乡身患重病的妻子,他想的只是怎样能挽救人们的性命。我想,里厄医生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他是不信仰宗教的,甚至是反对宗教的。在最初发生鼠疫时,帕纳鲁神甫在布道中声称,恐怖的鼠疫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是为冥冥之中的神明意旨服务的,他一正言辞地说:“我的兄弟们,你们这是罪有应得!”从这可以看出,神甫坚信人类有罪和上帝的伟大。但当里厄和神甫共同目睹了一个小男孩在死前遭受的痛苦的折磨后,里厄终于正面的对宗教信仰进行了蔑视,他对神甫狠狠地说:“啊!那个孩子,他是少是无辜的,您很清楚这一点。”以及“我到死都不会去爱这个连孩子都要遭受折磨的世界。”里厄的这种对宗教的厌恶反应,其实正是加缪对于宗教的观点。加缪认为,宗教是一种自我欺骗和消遣形式。
里厄除了是一个反神论者,同时还是一名积极的反抗者,他在无形当中反抗着这个荒诞的社会。在作品当中,我们可以从多处地方看到,有人将里厄称之为英雄的时候,他本能的是拒绝与反抗,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一位英雄,他只是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只不过是应该做的,是他的职责所在,而没有必要使之上升到英雄主义的高度。加缪在书中写道:“是的,如果人们确实坚持要指出他们称之为“英雄”的榜样和模范,如果这个故事一定要有一个这样的英雄的话,那么作者就推荐这位无足轻重和甘居人后的人物。此人有的只是一点好心和一个看来有点可笑的理想。这将使真理恢复其本来面目,使二加二等于四,把英雄主义正好置于追求幸福的高尚要求之后——而绝不是之前——的次要地位。”而这位人物只是市*的一位年老的小职员格朗。我想加缪之所以将朗格视为英雄,是因为朗格一生中都在追求着自己能作为一名作家而出名,他一直反复研究着一句话,幻想着有一天出版社的人对他“脱帽致敬”。从中我们能看出加缪把英雄主义置于追求幸福的高尚要求之后。
当然,《鼠疫》是一本寓言式的小说,“鼠疫”也并不仅仅指一场可怖的瘟疫,而且有多重更深刻的含义。首先,这个故事表现了人类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毁灭性的恶时,所作出的种种与道德相关的不同的选择,有逃跑,有逃避躲避,有积极战斗,有宣扬宗教思想的言说者等等,“鼠疫”在这里代表的是一种“恶”的象征。而且,这是一部二战期间写成的小说,此时的法国正处于被占领的时期。加缪创造这样一部小说,正是想表达他对战争的看法。因此“鼠疫”在某种程度
上也代表着法西斯*。鼠疫,意味着痛苦、流亡、死亡、分离、恶*等,而正是这些构成了人们的命运。
《鼠疫》带给我最大的启迪便是,人既然活着,就不能没有灵魂,不能只是从早到晚忙着挣钱,而忽略了最可贵的感情,不管是亲情还是爱情。其实,奥兰城不也正是代表了我们现在生活的城市吗?人们每天忙碌,不对任何有关自己生活之外的事情抱有幻想,更不用说理想了,早已被生活所磨灭,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所以正是像加缪所说的:“每个人都患有瘟疫,无人能幸免。”虽然我们作为个人无力改变这种现状,但是我们可以像里厄医生一样,去蔑视这一切,这也是一种反抗。人的本质和价值是自己进行选择的,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这一切,去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第三篇】
加缪曾在其代表作《鼠疫》中描写了一个叫奥兰的小城。早期出现了鼠疫迹象,里厄医生四处奔走,但是领导们认为他小题大做。后来鼠疫越发严重,奥兰**城市,而城中有官员,记着,异乡人,基督教的神父,医生里厄。加缪细腻地描绘出这些不同群体之间价值观的对立与冲突。加缪在文中说:“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鼠疫,鼠疫不是别的,它就是生活。”瘟疫如一朵永远挥之不去的乌云,即使世界荒芜,上帝与所有彼岸性的预设都毫无意义,瘟疫在未来依旧会肆虐人类,但是只要有一丝温情尚在,绝望就不会肆虐人心。”可以说鼠疫固然是生活,但是它并不是全部,生活还有另外一面,充盈着温润的雨水与阳光。
只有爱永远不会过时
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曾说:“卡夫卡唤起的是怜悯和恐惧,乔伊斯唤起的是钦佩,普鲁斯特和纪德唤起的是敬意,但除了加缪以外,我想不起还有其他现代作家能唤起爱”。随着二十世纪后期形形色色的哲学流派的兴起,加缪这个曾经在法国哲学界和文学界耀眼的明星,渐渐被人冷落,甚至于遗忘。很多学者逐渐认为,加缪的理论是基于当年的纳粹与战争阴霾下的恐惧感而写,作品中表达出的忧惧与荒诞感早已在我们这个歌舞升平的时代不复存在。因此加缪的思想有属于他的时代。总之,我们这个时代早已不需要加缪。因此,对于加缪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文学性的评论,对于他的荒谬哲学以及反抗理论,我们这个时代早已抛掷在脑后。
诚然,我们这个时代拥有着人类历史上无可比拟的和平与繁华。但是加缪提醒我们,拥抱阳光的一面之时也应该关注那些荒凉与孤独。在这个时代中依旧充满着战争与饥寒,在耀眼的阳光之下,未来的天空中依然有一块乌云。而这种忧惧与对于世界荒诞感的消解要用爱去克服。如果我们这个时代依旧需要爱,那么加缪依旧没有过时。
置身苦难与阳光之间的哲学
如果说有些哲学家的著作是坐在咖啡馆,听着浪漫的抒情音乐写出来的。那么加缪的哲学则是在泥泞与孤独,阴霾与苦难中砥砺出来的,然而他即使颠沛如斯,却终将你带入大海与阳光。加缪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的一个贫民窟,父亲在他幼年时死在了战场。加缪年幼时面对着贫穷,疾病,孤独的境遇,而加缪对于生养他的底层贫民窟总是充满了含情默意。加缪说自己一生没有任何的优越感可言,相反正是贫穷的经历使他总能保持谦虚,适度与温和。而那个贫民窟不远处的大海则赐予了他阳光。
加缪在年少时,因为家庭拮据,本来应该去做工赚钱。但是不料有位老师却发现了加缪的天赋,并劝说加缪的母亲让加缪继续读中学。后来若干年后,年仅44岁的加缪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加缪给这位老师写了一封信“喧哗已经平息了,终于可以给您倾诉我的肺腑之言了。我刚刚被授予了一项荣誉----这是我从未争取过的。当我得知这个消息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除了我的母亲就是您。没有你向这个可怜的孩子伸出慈爱之手,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加缪的一生都在反抗上天赐给他的苦难,但在反抗中却总是充满了感恩与爱。而且加缪正是在苦难与阳光,在荒谬与救赎的二元统一中建构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首先,加缪的哲学中心命题就是荒谬,所谓荒谬就是主体面对着外部世界产生的不协调和孤独感。这种论调的哲学本在西方哲学中并不新鲜,从祁克果到萨特都有论述。但是加缪与他们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并不停留在荒诞,而是认为人意识到荒诞之后要奋起反抗。而且加缪并不预设上帝与彼岸,而是认为人能够把握住的唯有现在。因此《局外人》中意识到荒谬的默尔索并不认为神父能够拯救他,相反他认为“至少自己能把握住现在,而上帝连女人的一根头发都不如。”甚至于默尔索在夜晚还想起了大海,闻见了远方的青草的味道。这种向死而生,毫不逃避于彼岸的做法在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中更是得到了极致的说明。西西弗斯知道自己的命运处在一种永恒轮回的荒谬之中,但是依旧奋起反抗。因为在这种无尽的反抗之中才是人真实的尊严之所在。
其次,加缪的反抗思想更为深刻的地方在于他的反抗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加缪在年轻时就参加了各种运动,积极地为了最为基本的人道的实现而努力。而《鼠疫》中里厄医生明知道鼠疫是一场无休止的战争,甚至于以他自己的能力去阻止这场灾难,依旧是杯水车薪。可是他还是依旧将原来西西弗斯自我的反抗,自我的救赎来提高到全人类救赎的高度。
最后,加缪反抗的动力来源是爱,而非盲目的激情。加缪的一生充满了跌宕起伏,但是无论如何他都没有丧失爱的能力。而且加缪的爱永远充满了冷静与节制,并不会被短暂的激情所驱使。因此提倡在追求爱的时候应该有一个反抗的限度,因而加缪终其一生对于各种形形色色的运动保持着极大地冷静与克制。并对于苏联的极权主义有着诸多的批评。由于游离在各个主义之外,也使得加缪在生前饱受批评。并使得加缪与萨特的友谊决裂。加缪爱不是单一的激情所驱使,他远承古希腊的思想,带有斯多葛学派的中庸与节制,最后经过地中海的阳光混合而成。在1951年,加缪将自己的心爱的词汇列在一张表上,“世界,痛苦,大地,母亲,人类,沙漠,荣誉,苦难,夏日,大海。”这些词汇有些象征苦难,有些代表阳光,但它们都是一个硬币的一体两面,不能割裂。
诚挚与爱是唯一拯救的动力
加缪的思想在当代依然有重大意义。加缪所谓的荒谬与反抗,节制与中庸,阳光与苦难,这些一体两面的思想并没有过时。反而在我们这个时代中更加显得倍加珍贵。他曾在《鼠疫》中说“每个人身上都带有鼠疫,世界上没有人是清白的。鼠疫杆菌不会灭亡也不会永远消失,它可以沉睡几十年,也许有一天,鼠疫又要制造人类的苦难。”加缪利用鼠疫比喻人类历史的不确定性,诚然近代的科学与良性的管理制度,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祥和,但是人性中充斥的阴暗,历史中排斥不去的偶然性,和平时代下的暴力与*都依旧存在。如果我们要追求真正的光明,追寻地中海的阳光,用爱去拯救每一个人,那么我们就不能忘记加缪。
1957年,年仅44岁的加缪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认为:“因他的文学作品透彻认真地阐明了当代人的良心所面临的问题。”这一句话其实切中了加缪思想的核心,即加缪思想是一种最为基本的人道主义。加缪生前拒绝别人给他贴上的存在主义标签,面对着各种形形色色的运动与潮流,始终充满着格外的冷静。但是在人类最为基本的道德和尊严面前,加缪宛若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斗士从来没有退缩与屈服。早在1933年,年仅20岁的加缪就投入到罗曼罗兰发起的反法西斯运动中,1935年反对右翼政权中加缪在信中写到:“我认为把人们引向共产主义,主要不是思想,而是生活……我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就是要看到人类苦难的减少。”而加缪终其一生不论是在其作品《局外人》中对于荒谬的刑事审判系统的批判,还是在现实中对于纳粹与苏联的批评,实际上都是在诠释自己的反抗哲学。
我们这个时代缺少的并不是思想者,而是一个具有独立灵魂的人。诚如许多人所说,加缪确实在哲学体系的思辨化方面远不如同时代的萨特或者梅洛庞蒂。但是这反而使得他的思想更加切近现实。更能充分地论述具体道德对于人的重要性。正如萨特在悼念加缪的文章中所说的那样:“他以那种固执的、既狭隘又纯洁的,既严峻又耽于肉欲的人道主义,向这个时代种种巨大的、畸形的事件展开胜负难卜的战斗。他以自己始终如一的拒绝,在我们时代的中心,针对马基雅维利主义和拜金的现实主义,再次肯定了道德事实的存在。”而汉娜·阿伦特则说他是“当今法国最好的人。”
加缪的思想是关于人的思想,而加缪的哲学也是人的哲学。他亦看到了现实的缺陷与不完美,但却并不将希望寄托于将来。人活着唯一能把握的就是现在,失去了现在,我们根本一无所有。而正是因为加缪看到人世间的苦难,孤独,却又能在近乎绝望的境地里依靠着温情的人道与爱,去实现对于自我乃至全人类的救赎。而且加缪的救赎充满了诗意与均衡,它所依靠的是在地中海的微风与海水的味蕾中所酝酿的温情的自然的爱。这种爱避免了被时代的激情裹挟下沦为一种盲目的冲动。无论对于苏联,还是关于阿尔及利亚的问题,历史都最终证明了加缪的冷静与中立是正确的。
只要我们这个时代,依然还有有人饱受战争与孤独,只要生活中依然有挥之不去的忧惧,只要历史的天空依然漂浮着一朵乌云。我们就依然需要正视荒谬,并利用基本的人道与爱实现救赎,那么加缪就永远不会过时。相反,地中海的爱与阳光,将会浸润在时代的深层,最终能让苦难与阳光实现一种转换与平衡。春天将至,万物将重现生机,春暖花开,雨润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