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的讲话: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纪念“九一八”事变89周年

  文/许发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这是列宁对后人发人深省的忠告!

  过几天是“九一八”事变89周年,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正是1931年9月18日,驻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炮击中国东北军的北大营并向沈阳进攻,蓄谋已久地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19日,日军侵占沈阳,几天之内又占领长春、吉林等地。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从这一天起,东北成为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统治14年的殖民地;从这一天起,东北的父老乡亲沦为亡国奴。

  也就从这一天开始日本人真正成了近代中国人的梦魇,也拉开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序幕。此事及以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日本,乃至世界。

  历史时常让人心碎,如果没有真实的镜头、详尽的文字、残破的遗迹,我们简直难以相信过去中国近代的一幕幕。历史终归是历史,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不会消逝得无影无踪,历史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堆资料、几块碑刻、数处遗址。留住历史,可以温故而知新。人类社会日新月异,没有记载,任何伟大的东西,就会从地平线上消失。但人们总是习惯于牢记胜利、成功和辉煌,但往往把失败、伤痕和屈辱遗忘。历史总是不断沉淀的,历史是民族和人类的集体记忆,如果一个民族不知道“从哪里来”,就不知道“到哪里去”。

  但是我们对历史的观念却早已翻转,正如香港中文大学霍韬晦先生所说,历史已从神圣的、光明的、高贵的宝座走下来,代之而起的是俗世的、自私的、丑恶的观念公然登上舞台;而且毫不知羞耻,还诋毁过去的价值观念,斥传统所追求的理想为虚假。这就是现实,历史巨流把现实利益提升为至高无上。过去我们还有英雄、义士、侠客、忠臣、高僧、豪杰、君子、圣贤,今天全部崩塌下来,只有唯利是图的商人和唯恐承担责任的小市民。公义何在?只能收归字典了。

  恩格斯断言“历史的灾难无不以历史的巨大进步来补偿”。只有我们一起来揭露侵略者的罪恶、叩问冷漠者的良知、敲醒愚昧者的心灵。绝不允许无耻者别有用心地扭曲历史,绝不允许屈辱的旧梦再现,绝不允许重蹈践踏*、*文明和破坏正义的覆辙。

  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育和教化每一个公民对其国家、其历史、其祖先、其民族具有认同感、自尊感、尊严感、耻辱感,亦即形成“国民意识”。历史意识构成国民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事关走向世界的新世纪公民培育的大计。时光的流逝也许会磨灭人们心头的许多记忆,但充满着“血与火”的往事历历在目,警示人们永远引以为戒。《论语》曾告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古希腊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不就是从昔日的经验教训中时刻照看着这后视镜缓缓向前跋涉?描述与记录、回忆与解读,是人类永远不会放弃的权利。“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可以说历史是人类前进的行囊,虽可能沉重但旅程却必不可少。

  历史有两种历史,一种是客观的历史,一种是记忆中的历史。客观历史早已看不见了,但记忆中的历史还在,我们可以随时摄取,随时揣摩,可以感悟,可以反思,这对人类现在、未来的发展,未尝不无益处。叩问历史,掩卷太息!这种情结不仅仅是简单的怀旧。历史消失的只是时间,永不消失的却是后人对千秋人事的缅怀。

  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历史知识乃是一张告诉我们哪里有暗礁的海图,如果我们有胆量使用它,知识就可以变成力量和救星。”当今一系列热点问题,如日本的历史教科书问题、靖国神社问题等,实际上都是历史教育问题,这不仅关系着民族的尊严,更关系到民族的未来。我国正在进入现代社会,现代社会需要适应现代的国民精神,而历史素养是国民精神的核心之一,缺乏历史素养的民族不会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诚然,以往的历史与其说是句号,不如说是感叹号,甚至是更多的问号,并应该少用些省略号。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给予了人们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国人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刻写在中国近代的镜头、侧面或片段,虽然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旅顺大*到南京大*;从鸦片走私、掠卖华工到火烧圆明园;从“猪仔”、“东亚病夫”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可谓惨不忍睹、闻所未闻!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被定格在这段历史上。但居安思危、痛定思痛往往是民族复兴的开始,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同学们,*总书记曾说,世界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让我们每一位平凡而不甘于平庸的一中人,永远记住“九一八”这个屈辱的日子,勤奋学习、严于律己,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用实际行动去期待、推动、共建中华儿女共同的辉煌未来!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