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梦空间》中文观后感精选
导语:影片讲的是一个经验老道的盗梦窃贼——科布在一次任务中由于其潜意识里的阻碍,未能成功窃取雇主所需的资料,从而面临被杀的危险。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盗梦空间》中文观后感,欢迎阅读。
篇一:
梦里不忘,算不算忘记?
看完之后,激动的心情难以抑制。虽然电影的情节复杂、主题深奥,虽然电影的内容庞杂、触角多元,但这丝毫没影响观影的感受,每一个细节都是完美无瑕,每一句台词都非常耐人琢磨。
一
如果拿其所涵盖的知识作为对比,《盗梦空间》就是一部大学教材,《阿凡达》幼稚的像一本幼儿园的教材。但是,即使对什么非欧式几何、四维空间等等乱七八糟的理论一无所知,也丝毫不妨碍从电影中得到极大的愉悦。
从结构上看,电影还是按照所有的好莱坞大片来进行安排,提出主题、介绍主题、执行主题的三段式,让电影的节奏十分紧凑。但这种紧凑十分自然,非常不同于《敢死队》那种拼凑的感觉。
如果按照所谓类型片的分法,这部电影应该归于哪个类别呢?是科幻片?爱情片?探险片?动作片?当然,每一个人的心里,都会为电影的某个点而触动,或者感动,或者激动。
这部电影契合我的,一是科幻片,二是爱情片。
或许,说科幻不太准确,但我想不到更为合适的说法。和《黑客帝国》一样,电影基于现实,构建了一个逻辑上堪称完美的理论。这个理论的落脚点,就是人可以进入到别人的梦中,从而盗取别人潜意识中的秘密。而且,这个梦,还不止一层。梦中还可以梦,梦中的梦,还可以继续做梦。
《盗梦空间》中的世界,有六层梦境:现实、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迷失层。
层与层之间的时间对应,以大约二十倍的数量延缓。在台词中给出的倍数,是现实世界十小时的航班,在第一层梦境是大约一个星期,在第二层梦境是大约六个月,而在第三层梦境是大约十年。按照这个数,第四层就应该是200年。而最后一层,迷失域没有时间的尽头。
二
莱昂纳多扮演的科布是一个优秀的盗梦者。他是美国人,却因为被控杀了他的妻子,被当局追捕,回不了家,见不到自己的孩子。而见不到孩子,是他最痛苦的事情。
一个日本客户,给了他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去植入一个想法,到日本人商业对手的脑海中。起初他一口回绝了,因为太难了。但是日本人给了一个他不能拒绝的条件:搞定他的案子,让他回家,让他和孩子团聚。
他犹豫之后,答应了。故事由此展开。
为什么找他去植入这个想法,是因为他曾经植入过想法,并且成功过。
他曾经和他的妻子,跌入到第四层梦,在哪里建造了一个美丽的城市。和他的妻子在一起共同生活了50年,双双老死。
然后又跌入迷失域。迷失域的意思是说,到了这里的人,会忘了回家的路,会忘了回家的办法。
在迷失域中,他的老婆贪恋着两人无时间尽头的厮守,她就认为这是现实,而将现实的陀螺锁进保险柜,拒绝回到现实。
而科布却还想着自己的孩子,想回到现实。为了说服他的老婆,他给老婆灌输了一个观念:“根本没有真实的世界。”
这个想法植入了女人的想法之后,想法慢慢变化,成了真实的映射。他的妻子终于认识到他们所处的是梦境,她答应了他的请求,和他一起卧轨自杀,回到现实。
可是植入的那个想法,产生了副作用。他的老婆开始怀疑真实的现实,其实也是梦境,认为同样只有死亡,才能脱离。于是女人跳楼自杀,自杀前还造成是科布杀了她的假象,她的目的,其实是想让科布和她一起去脱离梦境。
可怜的科布,只有抛弃了孩子们,而逃亡国外。但他的潜意识里,始终忘不了他的老婆,始终对他老婆充满愧疚。在他盗取被人梦的时候,他的潜意识中的老婆,总会出来干扰他的工作,甚至坏他的事。而这,也是他唯一不敢面对和害怕的事情。
三
是的,潜意识,就是很深很深的梦里,他始终忘不了他逝去的老婆。他在给自己筑起的梦里,在最深的一层,就是和他的老婆在一起,窃窃私语、甜言蜜语。
梦里不忘,到底算不算忘记?
他植入了一个想法,给他的老婆,让他们回到了现实。可就是由于这样一个想法,又害死了他的老婆。
可惜,只能盗取梦中的秘密。却不能删除心底的秘密。要是像电脑一样,只要轻轻的按下一个“DEL”,那个曾经植入的想法,是不是就不会繁殖,不会生根发芽?
在电影中,没有DEL。在现实中,也没有。
现实与梦境的不停切换,让科布身心疲惫。思念与愧疚的相互纠缠,让科布痛苦不堪。可是,对孩子的想念和责任,又让他义无反顾的冲向更深的梦境。
战胜自己的心魔,还是在梦境中。
影片的最后,他告诉潜意识里的妻子:“至少,我们曾经白头偕老、一起老去。我们在梦里,已经过了一生。”
直面了内心,才让他战胜了自己。
四
可是,他给妻子植入的那个想法,却植入了我的心中:“现实并不存在,只是我们,深陷其中。”
那么,现实存在吗?我们,真的深陷其中了吗?
后来,我想,如何真的存在电影中的逻辑,世界将会怎样?
在潜意识中,在最深最深的梦境中,你和谁在窃窃私语?又会有什么,是你不敢面对的?
如果,能让你去盗取某个人的想法,你会选择谁,盗取怎样的秘密?
如果,能给某个人植入一个想法,你会选择哪个人?又会去植入一个什么样的想法呢?
篇二:
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电影《盗梦空间》是一部集艺术审美和技术追求于一体的美国商业类型科幻大片,该片让主人公带领观众在梦境与现实间游走,如此虚实结合的设计或许会让观众产生疑惑,不清楚主人公身在梦境还是现实,所以导演为影片制造了很多元素来区分梦与非梦的状态。好莱坞的大制作影片通常以场面的宏大、场景的华丽、特效的设计著称,而本片不但集合了这些商业元素,还存在艺术的可观性。有人说,《盗梦空间》是“发生在意识结构内的当代动作科幻片”。这样的一个定义既说明了该片的艺术欣赏价值,同时又体现了其技术实现的研究价值。
宏大的空间场面创造视觉冲击力
在电影《盗梦空间》中,梦境与现实的交错让观众目不暇接。梦境在本片占了很大的空间,导演投入资金为梦境制造了很宏大辉煌的场面,很多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东西,都透过梦境完成的。制造梦境就相当于建造一座迷宫,场面的奇幻之处让观众大饱眼福,几何的构图、建筑物规则密集的摆放排列都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大雨漫天、车水马龙,马路上由于大雨的冲刷而显得混乱不堪。一辆火车行驶在马路上撞了好几台汽车,使马路更加处于瘫痪状态。这个梦境中所发生的事情在现实中是不会出现的,但也正因为情节如此设计才使观众区分开梦境与现实的关联,从而更好地理解全片。在梦境中,撞车事件频出、枪击爆破场景频发,这种画面往往能够带动观众的紧张情绪,从而有身临其境之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所带来的艺术美感使本片更加吸引观众,增强了本片的商业性,同时也不乏艺术欣赏性,可谓是一举双得。
导演为了展现梦境中场面的宏大,采用了纵横交错的镜头运作方式,缓慢地推拉延伸使场面更加波澜壮阔。在梦境被毁坏的那一刻,梦境中的建筑物顷刻毁坏掉,碎石砸下、铺天盖地都是扬尘,导演运用慢镜头更加突出了气流的力量感,造成了更大的视觉冲击力。
在梦境中,枪战和开车的场面导演利用晃镜头展现,使画面质感并不清晰,却更加体现了梦境的不真实性,以及主人公内心的混乱和迷茫。主人公柯布痛丧妻子,在他的梦境中,妻子再次复活,生活在他的梦境中,应对妻子与他的回忆,他内心是无比恐惧和痛心的。在梦里看到妻子与自我低语,导演用微微晃动的镜头展现了柯布内心的小小恐慌,在应对妻子时他似乎毫无勇气应对,这也是他梦境中的软肋。
多变的音乐特效制造强烈紧张气氛
电影若想凸显出气氛的紧张感和压迫感,音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较弱跳动的音乐能够营造神秘的气氛,渐强宽广的音乐能够制造紧张的感觉。
在柯布先生第一次带领阿丽玛德尼进入梦境时,周边人物都注视着梦境的核心人物,也就是阿丽玛德尼。导演在此处设计的音乐十分诡异神秘,若有若无、恍若空灵。当梦境空间结构发生改变,马路向上翻折,让空间变成一个循环的状态,这时的音乐渐强,展现了场面的宏大气魄。
梦境中,柯布受人追击,混乱的场面配上杂乱无章的欢快音乐,更加增强了追击场面的动感,同时表现了柯布内心的紧张感。为了表现打斗场面的激烈,导演用强烈低沉的音乐与画面配合,主旋律很稳重。柯布被卡在墙缝间时,音乐戛然而止,只留下紧密的鼓点声,这样的处理更能够凸显紧张气氛,也为人物的命运进行了留白,引起了观众的好奇心和强烈的质疑,增强影片的节奏感和可观性。
片中,大部分的情节是发生在梦境中的,人物进入梦乡之时,导演往往加上舒缓的音乐,好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让观众随着主人公放松。当柯布在梦中与妻子相遇时,妻子往往用气息微弱却十分有女人味道的语气和他说话,这时的音乐往往充满了神秘感,声音几乎是空白的,隐隐能够听到一些声响,却仿若是自然的风声,十分亲切随和。导演似乎故意将人物的呼吸声放大,那种声音直接压迫观众的心脏和听觉神经,制造了强烈的紧张感。
导演在不一样的状况下应用不一样的音乐,恰到好处地增强了影片想要表达的效果,不但很好地刻画了人物心理,而且对于人物关系和情感的表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篇三:
此刻,据说连超级赛亚人都明白本片是有关多重梦境的,但这并非将“1”变成“99”的法宝利器;因为你能够将梦境结构设计得比本片更复杂,但那种复杂可能只是个空框架,你不会感觉到质感。实际上,片中“梦中梦”的结构,从了解剧情梗概的角度来说,其实是十分线性简单的,不像《记忆碎片》(Momento)那么机巧,更不像《穆赫兰道》(MulhollandDr。)那般变幻无形。
也许,正因为《盗梦空间》梦境设定表面上看起来很机械化,部分影评人认为诺兰哥哥把梦境想象得太理性了,真实的梦境应当是像《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EternalSunshineoftheSpotlessMind)那样充满了随机而怪趣的变化,那样光怪陆离的东东才是梦的本质。专家们说的,显然是有道理的。包括你我都得承认;至少我个人从来没做过像电影中“种梦行动”那么“有逻辑”的梦。但是,专家们很可能都是艺术细胞过剩、一听到“梦”这个字眼就兴奋、就认为就应是天马行空的。可他们忘了,影片中无论是“盗梦”还是“种梦”,都不是个体*的梦,而是经过设计的、受摆布的梦,当然得遵循事先设定的逻辑。电影中的这个“受控梦境”的设定,对盗梦/种梦对象的控制程度,甚至要超过《黑客帝国》里“人类电池”在“母体”中的状态:后者允许个体意识在虚拟空间常规的生活,而《盗梦空间》里表现的则是要诱导盗梦/种梦对象的意识走向预先设定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