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ave Ying
侯瑀,人大07级本科生,总平均学分绩3.83,专业学分绩3.91,曾获国家奖学金,宝钢奖学金,剑桥大学夏季奖学金,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北京一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等。本科期间通过两门北美精算师考试,发表论文2篇,并于2010年被耶鲁大学邀请成为public health school访问学者。热爱音乐,哲学,旅行。曾任院学术部部长,辩论队队长。2011年同时被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录取,将赴美攻读金融数学专业。
2011年6月5日晚,22岁生日,16个朋友陪在我身边,经历了整整12个小时的徒步跋涉,翻山越岭,登顶香山最高处,看完日出后下山,回到熟悉的学校。虽然辛苦的程度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虽然回想起来也会讶异自己的疯狂,但看透山下的灯火阑珊,山间的云起云落,把最荒诞不经的愿望变成现实,也算是给我无怨无悔的大学四年,画上了一个感动长存的句点。山峰总有更高的一座,太阳明天还会照常升起,但正是那一段段“在路上”的心情与志气,才拼接成一条旖旎而不可复制的记忆之河,任凭岁月翻滚,依然静水流深。
2007年夏天,抱着对“精算师”的冲动好奇选择了现在的院系和专业。此外早早坚定了毕业后出国深造的打算,所以在不遗余力地上好每一门课的同时每天背单词,听写新闻,也清楚地知道GPA是出国申请的最重要依据。由于一进大学就担任学院各种晚会的主持人,合唱比赛领唱,辩论队辩手等,对学习的时间格外珍惜。常常2,3点钟结束辩论赛讨论,早上6点多又匆匆奔赴自习室念书,竟然很难跟寝室的同学见面。也曾经因为学习压力想过退出辩论队,但经过师兄师姐的挽留,发现走过那段艰难的岁月,也就学会了把时间利用到极致。
大二伊始,总平均GPA位列全院第一,但我却不再满足于课程和考试,而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学术能力。但由于年级低,又没有任何科研经历,所以只能自己争取机会。也许是倔强好强,也许是不知天高地厚,我闯到前系主任易丹辉教授办公室,自我介绍后提出想跟她做科研的愿望,百般恳求下获得了机会,并每周参加易老师的博士生讨论班,先从编程和数据处理开始,后来逐渐拥有了自己的课题和科研项目,自己建立统计模型。除了向老师和师兄师姐学到了很多东西,惊喜的是在大二时我站上了全国生物统计学术会议的讲台,成了教授和博士生之外年龄最小的演讲者,并发表了自己关于利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处理纵向数据的论文。
大二下半学期,几乎是同时完成了两门SOA北美精算师的考试,开始备战10月的GRE考试,单词背了几十遍,红宝书翻烂了三本。由于不想太早确定专业方向,我同时选修了统计学和风险管理与精算两个方向的课程,期末考试压力巨大。考后放松下来,正好迎来人民大学历史上第一个暑假小学期,我决定给自己平添挑战,申请成为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 Hongwei Zhao教授的助教。那是一门面向全校本,硕,博范围,需要一定专业基础的课程。我不但自己也是从头学起,而且要给师兄师姐们批改作业和解答问题,那段时间差不多算是已经住在明德楼,白天在办公室做GRE题目,晚上编程改作业。也许是因为这次珍贵的经历赢得了信任,此后我又先后成为来自Washington University和Yale University两位教授的助教,并由此拥有了美国着名学府教授的推荐信,为出国申请积攒了自信。
很多中国一流大学的学生们也会抱怨出国交流交换机会稀缺,但对我来说机会都是自己争取而来。大三暑假我坐在清华数学系暑假国际小学期的课堂里蹭课,把自己精心做了两个月的普林斯顿计量金融学研究生课程作业及程序代码递给刚从美国飞来的教授,要到了一封普林斯顿金融系教授的推荐信。7月份申请成为国际统计论坛的外宾总接待,并被任命为欢迎晚宴双语主持人,认识了近百位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统计学教授,其中不乏名校的招生委员会主席。8月飞到剑桥大学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夏季学期,还在英国考了第二次GRE,至今难忘考试前一天晚上住在伦敦一个廉价小旅店里被隔壁的音乐折磨不堪的零落景象。
直到现在还总是有学弟学妹问我,做什么比较有用,什么比较没用。我从来不去想这样的问题,只要你觉得有价值,那就别太在乎回报。2011年冬天,因为之前相关的科研经历,我被耶鲁大学生物统计系的教授邀请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合写一篇论文。美国大使馆的签证官对我说,我是他见过的第一个获得J1签证的本科生。除了完成自己的论文,我还在美国游历了哈佛,MIT等学校,并在普林斯顿争取到了与招生委员会面试的机会。在美国,我完成了所有的申请,每份材料都改了几十遍,几乎是在12月离开美国的后一个星期就收到了耶鲁的录取通知书。在剑桥,在耶鲁,我遇见了很多内心平和丰富,拥有自己完整人生信条的智者,并互相汲取着智慧。在伦敦,在纽约,我虔诚地保持着行走的姿态,悉心感受中西文化的撞击融合,并思考着自己的时代角色。
大学四年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写成一纸漂亮的简历。一个看的过眼的学分绩,两段交换经历,三篇paper,四份投资银行的实习,精简罗列的奖项和证书。很多一笔带过的经历,都曾经经过了艰辛的努力。为了熬夜看书,我搜寻明德楼不会被保安查到的楼梯间角落,竟曾被反锁在深夜的楼梯间。在投行实习的阶段,每天6点钟起床到公司听财经新闻。为了普林斯顿的面试机会,穿着高跟鞋在大雪纷飞的校园立等数个小时。然而,这些足以让我获得自信么?申请出国的过程是一个认清自己的过程。我也经历过无尽的迷茫与不自信,被肯定,被拒绝,怀疑自己和迎合别人。到最后明白了一个道理,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永远比我被什么学校录取,读什么专业更加重要。我们之所以那么渴望一张名校的录取通知书,正是因为不够自信,想用特殊的标签去证明自己。可是心向何处,不是比别人的眼光更加重要么?
于是我申请材料中自我陈述的第一句话是,四年来有两件事情最能标志我是谁,第一是攻读人民大学统计学专业,优异地完成了学业,第二是从18岁开始学小提琴,每天练琴坚持到现在。或许在这个功利的时代,小学生就开始参加奥数班,中学放弃一切爱好特长,大学变得精明而现实才是正经事。但是我更希望最后定义我自己的,是一个热爱音乐与艺术,不愿为了成功放弃生活的尊严的女生,她到处乱跑,渴望记下这个世界所有的美好和充盈,她心怀梦想,对未来有清晰的想象,却仍然期待命运的偶然和未知。我也曾像身边的人一样,抱怨过人大狭小的校园,六人一间的宿舍,激烈的竞争和不和谐的男女比例。但是,母校或许不是最好的,但她已经把最好的都给了我。如果真的有什么最值得被纪念,那应该依然是6月的这个晚上,一群年轻,爱冒险,满怀激情的朋友们忍受着劳顿陪我登上了山顶,天渐渐地亮起来,我们望见了初升的太阳,望见了睡眼惺忪的北京城,望见了远方微白的天空,却怎么也望不到,我不想全部看见的未来。或许,这就是一种留白。
我的考研经历:置之死地而后生
一个大学生从月薪3500到700万和他的情感经历(一)
名牌大学毕业生的经历,读完泪流满面
侯瑀,人大07级本科生,总平均学分绩3.83,专业学分绩3.91,曾获国家奖学金,宝钢奖学金,剑桥大学夏季奖学金,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北京一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等。本科期间通过两门北美精算师考试,发表论文2篇,并于2010年被耶鲁大学邀请成为public health school访问学者。热爱音乐,哲学,旅行。曾任院学术部部长,辩论队队长。2011年同时被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录取,将赴美攻读金融数学专业。
2011年6月5日晚,22岁生日,16个朋友陪在我身边,经历了整整12个小时的徒步跋涉,翻山越岭,登顶香山最高处,看完日出后下山,回到熟悉的学校。虽然辛苦的程度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虽然回想起来也会讶异自己的疯狂,但看透山下的灯火阑珊,山间的云起云落,把最荒诞不经的愿望变成现实,也算是给我无怨无悔的大学四年,画上了一个感动长存的句点。山峰总有更高的一座,太阳明天还会照常升起,但正是那一段段“在路上”的心情与志气,才拼接成一条旖旎而不可复制的记忆之河,任凭岁月翻滚,依然静水流深。
2007年夏天,抱着对“精算师”的冲动好奇选择了现在的院系和专业。此外早早坚定了毕业后出国深造的打算,所以在不遗余力地上好每一门课的同时每天背单词,听写新闻,也清楚地知道GPA是出国申请的最重要依据。由于一进大学就担任学院各种晚会的主持人,合唱比赛领唱,辩论队辩手等,对学习的时间格外珍惜。常常2,3点钟结束辩论赛讨论,早上6点多又匆匆奔赴自习室念书,竟然很难跟寝室的同学见面。也曾经因为学习压力想过退出辩论队,但经过师兄师姐的挽留,发现走过那段艰难的岁月,也就学会了把时间利用到极致。
大二伊始,总平均GPA位列全院第一,但我却不再满足于课程和考试,而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学术能力。但由于年级低,又没有任何科研经历,所以只能自己争取机会。也许是倔强好强,也许是不知天高地厚,我闯到前系主任易丹辉教授办公室,自我介绍后提出想跟她做科研的愿望,百般恳求下获得了机会,并每周参加易老师的博士生讨论班,先从编程和数据处理开始,后来逐渐拥有了自己的课题和科研项目,自己建立统计模型。除了向老师和师兄师姐学到了很多东西,惊喜的是在大二时我站上了全国生物统计学术会议的讲台,成了教授和博士生之外年龄最小的演讲者,并发表了自己关于利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处理纵向数据的论文。
大二下半学期,几乎是同时完成了两门SOA北美精算师的考试,开始备战10月的GRE考试,单词背了几十遍,红宝书翻烂了三本。由于不想太早确定专业方向,我同时选修了统计学和风险管理与精算两个方向的课程,期末考试压力巨大。考后放松下来,正好迎来人民大学历史上第一个暑假小学期,我决定给自己平添挑战,申请成为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 Hongwei Zhao教授的助教。那是一门面向全校本,硕,博范围,需要一定专业基础的课程。我不但自己也是从头学起,而且要给师兄师姐们批改作业和解答问题,那段时间差不多算是已经住在明德楼,白天在办公室做GRE题目,晚上编程改作业。也许是因为这次珍贵的经历赢得了信任,此后我又先后成为来自Washington University和Yale University两位教授的助教,并由此拥有了美国着名学府教授的推荐信,为出国申请积攒了自信。
很多中国一流大学的学生们也会抱怨出国交流交换机会稀缺,但对我来说机会都是自己争取而来。大三暑假我坐在清华数学系暑假国际小学期的课堂里蹭课,把自己精心做了两个月的普林斯顿计量金融学研究生课程作业及程序代码递给刚从美国飞来的教授,要到了一封普林斯顿金融系教授的推荐信。7月份申请成为国际统计论坛的外宾总接待,并被任命为欢迎晚宴双语主持人,认识了近百位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统计学教授,其中不乏名校的招生委员会主席。8月飞到剑桥大学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夏季学期,还在英国考了第二次GRE,至今难忘考试前一天晚上住在伦敦一个廉价小旅店里被隔壁的音乐折磨不堪的零落景象。
直到现在还总是有学弟学妹问我,做什么比较有用,什么比较没用。我从来不去想这样的问题,只要你觉得有价值,那就别太在乎回报。2011年冬天,因为之前相关的科研经历,我被耶鲁大学生物统计系的教授邀请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合写一篇论文。美国大使馆的签证官对我说,我是他见过的第一个获得J1签证的本科生。除了完成自己的论文,我还在美国游历了哈佛,MIT等学校,并在普林斯顿争取到了与招生委员会面试的机会。在美国,我完成了所有的申请,每份材料都改了几十遍,几乎是在12月离开美国的后一个星期就收到了耶鲁的录取通知书。在剑桥,在耶鲁,我遇见了很多内心平和丰富,拥有自己完整人生信条的智者,并互相汲取着智慧。在伦敦,在纽约,我虔诚地保持着行走的姿态,悉心感受中西文化的撞击融合,并思考着自己的时代角色。
大学四年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写成一纸漂亮的简历。一个看的过眼的学分绩,两段交换经历,三篇paper,四份投资银行的实习,精简罗列的奖项和证书。很多一笔带过的经历,都曾经经过了艰辛的努力。为了熬夜看书,我搜寻明德楼不会被保安查到的楼梯间角落,竟曾被反锁在深夜的楼梯间。在投行实习的阶段,每天6点钟起床到公司听财经新闻。为了普林斯顿的面试机会,穿着高跟鞋在大雪纷飞的校园立等数个小时。然而,这些足以让我获得自信么?申请出国的过程是一个认清自己的过程。我也经历过无尽的迷茫与不自信,被肯定,被拒绝,怀疑自己和迎合别人。到最后明白了一个道理,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永远比我被什么学校录取,读什么专业更加重要。我们之所以那么渴望一张名校的录取通知书,正是因为不够自信,想用特殊的标签去证明自己。可是心向何处,不是比别人的眼光更加重要么?
于是我申请材料中自我陈述的第一句话是,四年来有两件事情最能标志我是谁,第一是攻读人民大学统计学专业,优异地完成了学业,第二是从18岁开始学小提琴,每天练琴坚持到现在。或许在这个功利的时代,小学生就开始参加奥数班,中学放弃一切爱好特长,大学变得精明而现实才是正经事。但是我更希望最后定义我自己的,是一个热爱音乐与艺术,不愿为了成功放弃生活的尊严的女生,她到处乱跑,渴望记下这个世界所有的美好和充盈,她心怀梦想,对未来有清晰的想象,却仍然期待命运的偶然和未知。我也曾像身边的人一样,抱怨过人大狭小的校园,六人一间的宿舍,激烈的竞争和不和谐的男女比例。但是,母校或许不是最好的,但她已经把最好的都给了我。如果真的有什么最值得被纪念,那应该依然是6月的这个晚上,一群年轻,爱冒险,满怀激情的朋友们忍受着劳顿陪我登上了山顶,天渐渐地亮起来,我们望见了初升的太阳,望见了睡眼惺忪的北京城,望见了远方微白的天空,却怎么也望不到,我不想全部看见的未来。或许,这就是一种留白。
我的考研经历:置之死地而后生
一个大学生从月薪3500到700万和他的情感经历(一)
名牌大学毕业生的经历,读完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