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
我不是天才, 我只是耐烦。
——沈从文
2010年的五四青年节, *总理造访北大, 北大哲学系二年级学生李丹琳现场写下一幅 “仰望星空” 的书法作品赠送给总理。出乎她的意料, 总理也当即挥毫, 写下 “脚踏实地” 四个字, 送给北大师生。后来, 这幅字画被北大校史馆珍藏。
诸葛亮曾说过: “志当存高远。” 一个人的志向, 决定了他的思维和行动, 没有高远的目标, 就会 “永窜伏于凡庸, 不免于下流矣”。清朝名臣陈宏谋在 《训俗遗规》 中有言: “志不立, 如无舵之舟, 无衔之马, 漂荡奔逸, 何所底乎? 志不立, 天下无可成之事。” 意思是说, 人没有志向, 就像是船没有舵, 马没有缰绳, 放纵飘荡, 不知道该到什么地方去, 一个人要是不立志, 那天下就没有什么事能够做得成。由此可见, 立志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有多重要。
陈胜, 楚国阳城县 (今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阳城乡) 人, 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别人一起受雇给富人家种地。当时正值秦朝的残暴统治时期, 阶级压迫极深。他不甘心受人奴役, 同情和自己命运相同的人。
有一天, 他放下农活到田埂上休息, 对一起耕田的伙伴们说:“假如将来我们中间有谁发迹富贵了, 可不能相互忘记啊。” 伙伴们讥笑他说: “受雇给人家种地, 怎么能发迹富贵呢?” 陈胜不免有所感慨,叹息道: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陈胜对秦朝肆无忌惮的征调劳役、不断加重对老百姓的压迫和剥削的社会现实愤愤不平, 反抗命运的决心犹如一团烈火在他心中燃烧。不久, 他便以实际行动向人们证明了自己的豪言壮语。
秦二世元年 (前209年) 七月, 朝廷大举征兵去戍守渔阳, 陈胜和其他九百名穷苦农民在两名秦吏押送下, 日夜兼程赶往渔阳。当行至蕲县大泽乡 (今安徽省宿州市西寺坡镇) 时, 遇到连天大雨, 道路被洪水阻断, 无法通行。按照秦朝酷律规定, 凡所征戍边兵丁, 不按时到达指定地点者, 一律处斩。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陈胜毅然决定谋划起义。他与吴广带着九百余人在大泽乡揭竿而起, 拉开了反秦的序幕,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这个政权虽然持续时间不长, 但却成为了后人推翻秦朝的前奏。
志向就像一枚指南针, 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志向就像海中的一座灯塔, 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人必须树立远大的志向, 如果志向不确立, 那么什么事情也干不成。
而且, 人都有点惰性, 你求上, 有可能居中; 你求中, 则有可能居下; 而你若求下, 则必定不入流。所以我们在起步的时候, 立志必须高远, 要学雄鹰展翅飞, 不效燕雀安于栖。只有这样, 你的潜能才能被激发出来, 逐渐走向辉煌。
当然, 事业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确立高远的志向这是第一步。不是所有的 “有志者” 都能够 “事竟成” 的。因为 “有志” 和“事成” 之间还有某些条件在起着重要的作用, 若无这些条件, 即使是 “有志”, “事” 也是 “难成” 的。有志者的 “志” 必须是永不改变的 “恒志”, 而且必须付诸坚持不懈的勤奋努力。
强者都是从无数次的艰难险阻中磨炼出来的, 舒舒服服成就不了什么大事, 偷懒取巧更不会有什么作为, 成就荣誉从来和懒汉懦夫无缘, 要有所作为、有所建树, 我们就必须勇于在艰难困苦中磨炼自己。
态度决定高度, 敬业才能成业。我们在胸怀远大志向的时候, 也要立足自身, 脚踏实地。正所谓 “万丈高楼平地起”, 如果我们做不到脚踏实地, 这就像刚出生的婴儿, 没学会走路就想跑一样, 那么结果自然只能是跌倒。我们要想走得远就必须从起点开始由近及远, 要想登得高必须从底层一步步往上攀登。
东汉太傅陈蕃, 字仲举, 汝南郡平舆人。他的祖父曾任河东太守。不过到了陈蕃一辈, 家道中落, 不再威显乡里。在陈蕃十五岁的时候,他曾经独处一个小院中读书习文。
有一天, 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薛勤看到院里杂草丛生、秽物满地, 又脏又乱, 于是就教育他说: “你这孩子, 接待客人的时候怎么也不把院子打扫一下呢?” 陈蕃回答: “大丈夫身处世间, 应当以清扫天下的污垢为己任, 怎么能把目光放在这么一间小小的院子里呢?”
这个回答让薛勤暗自吃惊, 知道眼前的这个少年不一般。感悟之余, 就劝道: “你连身边的一间小院都打扫不干净, 又有什么能力去清扫天下呢?”
所以说, 只有立志高远、脚踏实地、艰苦奋斗, 才能成就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