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人类有几种独立发展的古老文字体系。其中最著名的有埃及的圣书体、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字,以及中国的汉字。有的被历史所湮没,有的被拼音文字所取代。唯独汉字,一直延续到今天。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张力,历久弥新,青春永驻。汉字这种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文字,不仅是华夏文化的瑰宝,更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下面是关于汉字的来历何起源小故事,欢迎阅读。

  一、结绳记事说

  没有文字之前,人们是靠有声语言来实行信息交换、传递、和储存的。但是语言有它的局限性:不能传到远方,不能留存于后世。随着氏族和部落的形成和扩大,社会迫切需要有能够克服语言局限的方法、工具。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实物,于是结绳出现了。

  《周易》郑玄注:“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汉字学的经典著作,作者许慎是汉字学的巨匠。他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古者庖牺氏……始做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祘”,即是一个根据结绳记事形象而演变出来的一个汉字。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用竹子做的算筹来做计算的工具,比较奢侈的贵族则用玉棒来代替形成“筭”;而“算”则是两手拨弄算盘的象形。不同的时代和观察角度就会衍生出不同的汉字来。而现在由于简化字而选取了较为常用的“算”字。后面将有详细的介绍,在这里不再展开。(插入一段介绍《算筹》的视频)

  远古时期,我们的先人曾经使用过结绳记事的方法。但有些现象,不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所独有的,在其他民族,其他地区也会出现。结绳就是这样。我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如独龙族、景颇族、佤族等就曾经使用过结绳。1950年代《光明日报》的一篇报道说:“高山族人民用结绳的方法记事或表示爱情。人们在绳上先打两个结,又打五个结,这就表示先借两元,又借三元,再后借五元。还钱的时候,仍然按数解结,赠给自己心爱的姑娘,这就表示求婚。”非洲、澳洲也都使用过结绳的方法。最著名的要数南美洲的秘鲁,印加帝国的结绳记事曾经发展到相当复杂的程度,他们用数条不同颜色的绳,平列地系在一条主要的绳子上,根据所打的结在哪条绳子上、在什么位置和所打结的数目,来记录多条信息。

  就是说,结绳记事,除了绳结大小,绳子的颜色、结与结之间的距离、不同的结法等都可以表达特定的意义。

  最近几年,花样繁多的中国结风行大江南北。这种结用一根线绳编结而成,富于变化和美感,受到人们的喜爱。有人认为,中国结其实渊源于古老的结绳记事,不过后人赋予了它全新的意义,比如如意代表吉祥如意,双鱼代表吉庆有余。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中国结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古代诗文中经常见到的同心结,就是中国结的一种。唐刘禹锡《杨柳枝词》:“御陌青门拂地垂,千条万缕万条丝。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

  当然,结绳的局限性很明显,其记事功能毕竟有限。试想,靠打结到底能记录多少信息呢?看来,博大精深的汉字起源于结绳记事并无多少科学根据,只是结绳在汉字的产生过程中留下了一些痕迹。而有几个汉字取用了结绳的形象,是说明不了多少问题的。

  二、契刻说

  契刻,就是在竹、木等材料上刻上各种痕迹、记号(多为锯齿形),用以记事。典籍中屡屡言及“书契”,应该指的就是这个。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契”字。

  甲骨文、金文都有“㓞”字。这个字从古文字到今文字,形体变化不是很大,所以我们可以直接从楷书字入手进行分析:左从“丯”右从“刀”。从“刀”就是用刀去刻,而“丯”象被刻画物之形。

  汉民族的先祖们如何使用契刻记事,今天已是难考其详。不过从有关文献记载的雪泥鸿爪中仍然可以觅得一些这方面的信息。《释名·释书契》:“契,刻也,刻识其数也。”《列子·说符》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告邻人曰“‘吾富可待矣。’”这是文字产生很久以后发生的事情,表明契刻记数的做法在民间曾经延续了较长时间。

  在我国广西云南地区,直到20世纪,瑶、独龙、怒、佤、景颇等少数民族仍有刻木记事、刻木记账的做法。曾有论文披露:“佤族有一种传代木刻,也是记事性质的木刻。他们在每年第一次吃新米的时候,要召集全村老小一起尝新,由年老的人口头传达本村历史,就拿出历代相传的一根木刻。木刻两侧都刻着许多刻口,每一个刻口代表着一桩事件,可口深大的表示重大事件,浅小的表示事件轻小。有时发生一桩事件,也照样加刻上一个刻口。”北方的鄂温克族人约会也用刻木,每过一天,在木棒上刻一道纹。

  以上契刻都比较简单,也有比较复杂的。下图是傈傈族的传信木刻,表达了如下意思:来的三个人,月亮圆时和我们会面了。现在送上大、中、小三色土物,分别送给大、中、小三个领导。

  不过总的来说,在竹木材料上作的这些契刻,只起提醒和促使回忆的作用,而且往往只对刻着本人有意义,难以为全社会共同使用。它们当然不是文字。整个文字系统也是无法单在契刻的基础上就能建立起来。

  当然,契刻与文字起源还是有关联的。契刻符号与书写文字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甲骨文竟然几乎全用刀刻),同时有些文字肯定吸收了刻符的成分。这是我们在讨论文字起源时所必须注意的。

  三、八卦说

  伏羲画八卦的传说在中国流传甚广,汉字起源于八卦的说法也曾经颇有影响。

  《说文解字叙》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做易八卦,以垂宪象。”

  “近取诸身”,《说文》尺字的解释为:“周制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之体为法。”而“山、川、草、木”皆以物为法。

  八卦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其影响无论在思想界还是民间,都非常大。然而究其实,八卦原只是《周易》中所用的八种基本图像。如上。八卦表示事物自身变化的阴阳系统,用“一”代表阳,用“- -”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按照大自然的阴阳变化平行组合,组成八种不同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xùn)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gèn)代表山,兑代表泽。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说法与古文字象形程度高这一特性似乎相隔不远,因此,“汉字起源于八卦”的说法便有了顺理成章的意味。

  不过,现代学者倾向于认为,八卦符号的构图应当是来自原始的记数工具——筹策。《老子·巧用》说“善计不用筹策”,正说明普通人是习惯用筹策来记数的。

  就是说,八卦符号不是来源于天文、地理、动植物和人身等,它只是来源于筹策,正如数字符号来源于筹策一样。显然,仅靠这样几个筹策是建立不起文字的一套复杂系统的。我们也不能因为有少数字取用了原始八卦符号,就说汉字起源于八卦。

  四、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与文字的传说,足以让现代人感到惊诧。孔颖达传:“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闻一多在《书信·给梁实秋先生》中曾说道:“河图则取义于河马负图,伏羲得之演为八卦,作为文字,更进而为绘画等等,所以代表中华文化之所由始也。”河图,是传说伏羲时有龙马出于黄河,马背有旋毛如星点,又称龙图。

  洛书则传说是夏禹治水时,有神龟出于洛水,背上有裂纹,纹如文字。孔颖达传:“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关于洛书,朱自清《经典常谈·周易》说:“那讲五行的《洪范》,据说也是大禹治水时在洛水中从一只神龟背上得着的,也出于天赐,所谓‘洛书’,便是那个。”

  先民将“河图洛书”说得如此奇妙,并以为是帝王圣者受命之祥瑞,而又与文字产生勾连起来。传说黄帝击败蚩尤,被推举为共同的首领,曾在河南巩义市东北洛河注入黄河处洛口村筑坛,祈天降富于民。祈祷毕,坛下水面霞光万道,坛上空中仙乐阵阵。此后有一大金龟自洛河游出,至皇帝前,三次点头。黄帝与群臣见龟背有红文绿图,便令史官仓颉临摹于石板之上,称为“天书”,而后金龟入水而去。黄帝从“天书”中研究出“天干”和“地支”,从此出现了历法。

  河图洛书与文字之间的关系没有信史可证,作为汉字的起源亦不足为信。

  五、仓颉说

  仓颉是这样一位圣人:龙颜侈哆,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及受河图录字,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春秋元命苞》)

  仓颉被描写成“四目灵光”,颇有深意。人只有双眼,哪有四目?仓颉被先民赋予四目,即不是凡人凡眼,故能超越至凡眼所达不到的洞察幽眇的境界。仓颉不仅可以观察到普通人所见的宇宙中显形、敞开的万物,而且可以妙悟蕴藏于天地间的符号密码。人的感官以目最灵,寓意也极丰富。我们将不识字的人成为“文盲”,不懂法律的人称为“法盲”,不辨颜色的人称为“色盲”等等,即是虽有目不能识,不能懂,不能辨,一似无目之盲。再想那观世音,人们塑造有千手千眼,这“千眼”不正是比喻其慧眼千千,智慧无穷,从而可以“救苦救难”?可见仓颉四目,也同出此理,灵目慧眼正显示其智慧卓绝,不同凡人,因此人们称他为“仓圣”。再深层思辨,这四目也寓含汉字非一人创造,四目即非一人之目,当引申为众人之目,是仓颉将先民群体的智慧凝聚起来,才创造出文字。文字不可能只由一人来创造,而仓颉可能是整理并集大成者,因此仓颉是先民智慧的杰出代表。

  仓颉造字的这一天真是惊心动魄,“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经》)。你看,天上突然下起粟子来,魔鬼在黑夜中凄切的哭泣。“天雨粟”——从农业耕种来说,有了文字便可记录经验,传播经验,丰富的知识促进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因此天上下起粟来,不正是这种生产大发展、产量大提高的生动写照吗?“鬼夜哭”——人们没有发明文字,这种密码就像被鬼怪掌握着,处于黑暗之中。一旦人们获取了文字文明之果,那么人类就前进了一大步,光明范围扩大了,鬼怪则后退了一步,黑暗昏昧的鬼蜮缩小了。人类文明强大了,进一步摆脱了黑暗的区域,鬼怪弱小而萎缩了,这鬼怪哪有不哭之理?

  莫说文字的出现会让鬼怪夜哭,即使语言上的统一也能让上帝惊怒。《圣经·旧约》上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因为没有交流障碍,大家很容易齐心协力,于是,他们在两河流域建起了繁华的巴比伦城。巴比伦是一座非常富有的城市,那些城市管理者们想为世界六下一些永恒的建筑,他们决定修建一座通天的高塔。通到天上的目的,就是为了彰显他们的强大,甚至可以与上帝并驾齐驱。通天塔越建越高,很跨就高耸入云,这让上帝又惊又怒:凡人怎么能同自己比肩而立呢?于是上帝想到应该变乱人的语言,当人们之间的语言沟通受到限制的时候,人们之间可能产生的力量也就受到了限制。于是有一天,修建巴比塔的人发现自己不能够很好地交流、沟通了,那么后来巴比塔也就停工,也就荒废了。从那以后,在西方,“巴比”就意味着混乱的意思。而文字不仅超越了空间的限制,也超越了时间的限制,鬼怎能不哭呢?

  许慎在《说文》中则写道:“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这是说,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了鸟兽的足迹,突然领悟到从鸟迹的纹理可以推知为鸟,从兽迹的纹理可以推知为兽,从而受启发创造了文字。仓颉造字虽是美丽的传说,但也内蕴着历史的真实。说仓颉是史官,这便与文档及书写记录有关系,因此史官身份合情合理。再说直到今天,有经验的猎人分辨鸟迹与兽迹不是难事,且能从兽迹中细辨出是虎,是熊,还是狼等,对兽迹高明者还能辨别出是公、是母,还是仔。从足迹中感悟到符号“能指”,又与“所指”实物建立对应关系,由此联想到时间万物无不启示人类去寻找与运用一种图式与符号系统。

  六、汉字的起源

  汉字不可能是哪一两个人创造的,更不可能人民大众都是造字的仓颉。笔者认为汉字应该是造字时期最需要文字的人集体创造的。上古时期,祭祀和巫术是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文字”是巫术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巫师与精灵世界、神话世界取得联系的一种途径。可以说,巫史是后代知识分子的先驱,他们是一些通天文、晓地理、识万物、懂医药、会打仗、能管理、包办宗教仪式、专于天神地祇交往、以惊人的记忆力背诵一长串氏族谱系和迁移转战史的“圣人”,是当时社会的精英,是当时社会中最需要使用文字的人群之一。因此,文字的萌芽,主要力量是巫史,巫史集团是文字的最初创造者和使用者。不难理解,各个方国、部落都有自己的巫史集团,不同的部落之间最初所使用的文字符号不尽相同,因此,在黄帝之前,中国大地上曾有过文字“百花齐放”的时代。随着各个方国之间的不断战争,互相之间的交往也越发频繁,各个方国使用的文字符号也逐渐融合统一。在文字的融合统一过程中,对文字的规范最具有权威的人,应该是当时*最为强大的方国部落巫史,仓颉是*强大的黄帝部落的史官,因此说,仓颉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汉字进行整理和规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