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是一年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民俗活动。

关于腊月二十三小年的习俗

  灶神,本是因为万物有灵观念驱使以及对上古人发明火烧食之功的崇拜、感念而臆想出来的神。《周礼》称“颛顼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我国祭灶神的习俗由来已久,《礼记·月令》记载“孟春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祭先师”,另外还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i4,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对于孟冬之月的“五祀”,郑玄注云五祀是指“门、户、中霤、竃、行”,其中,“竃”就是古代“灶”字的异体字。灶神在上古是指火神祝融氏,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才出现了人格化的灶神。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沮》卷十四说:“灶神姓魄,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常以月晦上天,白人罪状。”此时的灶神已基本与后代相似,不仅有灶王爷,还有灶神的妻子—“灶王奶奶”,并具备了“上天言事”的资质。到了宋代,出现道教徒编印的《灶王府君真经》,广传民间,内容是劝人学善,并由此衍生出众多传说,把灶王形容为执掌着人间吃饭和监督人们言论行动,负有年终上天汇报职责的“司命”之神。到《封神演义》问世后,民间又流传《封神演义》中渑池守将张奎是灶神的说法。

  祭灶的习俗虽由来已久,但是祭灶的日期在不同时代和地区却不尽相同。据《东京梦华录》记载,“(腊月)二十四日交年”,所谓“交年”,犹今日之称“小年”。流传到近世,多以腊月二十三口为祭灶之日,南方一些地区至今仍有二十四日祭灶的习俗。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官三民四蛋家五”,意即官府在二十三口祭灶,民间在二十四日,沿海蛋民(即渔民)在二十五日祭灶。

  祭灶的主要活动就是“送灶”。所谓“送灶”,就是把旧年的灶神神像取下来焚化,表示灶神已经“上天言好事”去了。送灶前要准备好祭品:用松柏、冬青等树枝扎成“送灶柴”;购买纸轿、纸马或以秸秆编制纸轿、纸马以备灶神“上天”时乘骑;而且一定要准备好丰盛供果。这些祭灶习俗,大约在宋代就已粗具规模,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记载“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帖灶码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夜于床底点灯,谓之照虚耗。”此时的祭灶习俗已与后代大体相似,所不同者,后代以钻甜食品封灶君之口,而宋代则醉之以酒糟。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述: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脾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祭灶时的供果古今不同:《白虎通》记载“祭灶以鸡”;苏东坡《纵笔》云“明日东家应祭灶,只鸡斗酒定播吾”;范成大祭灶诗称“猪头烂肉双鱼鲜”。这说明古时祭灶多用鸡、猪、鱼等应时肉食,并没有统一规定。以M甜食品祭灶的习俗源于元代,元人程文海有诗:“何年呼得灶为君,鼻是烟窗耳是档。深夜乞灵余不会,但令分我胶牙扬。”所谓“胶牙扬”,就是用植物的根或茎提炼的糖稀加作料制成圆形或长条形糖果,又叫“关东糖”、“灶糖”、“糖瓜”,如果外裹芝麻就称“芝麻糖”。

  此糖黏性极大,咀嚼使人难以张口,用意在于使馋嚼此糖的灶君上天后张不开口少讲话,不诉说人间的是非。明人王槐的《祀灶词》称“陉边烂煮黄毛鲜,一碟胶牙腻更圆”,也反映了当时以“粘糖”和肉类一起祭灶的习俗。而到了清代则以豆沙包、瓜果、关东糖等素甜品为主,不再以肉类祭灶,目的是以甜腻之品封住灶神之口。

  大约到了清末,由于传说灶君是个白面男子,好美色,因此出现了“男不拜月,女不祀灶”的说法。祭灶仪式主要由男子主持,即便女子祭灶,也不梳妆。在后世发展中,祭祀则多由家庭主妇主持。祭灶时,先给灶王上香,摆好祭品,跪拜祷告一番,然后把灶神神像和纸轿纸马或草编的犬马一起焚烧,象征灶神上天了,一边焚烧一边还要唱祭灶歌。祭灶歌多种多样,比如“灶王灶王,你上天堂;多说好,少说坏,五谷杂粮全带来”;“灶王爷本姓张,今天是腊月二十三。骑着马挎着筐,林秸草料备停当。送你老人家回天上,人间好事要多说,明年下界降吉祥”等等。由干传说灶君是“人间司命主,天上耳目神”,所以即使家境贫寒,祭祀灶君也不敢马虎,必然准备好丰盛的供品。当然也有例外,北宋名臣吕蒙正及第前,家徒四壁,每年祭灶惟用一碗清水,且作诗曰“一住清香一碗泉,灶君司命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蒙正文章不值钱”,语露无奈与自嘲。

  民谚称灶君“二十三日上天去,正月初一下界来”。送灶是在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但到除夕前还要把新的灶神神像贴在灶头,谓之“迎灶”。其意是迎接这位“司命”之神“回宫降吉祥”,给全家带来一年的吉祥如意。

  祭灶的习俗表面看是人对神的敬畏,其实是人对发明火的先贤功德感念。人们赋予灶君“司命”的职责,通过一送一迎的神圣祭祀仪式,教育主灶之人和家人不要铺张浪费,要勤俭过日子;不要办坏事,要多做好事,从而达到了弘扬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目的。从这些内涵来评价腊月二十三祭灶活动,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另外,许多木版画灶君神码上印有“三年早知道”,标明农耕节时,类似农作大事提示,使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忘耕、种、管、收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