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江西为什么没把清华北大留住?

其实也不能说没有“留住”,只是当时的大环境特殊。

江西教育最高光的时刻就是清北开分校,1969年,上面下发了这样一则通知《关于高等院校下放问题的通知》。

其中关于下放到江西的就有这么三所高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注:不仅是没有留住清北,人大也没有“留住”)。

这个没留住,需要打个引号,大家看时间点,就应该知道是怎么回事,有些东西不能随便讲!

于是在1969年5月到11月,清华、北大相隔一个月陆续落户在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五星垦殖场,清华大学建在红井村,北京大学建在梅池村;哦,11月份中国人民大学是在江西省鹰潭市的余江县落户。

1969年,随着清华、北大、人大的下放,清华大学就在鲤鱼洲开创了实验农场(也就是后来的清华大学江西分校)。

鲤鱼洲靠近鄱阳湖(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清北分校建立起来之后,师生以及教师家属4000余人有千里迢迢的从北京赶到江西五星垦殖场,开始了学习!只不过说这个学习的内容有些许特殊“一边参与劳动,另一边开办分校上课”。

这三所大学落户到江西,其实真正的只有北京大学在1970年招收了418名工农兵学员。其他的两所分校都没有招生,学生都是之前跟着教师的一同过来的学子们。

开办的分校就更有意思了,教室就是草棚搭建而成,遇上下雨天,教室里面没有一处干的地方,教学环境极其简陋,因此,这些分校有了一个别称,名叫“草棚大学”。

鲤鱼洲是靠近湖泊的,而且是有名的“血吸虫病疫区”。堂堂大学的教授、教师及其他的教职工和学生们都得参加一些农田劳动。在这一方面来说,师生们就不得不忍受着血吸虫病的威胁,心里面自然是越来越抗拒。

表达过多次意见之后,江西省并没有吐露出过多的意愿,想要将这三所大学留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分校刚建成的第二年,1971年,恰好国家的整体情况有了好转,师生们就撤离,回到北京。

与此同时,先前北京大学在江西地区招收的400多名学生,也跟随着去往了北京。

其实我们纵观整个高校下放的过程来看,就能明白这些高校下放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为了真正的办学前去,文章刚开始的时候就说明了时代背景,可以细细体会一番!

所以对于江西省整体的教育环境也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但对于当时的清北、人大师生来说,的确是留下了一段难以忘却的“艰苦奋斗”回忆,因为他们在那两年的时间里面,整天基本都在接受干体力活,他们对于江西的回忆也只是停留在“出大力、流大汗”上,后来有的学生说“那是一段特别劳累的回忆……”

如今,这些分校已经被当地作为文物保护了起来,感兴趣的还可以去参观看看。

为什么没有留住?

总体就可以归结为三个原因,很简单就能概括:“江西方面对这三所高校的重视度不够、诚意不够、再加上对方也不愿意”,就是这么简单!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江西省的近代教育起点相对于其他省份而言,就落后的太多。

清末年代之后,各省市都在陆续的兴办新式学堂,可江西省却还在原地踏步走,直到1905年,科举制度被彻底的废除之后,江西省才开始按照其他省份新建新式学堂,差距就是这么展开的。

以至于说现在很多人一想到江西的教育就直接的吐槽说:“这是一个专科院校比本科院校还多的省份……”

江西的环境再好,肯定也比不过北京吧!就算江西省当时能够拿出更多的诚意,估计这些师生都不愿意留下来。

就比如说北京大学,其实不仅仅是在江西办了分校,在1969年10月份的时候,北京大学还在陕西汉中地区创办了一所名叫“北京大学汉中分校”的学校,最后过了快十年之久,不也是迁回北京了嘛!

但陕西相对于江西来说还好一点,总算是没有白忙活一场。现在的陕西理工大学,他建立的地址和教学资源,其实就在原先的北京大学汉中分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悲惨”的就当属江西了,啥高效都没有落着,最后倒是收获了不少文物……

一想到这个问题,我就想起另一所知名高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那个时候也是像皮球一样,被好几个省份踢来踢去,谁都不愿意要?

(这是河南人心中的痛!)

最后被安徽接收,刚开始落到安徽这边,是考虑落址在安庆,安庆林说要化工厂也不要中科大,后来落到了合肥。

事实证明,合肥的选择真的没有错!中科大落户到合肥与合肥的发展之间,有着相互成就的作用。

现如今合肥很多重要的大科学装置都与科大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合肥能够发展成国家综合性的中心城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有着巨大的贡献,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所实力强劲的高校“带头冲锋”,城市科研成果也就越来越明显。

合肥对于中科大的发展来讲也是倾囊扶持、毫不吝啬,正是因为这两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对于合肥的发展而言,也是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没有中科大,那安徽也将成为“零985的省份”,所以说重视教育是没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