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也有长大的时候,慢慢也会讨价还价,但是如果父母处理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一味妥协会让孩子变得自私、骄纵;一味拒绝会让孩子变得怯懦、无主见。孩子“讨价还价”时,父母该怎么办呢?
孩子为什么会“讨价还价”
孩子做事之前讲条件 、讨价还价,与平时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如果父母之前没有为了让孩子做某件事或者不做某事而提出条件,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儿童教育专家介绍,“孩子爱讲条件 ,要么之前父母为了让孩子做某些事或者不做某些事,提出了一些引诱条件,比如,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就跟他们说只要你这个学期考到多少名或者考到多少分,假期我就带你去哪里旅游;再比如,假如你今天不玩游戏,明天我带你坐过山车。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其实对孩子会有很大的影响,因为他们会效仿父母,动不动就讲条件 。如果父母之前没有这样的‘坏榜样’或者做事说一不二,孩子是不会这样的。”
但实际上,孩子一旦习惯了“讲条件”,凡事都要讲个条件 ,很难专注于做事,而是专注于达到目的,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这会让孩子在做任何事情时都想到做交易,看不到好处就不做,如此下去,孩子便不会主动去学习新事物,也不会有探索精神,他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丧失很多主动权。孩子习惯了“讲条件”,也会使父母的权威受到挑战,比如,在任何一件小事上都要和孩子谈很长时间。没有了父母的威信,又如何能教育好孩子?
父母要做好榜样适当时候让他承担后果
既然原因出在父母身上,那么想要改掉孩子身上的这个坏毛病,也要先从父母身上下手。“首先父母要做出榜样,要遵守约定,要说到做到,在让孩子做事时不要和他讲条件,比如假期带孩子出去玩,就是因为孩子完成了学业要出去放松,而不是因为之前达到了你提出的他考了多少名多少分。”于海泓告诉记者,“从一开始就都不讲条件,该提出要求时直接提出,并督促执行就是了。这样做,孩子就不可能学会跟我们讲条件了。”
延伸阅读:“五招”应对孩子讲条件
1.商订规则:父母与孩子一起协商规则更能激发他遵守规则的主动性。父母常要以通俗的语言告诉他为什么制订这样的规则,为什么有些事不可以不能讨价还价。比如,与孩子共订规则“先洗手,再吃饭”,这不可讨价还价,否则手上的细菌就会吃进嘴里会生病。
2.抓大放小:孩子讨价还价,父母不可一味妥协,也不可全部拒绝。重大原则性问题一定要拒绝,不给孩子讨价还价的余地,比如,“晚上刷牙后不能吃东西”,这是个原则性问题,父母不要做任何让步。
对于非原则性问题,可以适当让步,给孩子一些自主的空间。比如:“先收玩具,再看动画片”,孩子央求先看动画片,再收拾玩具,父母可以做适当让步,只要孩子能把玩具收拾好就行了。
3.态度一致:父母立场要坚定,前后态度要一致,不可情绪化,不能心情好时孩子讨价还价就让步了。孩子尝到甜头,就会察言观色,想方设法让家长妥协。
4.做好“售后服务”:父母无论是拒绝还是妥协,都要向孩子讲清理由,让他明白其中的道理。对于非原则性问题,父母做出让步后,还要督促到位,不可放任自流。比如孩子央求先玩游戏,再整理房间,父母在让步后还要督促孩子整理房间,落实到位。
5.限制物质鼓励,倡导精神鼓励:其实,孩子想通过讨价还价获得的“好处”,基本上都与物质有关。一个家庭,如果养成了以物质条件来换取孩子“行动”的习惯,不让孩子缠搅也难。
要多倡导精神鼓励,如拥抱、口头夸奖等等,拥抱本身会换来孩子的妥协,这种妥协与物质换来的妥协不同,往往是有益的,因为拥抱传达的信息是:我相信你能做得好,你也有责任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