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杨绵绵,1941年8月出生于江苏无锡,毕业于山东工业大学,研究员工程师。曾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青岛海尔电冰箱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海尔集团公司常务副总裁。下面是关于她的励志故事,欢迎阅读。
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海尔背后站着张瑞敏;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张瑞敏的背后站着杨绵绵。作为张瑞敏的“黄金搭档”和助手,杨绵绵为海尔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海尔从濒临倒闭到成长为中国家电*,凝聚着她的贡献;海尔更新管理模式、锻造企业文化、实行国际化战略的新跨越,她又站在了最前头。虽然功勋在身,但杨绵绵仅仅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参与者,这就是杨绵绵的品格:平和而执著。
在她身上,艰苦奋斗的美德、爱岗敬业的忠诚和开拓创新的魄力同时闪光,而所有这些的背后,是一位不甘平庸的女性的心灵真实:追求卓越,努力创造人生的最大价值。杨绵绵的故事再一次令人对中国女性的内在能量刮目相看,我们期待出现更多这样的中国新女性,也呼唤社会为她们施展才华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2002年的9月7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一位女性健步走上演讲台,全场与会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杨绵绵,海尔集团的总裁,再一次用自己的风采,倾倒了与会者。单单看一下这次会议的名字———中国企业女性风云人物、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企业成功女性表彰大会———我们就可以掂量出它的分量,而杨绵绵正是戴着“中国企业女性风云人物”的桂冠走上演讲台的———当然,类似的演讲
台,她已经登上过许多次。我们可以把那些热烈的掌声,看作是对一位杰出女性的喝彩,当然也可以看作是对海尔———这一中国企业巨擘的喝彩,我们更可以将其看作是对海尔的领头人———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乃至对三万余敬业报国的海尔人的喝彩。在中国的千百万女性中,杨绵绵无疑是一种象征,在中国的女性企业家中,杨绵绵无疑是一种标志,而在海尔的三万余员工中,杨绵绵无疑已经成为一种符号———那种符号的解释便是:敬业报国、追求卓越。
(一)参与是一种荣耀、一种荣幸。
只要专心致志咬住自己的目标而且不犹豫、不走神,我看什么都能做好,就像打井一样,打到一半深度可能没有水,这时你转移方向,就可能前功尽弃,而只要你坚持下去、再深挖一下,这口井就能打成。
———摘自对杨绵绵的采访手记
杨绵绵的参与始自1984年,那时,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女性,却由此成了海尔的创始人之一。这一年,曾毕业于山东工业大学内燃机专业,当过教师、经历过工厂和机关的杨绵绵,从就职的家电公司任上,踏入了海尔的前身———青岛电冰箱厂。对当年这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许多青岛人记忆犹新———亏空147万元、连换三任厂长毫无起色、600名职工人心涣散……
而今天的海尔———创业17年来保持年均78%的高速稳步增长;2001年实现全球营业额602亿元,是1984年创业时的17000多倍;出口创汇4.2亿美元,在连续两年翻番的基础上同比增长50%;品牌价值评估已达436亿元。据欧洲透视2002年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世界白色家电制造商排名,海尔已位居全球第五位。
那一年,有一个必定要创造一种奇迹的名字,与早期的海尔联系在了一起。那个响亮的名字就是“张瑞敏”———今日海尔首席执行官的名字。如果说,“张瑞敏”这个名字与早期海尔的零距离接触,是中国家电工业乃至民族工业的一大幸事的话,那么,早已落入张瑞敏视野中的另一个名字———杨绵绵,则成为海尔今日辉煌业绩的一种独特铺垫。张首席曾经回忆过他当年的这种选择:当年力邀杨总裁一同创业,就是觉得她和别人不同,在她的同龄人上班时间买菜、织毛衣、洗衣服的时候,她在认真地读书学习。对今天来说,当年的这种印象也许是朴素和直观的,但也显现着张瑞敏识人、任人的人才观,正是这种看似朴素而实则内涵丰富的“人才观”,奠定了一位杰出女性的创业史、奋斗史。
而杨绵绵也曾经这样评价过这种选择:“张首席对务实的人很欣赏,觉得这个人能干实事,就是他所需要的助手,而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机遇。”
当然,和任何一位创造了杰出业绩的女性一样,杨绵绵的参与,是一种以艰苦和艰难为开端的参与。如果说,成功总是垂青那些坚韧不拔者,杨绵绵无疑是其中的一位。这种坚韧不拔来自于一种目标,一种激情,而这种目标和激情的惟一指向就是:铸造一段激动人心的业绩,创造一种从未有过的辉煌。正是凭着这样一种品格,杨绵绵在海尔17年的创业史中,留下了独特而又不可磨灭的印记。
1984年,中国经济刚刚开始破冰,在尚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氛围的大背景下,张瑞敏和早期创业者们率先举起了质量大旗,鲜明地提出实施名牌战略,并将其作为海尔创业时期的最大目标和企业长期生存发展的前提,而主抓质量工作的杨绵绵,正是这一战略的积极推动者和领导者。
人们还记得1985年发生在海尔的“砸冰箱”事件。这一事件不仅成为海尔发展史上的经典案例,也已进入了众多国际著名商学院的MBA案例库。作为海尔创业史上的一个镜头,杨绵绵无疑是当时的主要导演者之一,她用一把有形的锤子,砸醒了全体*职工的质量意识,第一次在中国企业的员工中树立起争创一流的观念。
如果说,在海尔的创业史上,张瑞敏是一个管理理念的创造者、创新者的话,那么杨绵绵更像一个“布道者”,将张瑞敏的思想传播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她所传播的种种理念———“质量之道”“名牌之道”“生存之道”“发展之道”,是今日海尔文化的最早雏形。“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等海尔理念,已经为今天的许多经营者所熟知和理解,但在当时要形成这样一种共同的企业理念,要孵化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却要付出一个“布道者”的毅力和耐心。
那种最初的“布道”,不仅要灌输一种全然不同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与今天海尔全然不同的“细节管理”。在创业初期的日日夜夜里,杨绵绵几乎每天都在用眼睛巡视这个企业,巡视着一条条生产线,巡视着每一个岗位,正是那些根本不起眼的小小细节和繁杂的基础质量工作,像堆砌金字塔的数百万块基石,奠定了今日“中国海尔”这一名牌。
有个“一根头发丝”的故事,生动地演绎了这一创业历程。
一次,杨绵绵在分厂检查质量工作,在一台冰箱的抽屉里发现了一根头发丝。她立即召开全体相关人员会议,有的职工说,一根头发丝不会影响冰箱的质量,拿掉就是了,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但杨绵绵斩钉截铁地告诉在场的*职工:“抓质量就是要连一根头发丝也不放过!”
今天,我们已经听到了千百个海尔员工抓质量一丝不苟的故事,而这千百个故事的序言,就是那个“一根头发丝”的故事。
1988年,是海尔创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仅仅艰苦创业了4年后,海尔冰箱就获得了中国家电冰箱史上的第一块国优金牌;1991年海尔又获得了“全国首届十大驰名商标”。如今,海尔已成为世界企业高质量的品牌象征,2001年海尔品牌价值评估为436亿元,是中国家电行业*。
一根头发丝的重量几乎可以忽略,但在今天的海尔人眼中,那一根头发丝,却和436亿元的品牌价值有着同等的分量。
杨绵绵的参与,还是一种“韧性”的参与。这种“韧性”,就像她那个打井的比喻一样。
对此,杨绵绵还有一番自己的独特理解,她说:“我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三商’,即‘情商’———能准确地理解事情;‘智商’———心理素质要好,要不怕挫折,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韧商’———要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摔倒了再爬起来。”
怎么才算一个好的领导者?杨绵绵进一步解读这“三商”:“光有‘情商’和‘智商’还不行,关键还是要有‘韧商’即韧性,这条最难达到。”
而这一点,杨绵绵达到了。
1992年,已成为中国企业明星的海尔,再次向国际质量管理目标发力———进行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既没有资料和经验可借鉴,当时家电行业也没有一家进行这项认证,哪怕是尝试过。然而,目光早已跨过大洋的张瑞敏、杨绵绵和全体海尔人,坚定地认为:中国企业将来一定要走向国际市场,而要走向国际市场,就必须拥有合格的国际供应商通行证———ISO9001认证。
杨绵绵再次挑头这项根本没有先例的工作。
看材料、找问题,杨绵绵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走,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的学习、讨论、研究。有时因为没吃透认证的精髓,十几个部门加班搞出来的程序文件只能推倒重来。在度过了许多个伴星陪月的深夜后,杨绵绵终于率领一班人马完成了准备工作。当苛刻的认证组完成全部审核,并当场宣布海尔以较高的分数在中国家电行业第一个通过ISO9001认证时,被成果的喜悦、辛勤劳动的回报所激动的杨绵绵再也控制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那当然是一种“参与”的喜悦和“参与成功”后的泪水。
17年来,“参与”着的杨绵绵从不因自己是女性而迁就照顾自己,更没有因自己是女性而降低标准和要求。在海尔创世界名牌如火如荼的事业中,她在用自己的拼搏实现着自己的价值,而跨越式发展的海尔,也成了她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
2001年第12期《当代经理人》选出了“中国十大女经理人”,杨绵绵当选。该杂志的评语,也许可看作是对杨绵绵的一种中肯评价:
在她身上闪现着细致而顽强的进取精神。经历市场风雨,不事张扬,平和而有信仰。
这就是一个参与者的品格———杨绵绵的品格。
(二)快乐是工作着、创造着。
———摘自对杨绵绵的采访手记
看到杨绵绵、听到杨绵绵那富有磁力的爽朗笑声,你就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那句脍炙人口的广告语:“海尔,真诚到永远”。
像海尔一样,杨绵绵用真诚感染和感动着许多人,包括许多见惯了大人物的媒体界人士。他们对杨绵绵的评价总是一致:真诚。
而杨绵绵“快乐是工作着、创造着”的心声,就来自于这种真诚:对海尔的真诚热爱、对海尔的真诚奉献,对每一个海尔用户的真诚相见。她说,我们是在用真诚来营造海尔这个品牌,我们今天所有的成就,都是一种诚实付出的结果。
杨绵绵曾经对记者这样说:我在海尔工作了17年,自己的喜怒哀乐早已和海尔融为一体。海尔像我的一个孩子,看着它长大。听到人们说海尔好,海尔的产品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益处时,我就感到特别开心;当听到人们说海尔时,我会很苦恼。
杨绵绵倾心着海尔、热爱着海尔,也正是源于这种倾心和热爱,在别人看来是艰苦的工作,在杨绵绵眼中却是一种快乐———为海尔奋斗而快乐。
有一年9月,杨绵绵到*乌鲁木齐参加洽谈会。一下飞机,她不是先到下榻的地方,而是一头扎进商场实地调研,调研完后,又连夜召开座谈会,商讨市场调整的策略。此后,在*的每一个终端市场,人们都看到了杨绵绵的身影。此次实地考察,杨绵绵连续奔波了6个昼夜,以至于在返回乌鲁木齐的途中,她累得一到车上便睡着了。而在抵达目的地的当晚,杨绵绵又出现在座谈会上,尽管由于疲劳过度,嗓子发炎,已几乎说不出话来,但她还是坚持召集工作人员一起讨论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等到8个问题全部讨论结束,已是第二天凌晨4点,而上午8点,她又出现在下一个行程的飞机上。
杨绵绵常常是事必躬亲———对每一项有关海尔发展的事项她都时刻放在心上、实践在行动上———以至于她忽略了疲倦,而让人们觉得她仿佛不知疲倦。
人们还记得这样一件事。2000年9月,海尔在全国10个城市举行B2B洽谈会,这是海尔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市场行动。杨绵绵再次担纲,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她穿梭于济南、广州、上海、武汉等10个城市,先后逐一主持了这10个城市的洽谈会,而且还在中间返回青岛参加了两个会议。面对员工们关切的目光和询问,杨绵绵惯常的回应是笑笑,那意思是:放心,我没事。
在此次市场行动中,杨绵绵每到一个地方,第一件事就是到会议现场看布展情况,并和商家现场交流。有时尽管飞机到达目的地很晚了,但她的第一个安排仍是赶往会场,这个“惯例”到现在谁也没有给她改变过来,也不可能改变。
杨绵绵总是这样反复说着一句话:“只有到现场才能发现问题,正因为商家对海尔产品很重视,所以我们更应该而且必须把工作做得更好!”
有人曾问她:“你这样没白没黑地干,到底是为了什么?”她说:“人总是要做点事的,在做事的时候,不要当成负担,而要当成乐趣。当你看到企业由于自己和同志们的努力每天都在发展时,当你看到这个社会有那么多消费者因使用了海尔产品提高了生活质量时,当你看到还有那么多工作需要自己时,你会感到无比的幸福和自豪!”
整整17年,杨绵绵的每一天都和海尔联系在一起,而且每天都工作10个小时以上,在她的日程表上,几乎没有节假日,而且往往节假日的时候,是她工作最忙碌的时候。每次出差回来,她的第一个去向是企业。张瑞敏曾经多次希望她在星期天在家里休息放松一下,但杨绵绵已经形成了习惯,仍然不由自主地出现在自己或部下的办公室里,甚至是车间里。
整整17年,作为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助手,杨绵绵历任海尔集团副总裁、常务副总裁、执行总裁、总裁。在17个春夏秋冬的耕耘下,她和三万余海尔人一起,用神奇的创造力、神奇的速度,为中国的民族工业打造了一个世界名牌,在这一历程中,杨绵绵也打造了自己事业与人生的辉煌。但在17年的历程中,无论身处什么领导位置,杨绵绵总是以一个普通海尔人的胸怀,在实践着自己的人生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讲,杨绵绵的快乐,也来自于她自身的这种胸怀———惟海尔的发展壮大为最终目的的胸怀。
杨绵绵获得过许许多多的荣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女企业家、全国优秀管理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人才、全国“杰出创业女性”和“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优秀巾帼发明者”等等,并被光荣地推选为第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但无论获得什么样的荣誉,杨绵绵总是将其看作是海尔的荣誉、海尔人的荣誉。
张瑞敏将杨绵绵的精神总结为两点:一是她胸怀宽广,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风亮节与志向;二是创业17年如一日,始终不懈的创新精神。
作为与杨绵绵并肩奋斗了多年的战友,张瑞敏的话自然是对杨绵绵最中肯、最深刻的评价。
(三)
我这样形容我们的企业:在向前奔跑的过程中,即使鞋带还没完全系好、领带还没完全戴好,但我们还是要一边跑一边系领带和鞋带,有时可能会丢掉一只鞋,但一定要跑上去,争取了时间再捡回来。
我们总是在寻找创新的火花,这就是速度。
———摘自对杨绵绵的采访手记
杨绵绵无疑是一个奔跑者。
因为她知道,在一个竞争与竞争更加短兵相接的时代里,海尔要不断前行,就必须不停地奔跑,而且是加速奔跑。
在海尔的辞典里,“奔跑”这个词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涵是:“在不断变革中创造”和“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
为了这个“第一”,为了打造一个永远跑在竞争前列的海尔,一个高扬中国民族企业旗帜的海尔,三万海尔人在奔跑,而杨绵绵是领跑者之一。
如果说,在海尔发展历史中的每一个重大关头,身为统帅的张瑞敏,总能用自己的高瞻远瞩的视野、创新性的思维,指明海尔前进方向的话;那么,作为“黄金搭档”和助手的杨绵绵,总是坚定地发挥着第一个倡导者、实践者、推动者的作用,将张瑞敏的思路和海尔战略迅速付诸现实,而且是创造性地实践。
张瑞敏曾经这样评价过杨绵绵:杨总裁最大的特长在于,本来期望的是二,但她可以发挥到十。
而杨绵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描述自己的角色:张首席是个经营思想家,他的许多思想首先来自于创新性的实践,但他又是个实践发动者,不断将新的经营思想推向实践,而我就发挥着第一层实践的作用,然后我再不遗余力地层层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