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开学在即,一篇关于家长正确引导孩子怕生问题的亲子教育类文章,孩子怕生其实是本能,父母需正确看待。
孩子怕生其实是本能,父母需正确看待。
婴幼儿见到陌生人就哭闹,稍大的孩子见了陌生人就躲起来,这是他们面对陌生环境而发生的自然反应。父母不要从负面的角度看待这种反应,其实这是先天的保护本能。见到不熟悉的人,提高警惕,存有戒心,是完全正常的行为。
父母一般期望孩子有自信,在他人面前表现落落大方。也因为出于社交礼貌,不想失礼,在踫上自己的朋友,或在亲人来访时,希望并热切地催促孩子打招呼。这会给孩子压力,使他变得不自然,更不敢面对陌生人。如果父母还加上一句“孩子就是害羞”,这实际上是给孩子贴上标签“我就是一个害羞的人”,使得情况更加严重而更难改变。
有些孩子个性外向,较易接受陌生人,有些孩子则个性较内向、含蓄、慢热,未必一下子便与陌生人混熟。父母要接纳孩子,明白其个性和感受,给孩子时间,让孩子慢慢观察陌生人,放下戒心,慢慢跟陌生人熟悉起来。
用以下四种方式引导孩子摆脱怕生,增强社交能力吧!
1、从与家人的交往开始学习社交礼仪
如早上见到爸爸妈妈时叫“早上好”,见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都打招呼。父母做榜样,主动先跟孩子、家人及陌生人打招呼,让孩子模仿学习,养成见人打招呼的行为习惯,孩子也许会慢慢变得愿意向陌生人打招呼。
2、多给孩子提供参与社交活动的机会
当孩子处于幼小时期父母就经常带他们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他们见多识广后便不害怕了。如平日在公园里见到其他的小朋友时,大人可友善地点点头,与其闲谈几句。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感受与陌生人之间轻松自然的交往,逐渐地体会到陌生人并不可怕,从而发展为自己能够同陌生人交往而不害怕。
3、事前处理,先作预告
当要带孩子外出见朋友或有亲友到访时,要事先告知孩子,并对这个陌生人进行适当的介绍,并且只从正面的角度介绍。比如这个人的优点、一些有趣的事情,让孩子事先认识这个人,心里有准备,见面时便减少了对这个陌生人的害怕。对于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未知的东西就可能意味着危险,就会害怕而保护自己。当孩子对陌生人有一定的认识以后,自然就没有那么害怕了。
4、见陌生人不要催逼孩子打招呼
在与陌生人见面时,只是介绍孩子给对方认识,并叫孩子点头示意。然后继续你们的活动,不要一开始便把焦点放在孩子身上。在活动完毕后,试着叫孩子说再见。逐渐地,在不催逼的情况下,孩子会渐渐大方地面对陌生人。
有些家长带孩子看医生,一进门就要孩子叫医生好,当孩子没有说时就大声地斥责孩子,孩子越来越害怕,最后不但不叫人,反而哭泣起来,致使医生没有办法完成诊治过程。相反,当孩子进入诊室时,父母可以向医生介绍一下孩子以及向孩子介绍一下医生,孩子能打招呼就给予肯定,否则不必关注。让孩子*活动、玩玩具,熟悉环境和医生后自然会放松下来。之后,孩子可能会回答医生的一些问题,临走时打招呼道别。
带孩子与陌生人交往不过多谈论孩子,尤其是孩子的缺点。此时不要过多进行问答式交流。因为这些孩子可能在陌生人面前说话紧张,采用非言语的交流方式更合适。
有一次,一个走路还不太稳的孩子在医院走道上蹒跚地行走着。当医生面带微笑地做出伸开双臂迎接孩子的动作时,孩子主动走到医生面前让他抱起来,但表情显得紧张。可是,当医生很温和地同孩子说话时,孩子马上就哭着要找妈妈。有趣的是,在旁边观察到这一幕的另一个医生,半小时后再次以同样的方式和孩子交流。孩子再次现出与第一次一模一样的行为表现。
这说明当孩子与陌生人交往时,非言语的交往方式会让孩子显得不那么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