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手机不离手的时代,在微信等工具上获取信息成了大多数人的阅读方式,虽然十点君一直崇尚纸质书阅读,但有时候可能基于时间、场所等原因少了一些读书的机会。所以啊,就让小编努力为大家输出更多优质好文好内容吧,在抽不出时间看书的情况下,那就来找我呀~~~

  这个时代,读书到底有何用?

  文 | 迪恩

高三励志文章:这个时代,读书到底有何用?

  网上曾有个段子:小学同学在晒孩子的成绩单,初中同学在晒孩子的满月照,大学同学在晒婚纱照,研究生同学在晒被子。

  短短几句话,把不同时期的同学的婚姻状况刻画得入木三分。也许单身仍在深造的你会笑笑说,我的价值又不靠结婚生孩子来体现。将来我可是要干一番大事业的。

  而现实远比段子更为残酷:当高中同学讨论房子装修什么风格,大学同学讨论哪个牌子的车子性能好时,而读研的你却正浏览某科研机构的招聘信息,吐槽底薪不高也就算了,今年招收名额还缩减,手头改了三版的论文导师也还没签字通过。

  这个时候内心再怎么强大的你,大概也会产生怀疑:这个时代,读书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众所周知,我们父辈那个年代,别说读个大学,就是一个普通的中专,现在在各行各业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了。更早些年,读个大学还能赶上包分配,好歹不说,至少省了找工作的奔波之苦。

  而现在呢?读书似乎陷入了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穷人家的孩子觉得读书性价比不高:学费贵,时间长,出来后改变现状,实现阶层跨越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各行各业的入行门槛越来越高了。

  以前餐厅招聘服务员,都会例举一系列应聘要求。其中有两条“第一,相貌端正,第二,大专及以上学历……”现在删了,不是不作要求了,而是没那个必要了。医疗进步现在的人五官不端正的少,本科成为标配了。甚至不是985、211的本科学历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读过书。

  《奇葩说》里有一期辩题是:高学历的女生做全职太太算不算一种浪费?之所以有这样一个讨论,是因为在中国,做什么都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读书也不例外。

  所以孩子们在填报志愿时,大多考虑的不是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是哪个行业好就业,哪个行业挣钱多,哪个行业家里有人从事这块毕业后能帮上点忙。

  他们不知道:努力,会把事情做好,只有兴趣才能把事情做大做强。

  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读书名列前茅,出身名校的人,最后却也平平无奇,泯然于众生了的原因。

  在人们眼里,读书出来就应该做体面的工作,拿高的薪水。如果读书出来没有达到这一目的,人们就会失望,更有一部分人认为这个年代“读书十年不如搬砖数载”,用你这个读书的钱和时间去做点买卖,等人家大学毕业时,你都是一个小小的富商了,大唱特唱“读书无用论”。

  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出来卖猪肉、卖米粉会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被嘲笑被鄙视也就不足为奇了。

  只是人们忘了读书是一个放长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诱惑,存在很多失败因素,不能坚持,难以坚持。

  那个当年在北大读了经济学去卖猪肉的才子,现在身家百亿了。如果不是他接受了北大系统的经济方面的教育,也不可能把卖猪肉做得这么大这么成功吧。

  这世上没有立竿见影的努力,但岁月绝不会辜负每一份付出。读书更是如此。

  于丹老师把现在的读书分成有用的读书和无用的读书。所谓有用的读书就是为了知识的读书,为了拿一个文凭、为了在职业中提升自己的读书。在这个时代,有用的读书当然是重要的。

  但是,比这更美好的境界是无用的读书,就是为了生命、为成长的读书,它不见得给你一个直接的文凭,不一定给你专业的技能,但是它让你的心灵辽阔,给你幸福感和安全感。

  于丹老师把读书定位为一种认识自我,滋养自己的过程。读书养心,她的观点我当然认同,但是在物质生活水平普通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你给我谈读书带给我们精神层面的富足,难免有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

  其实谁活着都有点糟心的事,哪有一路走来都是顺风顺水的,但是当你成功之后,你讲诉你所遭受的苦难经历时,你就成为了一个榜样,一种精神。但当你没有成功时,你讲诉你所遭遇的不顺时,却是抱怨,是牢骚,是满满的负能量。

  同样都是讲苦难史,为什么带给别人的感受不一样。你若没有变成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你都没有机会讲诉你所遭受的苦,所以读书除了谈精神上的富足,更应该谈它带给我们物质上的改变。这才是读书正确的打开方式。

  在此,我才不会长篇大论的来跟你讲,读书改变了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拓展了我的视线,让我思考问题更全面,让我通过文字了解到了更多我所不能亲历见到的风土人情和地势地貌。

  倘若我交完这个季度的房租下个季度就没有了着落,家人生病了我也不能拿出钱来给予最好的治疗,这时我跟你谈我念了一个文学学士、一个艺术硕士,我不仅分得清文学流派,绘画流派,还能动手画几笔画,你是不是觉得很扯。

  生活就是这么残酷,你得有点金钱做底子。

  既然这么说,那这书是读还是不读?这个年代竞争激烈,形式复杂,早已过了随便读读,也能给你分配也能过得很好的时代。

  不是读书失去了意义,恰恰相反,在这个年代,它对读书的方式、深度等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于这点洪晃一阵见血的指出:知识只有消化了以后才有能量,不然就是智商中的脂肪。原来重点根本就不是读不读书的问题?而是你自我消化所读所学,会不会将其转换成能量的问题?

  套用一句时下流行的话:你看了,但你没看见。书,你是读了,是不是也只是读了而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