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影响和荣誉

寄语:*是民族英雄。*最伟大的是他本可以做东北王,但是*热爱祖国,东北有独立的本钱却没有独立,比*大36倍的地方不肯独立。他的爸爸为此而死,他自己为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尊严,被蒋中正从36岁关到83岁。*是令*抱憾的民族功臣。*个人影响和荣誉,送给读者,欢迎阅读。

*个人影响

1936年12月9日,时值“一二·九运动”一周年之际,西安一万名大学生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队伍行至灞桥时,等在那里的反动派早已架起阴森的机枪。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亲自驾车赶来了,站在队伍最前列的东北大学学生含泪高喊:“我们愿意为救国而流血,我们愿意为救国而牺牲,死在救国路上是光荣的!我们前进吧!”面对群情激昂的学生,*感到周身的热血在沸腾,他挥泪发誓:“你们的爱国热忱我是佩服的,我*也不愿当亡国奴,也要抗日!”……“我的最后一滴血,是流在抗日战场上的!”他向学生们保证代表大家向蒋介石请愿,三天之内以事实来答复大家的要求。

此时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爱国热情一浪高过一浪,犹如一团团烈火包围着热血沸腾的*。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终于发生了,*和杨虎城用兵谏的办法,规劝蒋介石放弃“剿共”的内战立场,实行联共抗日的政策。用实际行动兑现了他对学生许下的诺言,回答了学生的请愿要求。

曾任*机要秘书的李荫春,追忆事变的情景,动情动魄。在接近事变的几天,我们这些在*将军身边工作的人,都知道张将军多次对蒋竭诚劝告,蒋不但不听,反而对张斥责谩骂,还要把东北军和17路军调离西北,空气是紧张的。

东北军和东北人士绝大多数都衷心赞同*将军联共抗日的主张。但在对待蒋介石问题上,有些人持慎重态度。就连后来直接参加行动的应德田、孙铭九等在参与密议时,也考虑到扣蒋的风险,请他慎重。但*决心已下,大家也只能是唯命是从了。 12月12日凌晨,我在家中听到几声枪声,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正要到总部去,*将军已派来汽车接我。听司机谈,始知副司令今晨派兵冲进华清池,已捉到老蒋。

这真是天大的变化!我心中又兴奋又紧张。坐上汽车直奔新城大楼。街上行人稀少,沿途见有不少17路军的岗哨。到了新城大楼,听说蒋介石已被送到这里。我在楼下客厅见到*将军,他虽然一夜未眠,但精神焕发,毫无倦容。原来,12月11日早,张、杨两将军得知蒋已准备专车,恐他离开临潼,兵谏计划落空,即当机立断,决定提前行动。上午,*以白凤翔师长和刘桂五团长将赴热河敌后发动游击战争,前来“辞行请训”为由,带领即将执行捉蒋任务的白、刘二人谒见蒋介石,仔细察看了华清池内蒋住处的环境、路径及蒋的侍卫武装配置情况。

但这天下午,住在西安西京招待所的陈诚匆忙到临潼去见蒋介石。他觉察到西安情况有些异常,力劝蒋介石暂避一下。蒋认为*军威力强大,近在咫尺,张、杨在西安并无重兵,断不敢有何异谋。陈诚仍劝蒋介石要小心。于是,蒋介石决定当晚7时请张、杨吃饭,如果一个不来,就证明有问题,再作准备。*将军接到蒋介石的侍从室打来请客电话,不知蒋的意图,不免疑虑,就与杨虎城将军和于学忠军长等密商。是日晚,张、杨两将军亦将宴请住在西安的蒋系军政大员,乃决定张与于学忠前往,杨虎城以待客为名在家留守。

蒋介石晚上与*见面第一句话就问:“虎城为何未来?”*答:“我俩今天作东,请帖已经发出,无法改期,他留在家中待客,要我向委员长致歉,他说明天来看您。”一场险些被识破的谋划应付了过去。*将军席散回城,进家已夜10时,随后,开始了紧张的部署。任命董英斌为总部代理参谋长,坐镇总部指挥;任命直属105师长刘多荃为临潼行动总指挥;任命105师二旅旅长唐君尧带领一个团包围华清池,不许一个漏网;任命骑兵师师长白凤翔带领孙铭九以及卫队营冲入华清池,活捉蒋介石。

12月12日凌晨3时,卫队营乘军用卡车两辆驰赴临潼。5时,到达华清池,不料,遇到蒋介石的侍卫队的顽强抵抗。

白凤翔、孙铭九攻入二门,闯进蒋介石所住后间五间厅时,蒋已逃之夭夭。但衣帽放在床边,假牙、皮包放在桌上,被窝犹有余温,汽车也停在库中。蒋不会逃出很远,但在附近遍寻无着,大家非常着急。

后据被捉的蒋介石的贴身侍从说:“原来蒋介石在睡梦中被枪声惊醒,以??文彪跑来报告:叛军已冲进前院二号桥,促蒋快逃。正行间,又有侍卫队区队长派传令兵来报告:叛军已入二道门,侍卫队正凭借假山极力抵挡,刚才给后山哨兵所通电话,那边未发现叛军,请蒋逃往后山。

蒋介石问:“叛军是什么样子?”答称:“是戴皮帽子的东北军。”蒋估计可能是临潼驻军受“*”煽动,发动部分兵变,不是*的计划。如果是整个东北军叛变,行辕必已被四面包围。在后院又遇侍从蒋孝镇。他们想从华清池后门逃走,门锁无法开,蒋就命侍卫用叠罗汉方法,由蒋孝镇扶他从上墙逃出墙外,因墙垣是顺山势建造,内低外高,蒋逾墙落入深沟,摔伤腰部,侍卫等扶掖前行,至半山腰他就走不动了。

这时,*已加派部队搜山,枪声四起,手电乱射,两侍卫官被击毙,侍从蒋孝镇被活捉。蒋介石勉强爬入一草木荫蔽的山洞内,终被发现。他只穿一条白色睡裤和一件古铜色绸袍,鞋子失去一只,脚也被石头碰破,在深冬早晨的朔风中冻得索索发抖。因他腰脊摔伤,不能行走,就由东北军卫队营王协一连长把他背下山来,坐上*将军的汽车驰往新城大楼。

在这次捉蒋的行动中,蒋介石的侍卫及宪兵被消灭,侍从室主任钱大钧负轻伤,秘书肖乃华中弹死亡。蒋的侍卫组长企图逃往车站,被截回,宪兵团长蒋孝先被枪毙。

*将军从接到刘多荃初次电话报告蒋下落不明到找到蒋,中间经两三个小时之久。*将军深恐蒋身遭不测,绕室彷徨,焦躁万分。他对杨虎城和部下将领说:“我们找到委员长,我一定劝他抗日,只要他抗日,我仍拥护他为领袖;如果找不到他,发生意外,将贻害大局,我*即成为千古罪人。我再割下自己的头,请虎城兄送到南京请罪!绝不能因要求停止内战反而扩大内战!”

赤诚之言,肝胆照人,充分显示了他大公无私、光明磊落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东北大学西安分校的同学们,得知“西安事变”消息之后,奔走相告,兴奋万分。东大的师生们为能有这样一位以民族大义为重,又能与学生心连心的好校长而骄傲和自豪。

“西安事变”发生不久,*就公开表示:“我们据全国人民的要求,发动这次事件,我们内心纯洁,完全是为国家着想,不是为个人利害打算。希望委员长能联合全国抗日力量,坚决抗日,以争民族生存,则学良和全国人民于愿足矣。”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在送蒋介石回南京之前,*对赵一荻说:“若是真有不测,那我也是为抗日,为中国不亡,别说牢狱,就是刀枪相加,我也死而无悔。”

在送蒋介石上飞机时,他坚决表示:“学良主意已定,为了抗日,我万死不辞。”*为中华民族献出的是一颗燃烧的赤子之心,哪怕将自己焚毁,也要遗爱于华夏的明天。果然不出所料,后来蒋介石背信弃义,一回到南京,便把*软禁起来,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岁月。

1947年10月,就是*被*的第十个年头,他被蒋介石转移至台北,接替刘乙光看守*的张严佛,从重庆来到台北新竹井上温泉,在与*的交谈中,涉及“西安事变”时,*又一次表示:“为了制止内战,为了抗日,我没有错。”

1954年,在“西安事变”后的第18个年头,蒋介石召见了*,让他在晚年总结历史,撰写《西安事变忏悔录》(《自述》)。当时*与赵一荻有一段对话,*很严肃地说:自古以来写史的人有两种,一种是秉承帝王意志,无论是非曲直,指鹿为马,以博君主欢欣;另一种呢,就是杨刚那种人,刚直不阿,秉笔直书,纵使砍头也要维护历史的真实。我当然要作杨刚,否则十年、百年之后人们来看‘西安兵谏’,岂不要掉入一个大泥潭。”

夫人赵一荻听后感叹道:“我说汉卿啊汉卿,你这个刚直的脾气看来是没法改了。”“是啊,*易改,本性难移嘛!”*笑着说。

这份《自述》写成后,蒋介石感到很失望,也感到恼怒,扬着《自述》手稿气咻咻地对蒋经国道:“怎么张汉卿到现在还这样说?”

晚年虔信基督教的*在1990年6月1日的九十岁生日时,引用《圣经》中的话说:“我是一个罪人,是罪人中的罪魁。” 1991年他到美国后,《纽约时报》曾对其进行采访,张解释他为何决定送蒋离开西安并接受惩罚时说:“那是*,我不得不负起责任。”

著名史学家许卓云对“西安事变”的看法是:“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从四十五年来,我们所得知的资料,我认为当时*先生完全是出于一片爱国心才做出挟持蒋委员长的决定。当时全国都笼罩在一片抵抗外侮抗日的气氛下,而*本人更有杀父失乡之痛……因此,他被逼冒死兵谏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许卓云老教授对*老校长的爱国热忱表示由衷的钦佩。真可谓“龄遐神龟,赤胆立巍峨”。

*个人影响和荣誉

*个人荣誉

第27师师长 1915-1920

陆军炮兵上校 1919.07.17-1919.12

奉军第三混成旅第二团团长 1919.12-1920.10

巡阅使署卫队旅长 1920-1921.05

奉军第三混成旅旅长 1920.10-1924

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处长 1922.05-

东三省陆军航空处总裁 1922.05-

奉军第二旅旅长 1922.05-

奉军第三军军长 1924.09-

(安国军*)陆军大将 1927.06.18-1928.07.02

(安国军*)东三省保安总司令 1928.07.02-1929.01.04

(安国军*)东北大学校长 1928.08-19

(国民*)国民*委员 1928.10.08-1931

(国民*)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 1929.01.04-1930.10.09

(国民*)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 1929.01.04-1930.10.09

(国民*)首都建设委员会委员 1929.01.23-

(国民*)国军编遣委员会常务委员-1930.11.15

(国民*)财政委员会委员 1929.01.31-1930.07.05

(国民*)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 1930.10.09-1931.12.16

(国民*)禁烟委员会委员 1931.02.09-1935.06.05

(国民*)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 1931.09.26-1932.05.30

(国民*)财政委员会委员 1931.11.12-1937

(国民*)北京绥靖公署主任 1931.12.16-1932.08.19

(国民*)军事委员会委员 1932.01.29-1936.12.12

(国民*)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 1932.08.19-1933.03.11

(国民*)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 1934.03.01-1935.10.02

(国民*)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 1935.10.02-1936.12.14

中国**委员 1935.11-1936.12.12

东北大学名誉校长 1993-200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