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是为人生打基础的关键时期,特别是一年级的大学生,他们处在从中学阶段普通教育到大学阶段的高等专业教育的转变时期,由于环境的变化、教学方法的改变以及人际交往的多样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在思想、生活和学习诸多方面不适应,因此充分了解大一新生在生活、学习和心理方面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新生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便成为了高校所面临的一大问题。
一、新生不适的表现
(一)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目标迷失
一直以来,考上大学就是大一新生的目标,这也是他们中小学阶段奋斗的最大动力。而现在目标实现了,进入大学后,新的目标没有树立,学习生活失去了重心,没有了动力,就会出现情绪低落,茫然彷徨的现象。还有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对大学生活以及环境抱有着无限的憧憬,在他们心目中,大学生活是美好的、无拘无束的、浪漫的,等到进入学校以后,他们发现现实的大学和想象的大学有所不同,这种反差又会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失落感。
(二)社会角色变化上的不适应
新生在当地的高中阶段,在学校基本都是榜样、学习成绩都是班中的皎皎者,自信心强。而进入大学后,都重新走到同一个平台,群英荟萃,强手如林,从高中的阶段的优秀学生到一个普通的学生,失去了昔日同学的羡慕、老师的青睐、父母的照料,心理上必然产生一种失落感;并且在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中,看到身边的同学有的能说会道,有的吹拉弹唱等,自尊心受到了强烈的挑战,自信心倍受打击。
(三)生活环境的改变
中学为升学率而造成紧张的生活环境,大学却是自主的生活环境,绝大多数新生上大学之前基本上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平时只需专心搞好学习就行,这些新生早已习惯了父母的呵护与关爱,自身的生活自理能力差,而进入大学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然产生一种陌生的感觉,入学后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都特别想念家,学校距家近的可以在国庆节回家重温一下熟悉的家乡,但距家远的只能在电话里跟家里诉说思念之情。许多学生面临的是孤身一人在外地求学,导致其不适应集体住宿生活、不同的人对食宿有着不同的要求和标准等现象,很难适应独立自主的生活现状。
(四)学习方式的改变
由于一级年的新生刚进入大学,许多同学尚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不熟悉大学的学习规律,未能及时找到行之有效且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方面表现为:对大学的上课时间少,自主时间多不适应;由中学时期单纯的基础课学习到大学的专业知识学习的转变不适应;面对课程速度快,内容广,理论深且要自我督促的学习现状不如中学具体直观不适应;对由中学的死记硬背到大学强调加强理解不适应;对中学时代老师的监督学习到大学的课上记笔记、课下自主学习不适应等。
(五)人际交往的困惑
在中学阶段人际交往同学习相比较,更多的偏向于学习,同学之间的交际相对较淡。但在大学生活中人际交往却是很重要的,擅于交际的同学,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更易于融人社会。孤身一人在外地求学,面对并不熟悉的一切,新生们很容易产生迷惑与疑虑的情绪,严重影响了新生的正常生活,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对策
对于刚踏进大学门口的新生来说,帮助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对于他们的人生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引导大一新生树立良好、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使他们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早日融入到集体当中,成为每个学生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探讨一年级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对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入学教育,帮助新生确立新的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
没有奋斗目标就没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上大学以前,学生们的目标比较明确――高考,而进了大学后发现目标突然没有了,于是开始迷茫,导致心理落差,为帮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以至于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业,我们应引导他们尽快确立大学时期的奋斗目标和的人生目标,因此我们在帮助新生建立和发展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还要从辅导员、班主任和同学等各方力量帮助新生增强自信心,促进新生尽快完成角色转变、明确目标。
大一新生入学后,我们应当利用参加军训的时间,集中进行校史、校训、校规校纪、行为规范的教育,再通过对举办新生入学教育、年级大会、新生说明会等活动,使其尽快熟悉周围环境、了解学校的历史及发展情况、学校的校风校纪和精神理念、专业的介绍、国防教育、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等知识。鼓励新生积极思考应该怎么度过大学生活,应该主动去“上大学”,而不是被动的“被大学上”,通过各种讲座及活动,引导新生根据高校的培养目标,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重新制订适合自己发展的远大目标,并通过在校期间的短期目标来逐一实现,比如:成绩争做专业前几名、一次性通过四六级、努力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参加校级、*各科竞赛等目标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培养新生实事求事、勤奋刻苦的精神。
(二)通过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帮助新生尽快地适应大学学习
由于新生们一直保持初、高中教育的思维模式,在中学的学习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因此我们教育人员应主动帮助和引导大一新生制定出大学的学习计划,明确出学生在大学中的奋斗目标。针对学习状态低迷的同学,我们应该重点注意,让学生看到未来的形势,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不仅要教他们“为什么学”,还要教会他们“怎样学”,如大学里主要靠自觉,大量的课余时间靠自己安排;大学老师只是辅佐引导同学们去学习知识;学习不能仅限于听课和看教材,应多与同学、老师交流和沟通;多跑跑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也可以请教高年级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介绍一些学习经验。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尝试着去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三)促使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大学培养大学生的一个重要任务。大学是以集体生活为特征的,来自五湖四海、兴趣爱好各异、生活习惯不同的同学共同生活,难免产生人际关系上的矛盾,尤其对许多没有过住校经验的大一新生而言,这是个很大的变化。由于大学生交往不再受父母老师的制约,交往的范围扩大,但是心理的闭锁性特点使得大学生相互之间的交往不如中学融洽,处理人际关系相对困难。
培养新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应当适时地组织多种形式的团体活动,如文艺、体育、演讲、辩论等,为同学们提供了充分交流、沟通的平台,让新生在活动与交往中增加了解,也使得每个同学都能有机会表现自己的长处,感受到集体及其成员的热情,从而增强人际交往的信心。在与新同学的交往过程中,让学生逐渐形成尊重别人,真诚交往的人际交往原则。引导新生增强人际交往信心,勇于展示自己的长处,使他们在积极接纳别人的同时也使自己被别人接纳。
(四)培养新生心理适应能力
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多变性、时代性和独特性,认清新时期新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大学生面对新环境、新生活的所带来的不适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引导大学生构建开放、成熟、稳健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心理的良性转变,保持身心愉快、健康、顺利地投入学习中去,为以后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做准备。
其次,还要引导、鼓励大学新生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承受挫折的能力,100%的成功=2O%的IQ+80%的(EQ+AQ),而这里的AQ指的是逆商,即能够承受挫折的能力。
第三,在鼓励新生积极改变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来适应新环境的同时,还应尽量调动起他们的积极主观的能动性,通过与老师、同学等相关人员的沟通协调,努力为自己创造更加适宜的环境,将消极适应与积极适应并用,使自身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总之,大一新生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直接关系到他们四年的大学生活以及将来的发展,针对大一新生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使他们走过人生的第一个过渡期,健康成长,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