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这6点,才配得上你想要的*励志文章

  大多数人宣称渴望*,做人生的主人,但实际的自律程度却连基本的作息都无法保证。顾不上运动、也没有协调好工作和生活。

做到这6点,才配得上你想要的*励志文章

  喜欢定大目标,拿外界标准给自己贴标签。对别人高要求,却总是放纵自己,还始终抱怨世道不公。

  比穷更可怕的,是不自律。明确自律的本质才能更好的做到自律,从而获得*。以下,Enjoy:

  01 比穷更可怕的,是眼高手低还不自律

  最近和身边朋友对话很有意思,在这分享给你。

  小 A 是美国常青藤大学学生,从小就读国际贵族学校,母亲是知名企业家。今年 18 岁,创立了自己的公司。

  在朋友圈常看到她为产品站台,经常出差,非常卖力地在推广自己品牌:

  我一放假就回国筹备发布会了

  最开始也觉得销售很困难,但是尝试过结实不同的人,转变自己的思路,发现越做越有意思

  你真的可以体验一下我们产品,品质过硬,很多人都说好

  但她其实完全用不着这么拼,也可以过得很好。

  小 B 是普通家庭出身,大学毕业五年,拿家里的血汗钱创业,总想一夜暴富,但却一直赔本还给别人发工资。

  创业项目不见眉目却不知道止损,宁可耗着也迟迟不找工作,总想干笔大的,但却眼高手低。看不起普通工薪又达不到一夜成名。

  戾气很重,三句话不离 “他就是运气好,要是有钱,我也可以”。

  说是创业,但游手好闲舍不得让自己吃苦还看不起那些凭本事赚辛苦钱的人。

  这让我想起那些起点比你高,天资比你好的人既谦虚还努力。而你却还在继续自我麻痹,一边鄙视下沉人群,一边自己又做不高级。

  02 你所努力实现的,可能不是自己的目标

  经常看到这样的对话:

  —你的目标是什么?

  —财务*。

  —那,假设你现在已经财务*了,你想过怎样的生活?

  相信很多人听过胡润研究院发布 “一线城市 2.9 亿,二线城市 1.7 亿” 的财富*标准。

  20xx 年 9 月胡润研究院发布《20xx胡润财富报告》,报告揭示:截止 20xx年 5 月,*地区 3000 万美金、资产高净值人群数量约 5.7 万。

  那么按照全国十几亿人口来计算,能实现财富*的人不到万分之五。

  而另一份数据来自瑞信调查,声称全球财富金字塔顶尖的 1% 人口(超过 100 万美元),掌握了全球 46% 的家庭财富。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只要在中国的一线城市有两套不需要还贷款房产,那你就是全球最富有的 1% 了。

  所以实现了这个目标就*了?

  身处在一线城市,周围拥有一两套房产的人并不少见。但他们仍然在继续奔忙,看上去一点也不 “*”。

  到底什么才是财富*有的标准?王健林一个亿的小目标的真就适合你吗?

  如果拿永远都在追着这些冰冷的数据走,不久之后目标就会变成你的负担,失去了鞭策的作用。

  所以,自律是为一个明确的目标服务的。而目标不是拿来比大小的,是用来实现的。清晰且能让你坚持的目标源自个人真实诉求。

  定立清晰目标的前提是以终为始,设问自己当你获得满足的财富时:

  愿意把时间花在什么事情上?

  希望和谁在一起?

  打算过怎样的生活?

  03 盲目自律,也不见得能获得*

  自律的本质是建立一种普遍适用的心理韧性。

  很多人喜欢把 “自律” 和 “*” 扯到一起。

  就像是在宣扬只要自律了就一定可以获得*。自律不是技能,它是一种习惯。

  它是中性的,应用得好的人更能加速实现自己目标。但并不见得只要自律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很多人都喜欢拿《当幸福来敲门》来举例子。认为威尔·史密斯扮演的父亲角色是如何的自律,最后才获得了好的结果。

  那不是自律,那是被逼的,是自救。

  不是每个人做每件事都有机会去面对生存或者死亡的问题,大多数人都是在普通问题上进行取舍。

  自律,其实就是舒适感和不适感之间的选择。

  这种不适感能是心理上的,也可能是身体上的。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是,心理的自律有两件事比较重要:

  不着急成功

  能接纳自己不完美

  成功的时候能够延迟满足感,鞭策自己制定更高级的目标。

  状态不好时可以接纳自己,管理好负面情绪,适度休整,让自己长期情绪饱满地坚持。

  这就像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的,“卓越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需要练习。”

  因此不是说自律就一定能成功,而是自律的习惯容易培养出普遍适用的心理韧性。

  这些人的适应力更强,因此在面对机会和挑战的时候,能够推迟享受感,所以更容易获得成功。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 “延迟满足” 实验。

  20 世纪 70 年代,由 Walter Mischel 策划,在美国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基地。

  实验员给每个 4 岁的孩子一颗看上去非常好吃的棉花糖,并告诉他们如果马上吃掉,只能吃一颗,如果等 15 分钟后再吃,就能吃到两颗。

  十五年过去,那些马上吃了棉花糖的孩子,都有一些行为上的缺陷。

  04 自律不是灵丹妙药, 长期坚持才能发挥奇效

  很多人的自律模式是间歇式性的`。

  嚷嚷减肥,一月只去一次健身房

  立 flag 读 X 本书,手机不离手,买来的书都用来落灰,想起来了才翻一翻

  总忍不住晚上在社交平台闲逛,宁可毫无目的地刷,也不愿意冥想和自己深度交流

  状态极好的时候不停下来,“暴饮暴食”,贪多总想一步登天。

  在士气低落的时候不懂得接纳自己,不能适度休整管理好自己情绪。

  总喜欢在朋友圈里找刺激。

  夜深人静才发现一天浑浑噩噩什么都没做。

  晚上不睡,白天不起,总是颠倒度日。

  相比于完全放任自己的人,那种自以为在用功的人更可怕。没有好结果你还找不到理由责怪他。

  长期坚持就能见到奇效,并不是什么新鲜的道理。但世界上大多真理本来就极其简单,只是被人为误导复杂化了。

  股神巴菲特推崇 “滚雪球” 投资逻辑,主张选择一个又长又湿的坡,然后长期赋能不断积累。

  但令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巴菲特的投资年复合收益率综合下来不到 14%。

  也许你会质疑了,不到 14%?怎么配称股神?!

  要知道,14% 的年复合收益率的放到 1 年期,未必是多么起眼的投资;但是拉长到 30 年,收益就是相当惊人了。

  在美国,几千家共同基金能做到连续 10 年跑赢标准普尔 500 指数 2-3 个百分点的公司,都是凤毛麟角的。

  可见:快是一种力量,慢也是一种力量;但有些事情是急不来的,耐心等待多有奇效。

  投资如此,自律也一样。

  05 坚持做到这 6 点, 你才配得上想要的*

  巴菲特曾经说过:“如果你在小事上没办法约束自己,那么大事情上可能也很难约束自己。”

  所以想要自律,就要给自己列一张自律清单长期坚持。

  1. 早睡早起

  苹果公司 CEO 蒂姆·库克 每天早晨 4:30 就开始处理邮件。

  星巴克创始人 霍华德·舒尔茨 每天 5:30 就会起床看报纸。

  早起能争取到更多的时间保持较高效率,但长期坚持早起并不容易,需要有两个重要的条件:

  ① 早睡,给身体留足蓄能休息的时间。

  幸福生活实践家 格雷琴·鲁宾 说:“习惯让我们免于做决策的困扰,使得改变更容易被实现。” 其实不用刻意早起,稳定就寝时间,自然能逐渐稳定起床时间。

  ② 明确早起的动机,无论早起是为了锻炼、阅读、工作,用动机鞭策自己。

  美国知名时间管理顾问 克里斯·温菲尔德 说,当你确切了解自己想要早起的原因后,它将成为你的动力,会在内心深处鼓励你起床达成目标。

  2. 定期运动

  其实,最需要转移风险的人群,不是那些高净值人群,而是中低收入者。最迫切需要健身是那些自身条件不好、颜值不高、不年轻、不自信、不健康的人。

  运动是一件哲学的事情,肌肉的刺激是长时期,有增量有间隙,你不可能一次性塑造它,每个人的可能性都不一样。

  它需要你长期关注,像吃饭睡觉一样当成一个习惯。

  坚持运动的人,一方面具备心里的韧性,能够在不舒适的状态下向光生长。

  而运动坚持下来,自身会发生变化,正向刺激会鞭策你继续坚持下去。

  3. 深度冥想

  很多成功人士都有冥想的习惯。

  比如 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马克·贝尼奥夫(Marc Benioff)、拉塞尔·西蒙斯(Russell Simmons)、比尔·里利(Bill Rielly)。

  哈佛一项研究显示,冥想达八周以上,可以增加大脑负责调节情绪与学习的灰质,从而提高情绪控制和大脑的力量。

  你越能清楚自己做每件事情的动机,就更能了解最真实的自己,从源头更好进行“自我管理”。

  因此冥想能够帮你集中注意力和自己深度交流,感受自己每一个真实的想法。

  冥想最适用的是碎片化的小块时间,尤其是清醒后好和入睡前,可以从以下角度问自己:

  我最在意什么

  为什么在意?

  因此打算做什么?

  要如何实现?……

  4. 设定目标

  没有目标的忙碌,就是瞎忙,是不会有结果的。

  查理芒格说:

  “我从没想过变得富有,我只想自立更生。很多时候我只是意外超越了计划。成功者可能非常努力、聪明、自律或者有其他优秀品质,但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世事本就如此。”

  斯坦福大学教授 威廉·戴蒙 William Damon,从大规模的研究访谈发现:当代年轻人的普遍状态是漂浮不安,不想做任何承诺,因为他们缺乏 “目的感”。

  有目的感的年轻人,都有高驱动力,会自发地学习技能和知识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他们也展现出年轻群体中少见的务实和效率。

  而大多数年轻人因为困惑和恐惧拒绝寻找目标。

  5. 管理人脉

  之前听过,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只有 16.7% 经常能见到的 “关系”。

  而 55.6% 的人用到的关系仅仅偶然能见到,另有 27.8% 的帮忙者则一年也见不到一次。

  也就是说:大多数你真正用到的关系,是那些并不经常见面的人。

  这些人未必是什么大人物,他们可能是已经不怎么联系的老同学或同事,甚至可能是你根本就不怎么认识的人。

  社会是由关系组建起来的网络,你最后能走得了多远很多时候取决于你都结实什么圈层的人。

  因此对于人脉进行分类有效管理,需要你不断:

  打破界限结实新朋友

  对已有人脉归类管理,定期联系

  保持好奇,找1-2个共同兴趣圈子

  6. 坚持读书

  比尔·盖茨坚持每周读一本书长达 52 年,巴菲特认为他成功的秘诀是:“每天读 500 页,像复利一样积累知识。”

  如果你认为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周围发生的新鲜事都缺乏兴趣,那可能你已经退化很久了。

  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不是他的过去,而是经历这一切之后他的信念和做出的选择。

  学习横向划分可分为专业性学习、兴趣学习、碎片式学习。对于专业上的知识体系是查缺补漏,构建一个完整的架构,就像修房子一样,再不断打磨它。

  对待兴趣学习,请找出这个领域最具代表性的 2-3 个派别,并吃透它,掌握一个领域 20% 的内容,便能快速学习这个领域 80% 的问题。

  读书学习能为你建立核心竞争力,成为个人发展长期绩效和成功的核心驱动力。

  06 写在最后

  正如统计学家 汉斯·罗斯林 在《真相》这本书里提到的:

  “Almost nobody knows the basic global facts.”

  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世界上最基本的事实。

  我们其实根本就不了解自己。

  生活就是这样现实,没有办法。

  要么奋力往上爬,要么就烂在泥淖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