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短文文章

  人生就是需要一些励志短文文章来伴随着我们成长,如下是励志网为大家整理的励志短文文章,希望能帮助到你。

励志短文文章

 

  励志短文文章【一】:年轻,就该用潜意识恋爱

  如果你还年轻,如果你的年纪想起婚姻还嫌太远,那么我劝你,用你的潜意识恋爱。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遇到对的那个人之前,当有人问你喜欢什么样的人时,你会思路清晰地告诉对方:“我喜欢个子高高的,皮肤黝黑的,笑起来暖暖的男生。”可偏偏,你爱上了他,他是个小个子,甚至还有个小肚子。或者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男生,可在第一眼见到他时就被深深吸引了,你甚至说不清喜欢他什么,你只知道,你恋爱了。

  别以为这样的爱太糊涂,这样的爱,其实才最接近你的本意,和爱情的本质。

  每个人都有三个我: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尊重与生俱来的欲望,超我是完全社会化的、理想主义的,他严于律己。而自我,是最现实的,它不断调和着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尖锐矛盾,让人能够安全但又被部分满足地活着。为了不激怒超我,自我经常需要将本我的需求压抑到潜意识当中去,不让自己知觉到那份渴望,以平衡自己和现实、和社会的关系。人们做不到完全按照社会的要求去生活,多少要遵从本我的意愿和人类的本性,但同时,也不可能完全按照本我的要求去行动,必须要考虑现实的可能性和社会的纪律。

  所以,当人们生长到一定年岁,自我逐渐老练,本我的声音也就慢慢消失了,人们学会了更好地控制本我,按照现实的期望去生活。反映到爱情领域,人们往往挑选的,不是自己真心实意喜欢的人,而是自己应该喜欢的人。

  人们越来越理性,以为越来越了解自己,其实是离自己越来越远了。人们不断恋爱,以为从中获取了宝贵的经验,从而能够更好地与恋人相处。于是开始为未来的恋情铺陈道路,说起自己只爱什么样的人,又绝不可能爱上什么样的人。可人们不明白,恋爱的很大成分,其实没有经验可言,它是随机的、感性的,而这也正是爱情最精彩的部分。当人们开始按部就班的恋爱,其实真的就只是在“谈恋爱”了。另一方面,人们离社会越来越近,开始将恋爱和恋人作为人生整体规划的一部分,对另一半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遵从自我的命令:男人要有钱、有房有车、有大城市的户口,女人要漂亮,能做得一手好菜,愿意和自己的家人一起生活。在这个无比崇尚个性化和出位的时代,人们“喜欢”的人却越来越平淡和相近,恋情也越来越公式化和格式化。无论是谁勾勒出来的白马王子,都会是个大众的情人——越来越不能取悦自我,却能够取悦这个社会,和自己身边的人。

  没有人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人,只是不知道自己知道罢了,当你遇到了对的人,答案就会自动地揭晓,这就是潜意识恋爱。如果你还年轻,只要你觉得自己爱了,无论你遇到的是个什么样的人,都去爱吧,这就是青春献给人们的最好的礼物。

  我曾经问过一个稍微有点儿年纪的单身女人想找个什么样的男人,她的答案是有钱,房无贷款,住在市区,有稳定工作,待她好。我继续追问道:“那如果你真心爱上了一个男人,可他根本不符合你的这些条件呢?你还会继续爱他吗?”她淡然地回答:“如果是这样,我根本就不会爱上他。”你看,她已经不会用潜意识恋爱了。
 

  励志短文文章【二】:别着急,该来的始终会来

  上几周一直很忙,除了很忙还伴随着一点点的焦虑,不过这也没什么,因为这是我的常态。常常有人在微博上私信我,问我哪里来的这么强大的动力。

  其实哪有什么诀窍可言,在我的生活里,大概有七十个人对我说过“别做梦了”这样子的话,这其中包括我的第一任编辑,我最好的朋友和我亲爱的老爸。与此同时,那时我常常写论文写的想撕书,写稿子写的想撞墙,不过因为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所以总能坚持下来。然后有一天,我回头看,才发现这么一个我竟然战胜了那么多负面情绪。

  总要等到走完那段路,回头看的时候才会觉得两边的风景跟刚才来时有些不同。那些觉得过不去的,也许只是我们太倔强不愿意改变,也许只是我们习惯了那些不该习惯的习惯,可是那些伤总会慢慢地愈合,总有一天这些都会过去。

  如果真的要说有什么坚持下去的诀窍的话,大概是我能够不断地从身边吸收正能量,一段视频也好,一首歌曲也好,一本小说也好。然后慢慢地把自己变成一个正能量的人,如果不可避免地遇到挫折孤单难过,那就去面对。

  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物价飞涨,压力越来越大,不公的事情越来越多,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当时间把你从青春的乌托邦拉出来之后,任谁都不能那么快地找到方向。

  于是大家都开始着急,着急赚钱着急打工着急找到未来的方向甚至急不可待地去爱,你看哪,人人上那个谁又上传了自己去马尔代夫的照片;你看哪,别人家孩子现在在大公司工作收入不菲;你看那,隔壁家那谁已经结婚了,马上连孩子都要有了……不可避免地开始焦虑,不安,急着想要踏上未来的路,生怕晚了一步就会被社会淘汰,被别人落下。

  然后呢?你总是想要迅速找到一条路,一条能通往你想要的未来的路,每天为了这个烦躁不已,但是有一天等你回过头来自己想想,你根本连自己真的想要什么都不知道。你之所以不知道你自己想要什么,是因为一直在赶路,不停地追赶着别人的脚步,脚步越来越快,等到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生活在别人的人生里的时候,早就忘记自己真的想要的是什么了。

  其实我想说的是,有的时候你觉得焦虑,是因为你追求的不是比昨天的自己更好,而是比那个“别人”更好。

  你活在自己的`人生里,别人根本没有办法真正地帮你。你只能自己静下心来,找到你想要的把之变成梦想,然后为了你热爱的而奋斗。

  你的未来,只有你自己才能明白。你的前方从没有明确的方向,生活也不会一路绿灯把你前方的路照个通亮。你只能不停地向前,变得坚强而后足以承担起生活赋予你美好的不美好的一切。你只有不停地失败,然后某天你到了一个拐角,然后发现那里居然有着你想要看清的方向和未来。

  我始终相信,为了自己的未来而努力好过为了别人想要你变成的模样而努力。后悔的痛和跌倒的痛哪个更难以忍受,我想你比谁都知道答案。也许很多人在背后把你当成笑话看,可是我想,你也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你,不管别人看起来好或坏,幼稚或乐观,装逼或真实,你都是你自己。

  该来的始终会来,千万别太着急,如果你失去了耐心,就会失去更多。

  该走过的路总是要走过的,从来不要认为你走错了路,哪怕最后转了一个大弯。这条路上你看到的风景总是特属于你自己的,没有人能夺走它。

  每天每夜度过的日子,写过的文章,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认识的那些人去过的那些不知道名字的地方,慢慢地,会变成你想要的未来。

  千万别着急,你若愿意梦,总有人陪你去疯。我知道你会说你觉得一无所有,但是那些真正宝贵的财富从来不是用眼睛能看见的,静下来听听自己的内心吧,停下来看看陪伴在你左右的人吧。

  是的,你我都知道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公,贫穷,现实,无助。但是我要你明白,这个世界远不止这样,我要你看到光明,梦想,努力和希望。没有人能回到过去重新活着,但你我都可以从现在起,决定我们未来的摸样。

  就像慢吞吞的绿皮火车,也许它很慢,但时间总会到达你的那一站.。
 

  励志短文文章【三】:

  中国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敢晃荡青春?

  飞机上,座位旁边坐着一位外国年轻人,他刚刚参加完国内一档电视比赛节目,要飞到石家庄找他在德国结识的朋友。

  他是波兰人,在德国学习工作了很多年,这一次代表德国参赛。比赛的成绩不是特别好,但正好可以利用参赛完的时间在中国和朋友一起旅行。波兰小伙说这一次可以在中国待90天。我好奇,“你不用工作吗?”他说他还没有固定工作,在德国打工挣点钱,然后就去周游世界,他说他去过很多国家,认识了很多人,旅行改变了他的人生。继续好奇,我问他多大了。他说,现在已经28岁了,不过还可以再尽情晃荡几年,然后再把生活固定下来。

  一个28岁的波兰小伙还可以如此*自在地过着“年轻人”的生活,让人好生艳羡。在中国,一个28岁的小伙子该是什么状态?28岁的中国年轻人已经不再年轻,我们在着急地恋爱结婚生子,着急地买房买车,着急地拼事业。我们在焦虑着如果30岁还不能出人头地,这辈子可能就“完”了。

  我依旧好奇于波兰小伙的“晃荡”状态在别人眼里是不是很另类,他对我的问题表示很惊讶,他说在他生活的环境里很多年轻人都是这个状态。他问我难道没有出国旅行过吗,没有看过世界吗,那你年轻时都做了些什么?

  我和大多数中国年轻人一样,毕业后就开始按部就班地生活。一个28岁的中国小伙,如果还没有一份固定的工作,还没有结婚成家,整天晃荡来晃荡去,那他一定是主流社会舆论里的另类,甚至还会被贴上“社会青年”的标签。

  “主流“了,“正常”了,不能说不好。但必须得承认,很多中国年轻人还是渴望能拥有一段“晃荡的青春”,否则,我们也不会一看到别人在“晃荡”内心就心生感慨。年轻就应该有年轻的状态,遵从内心的奔放和*,能按照自己内心的意愿和兴趣生活。比如,那位波兰小伙对语言感兴趣,便开始学习汉语,他从不考虑学习汉语能不能为将来谋生。而我们不行,大学选择专业时就必须考虑将来的就业情况。

  中国的绝大多数年轻人一毕业就被庸常的生活绑架了,为什么我们失去了“晃荡青春”的勇气?一方面,传统意义上按部就班进入主流轨道的“社会习惯”主导着我们;另一方面,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剥夺了“继续晃荡”的机会。世俗社会中,“剩男剩女”所带来的家庭压力还可以抗争,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必须寻得谋生的饭碗。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毕业后如果不尽快占领一个“坑”,等你晃荡够了,这个“坑”早就被别人占了。社会上那些待遇较好的单位,在招聘时一般都只对应届生开门,往届生乃至“社会青年”是很少有机会的。找一个待遇一般甚至能勉强谋生的工作,又必须考虑到未来的养老前景。

  波兰小伙并不完全理解这样的“纠结”,他在德国认识很多中国年轻人,这些年轻人的状态和他也有些相似。但从他的讲述中我能体会到,他眼中的那些中国年轻人之所以敢晃荡,大抵都是因为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宽裕,晃荡完青春,并不影响他们以后稳定的生活。这和家庭背景一般的波兰小伙的晃荡状况绝然不同。

  一毕业就“老”了,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太多选择。你可以在内心晃荡青春,但不能以生活的姿态晃荡,你必须找一个主流的外壳来保卫你晃荡青春的内心冲动;如果说你想像波兰小伙这样以生活的姿态“晃荡青春”,那么必须付出有可能“晃荡一辈子”的风险代价。

  如果哪一天中国年轻人可以随心所欲晃荡青春了,那一定是中国社会问题存在最少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