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好困惑,好难过:究竟是谁出了问题?孩子为什么会远离自己?
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命运。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家长希望孩子早日成材的心情是完全一样的。可是做法都往往不同:农民日夜思考的是庄稼需要什么?怎么满足庄稼的需要?家长为教育孩子彻夜难眠的时候,有没有想到孩子心灵深处的需求是什么?怎样满足孩子成长的需求?
孩子是一本无字的书,书中的每一页都浸透着父母的心血,凝聚着父母深厚的爱。我们每天翻动着它,却发现自己越来越读不懂……
孩子是有着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人,而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或物,因此,在本质上获得尊重和平等的需要。如果我们无视孩子的这种需要,孩子自然就疏远了我们。有的妈妈总怪孩子乱翻自己的东西,你想过没有,你自己是否也常常翻动孩子的东西?有的家长总责怪孩子不愿意听大人讲话,可你是否自省过,你认真听过孩子说话吗?孩子才说两句,大人就不耐烦了:“知道了,早知道了,别烦我!”“该干吗干吗去,谁有工夫听你神侃!”于是,孩子十分扫兴,那些在课堂上发呆,不爱发言的孩子,幼年时可能就是没有得到这方面的尊重,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失去了应有的信心。我们当家长的,要被孩子接受,是不是也该找准自己的位置,蹲下来,听孩子说话,了解他们的思想,知道他们要做什么,而不该总居高临下地审视孩子,滔滔不绝地训斥孩子。
如果孩子从小就受尊重,他便能懂得自尊,也会懂得怎样去尊重别人。那些对人彬彬有礼的孩子,肯定是在家里很受到尊重的孩子,那些蛮不讲理、行为粗野的孩子,在家里一定得不到他人的尊重,甚至常常受到伤害。美国一项调查表明,大多数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意志、兴趣、爱好、理想、性格等都同幼年父母比较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人性有直接关系,使幼儿从小富于好奇心、爱发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幼儿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
平等是处理一切关系的根本,家庭成员之间也不例外。可是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之间却存在着诸多的不平等。父母就是权威,是孩子的主宰。孩子们在家每天听到的父母讲的词语中,由“不”组成的否定词为最多:“不许淘气”、“不许玩沙子”、“不许晚回来”、“不许去同学家”、“不许看电视”、“不许乱花钱”……还有“不能”、“不要”“不可以”……可是,准许干什么,家长又没说。于是孩子只有不断地犯错误,不断地受指责。有的家长则常用“应该”、“必须”等表达主观愿望、主观想象的词,完全忽视孩子的客观存在,用一种强硬的态度让孩子进入某种规定的位置,并按家长的设计修剪孩子。结果,使孩子陷入不知所措中,极大地影响了孩子思维的发展。肯定的话是孩子成长的正信息;否定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负信息。过多的负信息使孩子觉得很累很烦,感到生活索然无味,怎么会愿意与父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