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故事-收养九个弃婴的拾荒者

  1951年,他和老伴从陕西的大山里流浪到兴平市流顺村,在一面破旧的土墙旁用秸秆搭起了一个简陋的家,从此,以拾荒为生。

感人故事-收养九个弃婴的拾荒者

  1974年农历正月二十九,他和老伴外出赶集,在一群围观的人潮中,他忽然瞥见了一名被遗弃街头的女婴。当时孩子哭得撕心裂肺,脐带上还残留着母亲的鲜血,由此可见,她是个可怜的孩子,刚出生就被母亲丢下了。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却没有一人肯上前把婴孩抱走。他和老伴实在心疼孩子,想要把她抱走,但又不愿让如此可怜的`孩子跟着他们吃穷受苦。于是,他和老伴便一直站在原地苦苦等待,希望能有一户条件稍好的人家把孩子抱走。

  天色沉沉暗去,集市上的人潮退得一干二净。他和老伴不得不将孩子抱回家中悉心照料。为了纪念这次偶然的相会,他给孩子取名“会英”。

  会英渐渐长大,可奇怪的是,她经常弄不清简单的算式,说话也有些含糊。后来,他终于明白,会英有着轻微的智障。老伴知道了这一事实后,公然表态,无论如何,也要把会英养大成人,不管怎样,她都是一条命啊!

  为了更好地抚养孩子,他和老伴起早贪黑,长年奔波在各个乡村的垃圾站里。可生活并没有因此好转。因为,在这艰苦的旅途中,他们又先后遇见了不同遭遇的弃婴。他们有的残疾,有的智障,有的正常。

  他俩都是于心不忍,总是无法在观望后冷漠离去。这些可怜的弃婴,一个个都无可避免地与他俩相遇,并走进那个破落的家庭。

  周围的邻居非常不解,在旁人看来,这对年过六旬的老人本就已经过得水深火热,为何还要一次次捡来生活的包袱?他们虽然知道这是善行,但仍旧不可理解。他们甚至断定,这些孩子在长大且清楚自己身世之后,一定会远走他方,不再理会这两位拾荒的老人。

  孩子越来越多,所需的饭量也就越来越大。但他俩觉得,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能光吃素菜和米饭。

  就在生活担子越来越重,经济愈加窘迫的情况下,老伴忽然撒手人寰,离他而去。他悲伤得不能自已,但他心里清楚,他不能沉沦下去,因为除了已经长大成人的会英之外,还有整整9个孩子的生命在他手里。

  他细细盘算过,正常情况下,自己劳苦一天能赚到15元人民币。而每天要买5块钱的馍(20个),3块钱的挂面(1.5斤),如果还有额外开销,偶尔生病买药的话,那所剩的钱就寥寥无几。

  但在这整整36年间,他就是用这样省吃俭用的方式,为孩子们奢侈地买下了5937袋奶粉。当我随记者找到他时,他正狼狈地拉着一辆木架车。身形消瘦,皮肤黝黑,白发苍苍,浑身裹满了汗水与灰尘。

  如果不是他的三女儿丰英说看,那是我爸的话,我坚决不会相信,面前的他,就是在36年间寒暑不歇,以拾荒的方式陆续抚养了10名弃婴的赵景华。

  此刻,冷漠的邻居们已被他深深打动。所有人都知道,在这么一个贫寒的村子里,有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用自己皲裂的双手抚养了10名弃婴。

  虽然老大会英已经嫁到邻村,成为人母,但仍旧有5名婴孩尚未成年。年过八旬的他,仍要起早贪黑,仍要拾捡破烂,仍要当爹当妈,为孩子的生存操心。

  当他微笑着架起木车,踉跄着又要外出时,我心里忽然下起了滂沱大雨。人世间,是否已经没有一种苦难能让他的善良止步?造物主,是否已经拔除了寒暑冷秋和严冬,只在他的心里留下一片生机盎然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