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记得有人说过,文字的最大功用就是启迪人的思考。因此不论你看过多少高考成功同学的学习经验谈,最重要的都是领悟,而不是模仿。分享一个高考状元的故事,希望你也有所感悟。

有关高考状元的励志故事

  我依然清晰地记得,6月27日,那个飘着细雨的下午,当高考成绩传来,没有狂喜,没有迷茫。我,只是淡淡地微笑着,给了妈妈一个轻轻的拥抱。

  那一刻,我仿佛觉得,高中三年所有的奋斗、所有的挫折、所有的思绪、都融化在这个拥抱里了。

  也就是在这个拥抱里,我的高中时代结束了,带着一个看起来近乎完美的结局。在此之后,我一直试图以一种冷静的眼光重新审视这逝去的三年,审视其中的得失成败,寻找并牢记生活给予我的启示与教训。

  也许,应该从三年前说起。

  高一高二:游走于清醒与迷茫之间

  827分,这是我的中考成绩。这个分数让我继续留在越秀山麓那座美丽的校园--广州市第二中学当然是毫无问题,但我深知在它背后意味着什么:做一个不太准确的类比,如果在今年高考中考出827分,将与清华无缘。它在向我传递着一个明确的信息:高中的学习相对初中必须有一个飞跃。我不断告诫自己,不能再有懈怠,不能再走弯路。就是这样,我开始了我的高一。

  因为有感于初三后期的复习时而受困于之前欠佳的学习状况而无法提高,我对高一这个开端十分重视。当然,我从来就不是上课开小差的那类学生,但比起初中,我有了更加认真的学习态度。尤其是政治、地理、历史这些科目,不少同学会更倾向于选择不听课而抓紧去做主科的功课,我却没有这样。这不仅是由于自己对这几门课发自内心的兴趣与喜爱,更是一种"态度"的要求。前任中国国家男足主帅米卢蒂诺维奇曾一直向他的队员们强调一句话:"Attitudemakeseverything。"(态度决定一切)我对此很赞同。坦白地说,我并没有在一上高中时就为自己定下某某大学的目标(高三时我才意识到目标对人的巨大推动作用,这是后话),在目标出现之前支撑着我努力学习的,就是态度。高一,高二两年踏实而有成效的学习使我在高三时的发展后劲十分充足,这正是我所希望的。

  在高一这一年,我参加了相当多的社会工作,先后出任校刊《摘星》主编、校团委拓展部部长,并同时身兼班长、级委等职。我不是那种功利的人,我也绝不会埋首书堆对与高考无关的事情不闻不问。全面发展的那些套话就不必说了,许多东西确实纸上得来终觉浅,必须自己在生活中用心领悟才能品出它真正的滋味。更重要的是,这些工作让我感到快乐--情绪是一样十分奇妙的事物,我们不该被自己的情绪牵着走,但也不能把它抛到一边置之不理。在我看来,一份愉快的心情,要远远胜过书桌前若干小时的埋头苦干。

  以现在的标准来看,高一时的成绩并不算最佳,但我能感觉到,自己前进的步伐比初中稳健了许多。当时我对自己说,你的思路、方法是正确的,继续保持,你终将到达你想去的地方。但我没有想到,接下来的大半年会突然如此艰难。

  如今回想起来,高二上学期就像是一个噩梦。不知道为什么,高一时对学习得心应手的感觉一下子荡然无踪。变难的功课,新的班级、占去大量休息时间的竞赛培训加上身体原因,直把我冲得找不着方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的心情相当不好。这直接导致了学习状态的下降,一直落到高中三年的最低点。期末考试,我保住了自己高一时的名次,但这无法掩盖事实上的风雨飘摇。在这个时候我开始有点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方法,怀疑自己的目标。迷茫,就是我此刻心境的真实写照。

  转折点出现在下学期开始的一件小事上。当着我的面,班主任对两位高一的师妹轻描淡写地说"张之昊现在状态不行,大有被XXX超过的势头。"当时我表面上没什么,内心却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我不服气!猛然间,我觉得自己又清醒了过来。之后我用了许多时间反思,最后的结论是,我需要的,是调整,而不是改变。也许我真要感谢上天的安排,高二下学期恰恰是一个相对轻松的学期(只有会考的任务)。利用这宝贵的半年时间,我小心翼翼地调整自己的步伐,身体、心理、时间安排、学科知识......其实这些也都是水到渠成的过程,重新规划好每日的时间计划,使自己任何时候都井井有条,保证休息,调理身体,精神状态自然就好了起来。在学习上,我努力在竞赛和日常的学习中寻找合适的平衡,定下心来提高自己的效率。渐渐地,我找回了感觉。

  这个学期的期末,我的名次没有改变,但我知道,它与上学期已然大不相同。当时班主任在学生手册上给我的评语的第一句是:"跨过了一个低谷,前面是一座高峰。"我不知道他是真的看出了我的上升势头还是单纯的鼓励与安慰,我可以肯定的是--前面,将是一座高峰。

  高三:重新发现

  其实我和许多同学一样,在上高三之前对高三有各种各样的想像,而多数的想像又都有将高三妖魔化的倾向,当然后来也就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我的确是抱着诚惶诚恐的心情迈进高三的--既有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又有对未知前景的些许担忧,既有大干一场的冲劲,又有面对书山题海的迷惘,种种思绪就是这样交织着。

  高三第一天,我在一张纸条上写下"我的目标:清华大学"几个字,贴在书桌前。这对于我是一个新的尝试,因为有数不清的成功者都把树立奋斗目标作为走向辉煌的重要一步。而我自己也觉得,前两年以"态度"为主导的学习虽然已经相当不错,但似乎还欠缺了一点什么,于是我加上了目标。其实树立目标并不在于贴纸条之类的形式,而在于你是否能够其正地把这个目标植根在你的心中。后来有一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高三下学期一次考试,我的考场在其他班的教室。在那个班的板报上我看到了某所位居国内前五名的大学的09年录取分数线,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怎么这么容易考?后来想想才明白,其实这所大学分数线相当高,只是自己一直在用清华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感觉。想到这里我很高兴,因为我发现自己已经如此牢固地把清华放在了心里。

  也是因为目标与班上浓郁学习气氛的双重作用,我的学习又比高一高二有了很大提升。一个单词,以前可能弄懂它的意思就算了,现在我会翻开词典认真了解它的各种用法;每天听英语,以前也许坚持不了几天,高三时我坚持了整整一年;一道难题想不出来,以前我会很快去翻答案,现在我会继续冷静地思考。高三一年,我感到自己前所未有地健康,每天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有些时候我就觉得自己像一台正在高速运转处于最佳状态的机器,每一个零件都工作得无比畅顺。我用不着着急,也用不着加班加点开夜车,因为前两年踏实的学习给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所需要的只是查漏补缺而已。春节前夕,我顺利通过了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取得了20分加分,为有史以来最短的寒假送上了一份漂亮的礼物。

  高三的生活充实而紧张,转眼间就到了"一模"。我的物理严重失手,却依靠另外几科拿到了广州市第一名(900分)。这个分数令我十分意外。此时我才意识到,由于在中考以后的两年多,一直没有全市性的统一考试,当年那个827分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我的自我定位。直到一模,我才重新发现了自己的能量。现在看来中考的确给了我很多,它让我退去了浮躁与自傲,真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两年多过去了,我也完成了自身的蜕变。紧接着是二模,感觉并不太好,分数却依然让我满意--868分。这时,我对一个月后的高考已经完全有底了。

  我应该感谢高三,这一年我被赋予了坚忍与平和的性格,当我在高考考场上拿起笔平静地答卷时,我知道自己已经尽了全力,不会有什么遗憾了。最后一门物理,监考教师收走我的试卷时,我对自己微微一笑,收拾起东西,快步走进夏日灿烂的阳光里。

  关于心理:一架精密的物理天平

  我讨厌古板的说教(况且我也没那资格),所以我更愿意把我的所感所想托寓在自己的故事里--就像我前面所做的那样。但也有若干问题我想着重谈一下,其一就是心理。

  高考考什么?书店里排山倒海的辅导书都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而我认为有一个最简单的答案--实力加心态。这里说的心态,不仅是在考场,更包括高三整整一年面对多方面的压力、动力和各种坏消息、好消息时的心态。高三时人的心理是很脆弱的,会把什么东西都和高考联系起来,比如说一道题目不会做,就会马上责备自己:要是高考出了这道题怎么办?这种想法是很正常的,但我们应该学会自我调整,而不是就这样陷进去。时刻提醒自己,平和一点。题目做错了,好事,下次碰到它就不会再错了;测验考得不好,没关系,过两天马上打个翻身仗。平和,不仅是一种心理状态,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密切关注自己的精神状态,适当时候给自己减减压。二模前的一段时间,我买了一本《达芬奇密码》翻着看,在很多人眼里,高考当前看悬疑小说近乎是疯狂的举动,但我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考完一模,我突然发现自己对习题空前厌倦,一下子没有了拼搏的热情,也许这是之前高强度学习后的疲劳期吧。既然这样,我也没必要强迫自己,不如趁机放松一下。《达芬奇密码》看完了,我也找回了我的状态。当然,这还牵涉到一个度的问题,以放松的名义放纵自己,那无疑是不负责任。

  心理是一种极其微妙的东西,在我看来,它就像一架精密的物理天平,需要你小心翼翼地反复调试,而这个过程的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也只有经过高三的千万次调试、扰动与再调试,它才会在最关键的时刻达到最佳状态。

  题海战术的是是非非

  "你赞同题海战术吗?"这是许多高考状元都会被问到的经典问题。要是拿来问我,我只能说,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假如单纯从量的角度看,高三一年我确实做了很多的题,这一点相信每一个高三的学生都是一样的。但对于题目来说,不同的做法,就会有不同的收效。

  在我看来,其实任何一本中等水平的辅导书都能覆盖高考内容的98%以上,换言之,每个科目如果能把一本书的习题及其思想方法彻底钻透,应付高考已游刃有余。然而,这个"彻底钻透"十分不易,--甚至可以说是不太可能--因此我们需要一定的重复,正如庖丁也得在杀了成百上千头牛之后才达到目无全牛的境界。而一些误区也由此产生。不少同学容易陷入机械的重复,不停地做题,最终却是收获不大。我就亲眼见过若干同学,习题集一本一本地做,遇见过几次的相同类型(甚至是一模一样)的题目却依然一错再错。我以为,我们做题是为了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不是看着一大摞做过的习题集获取某种虚无的心理快感--哈,这些题目我全都做完了。习题像流水一样从脑子里流过,最终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每做一定量的题目,我们都应该稍微停留一下,问问自己在这些题目中学到了什么,这也是题目在脑海中酝酿发酵的过程。做题、思考、再做题、再思考,这样循环上升的方法是极有效的。

  与此相反的另一个极端是套路化,或者说是招数化。做了大量的题,有同学就会分析提炼出种种套路,怎样的题目用怎样的方法,颇有些"见招拆招"的味道。这种做法在一定范围内是有效的,尤其是对付陈题、旧题--高考中也确实会有这种题目。但是,套路化的最大害处在于它会扰乱你的知识结构,使你舍弃对本质规律的透彻理解,而将对题目的思考扭曲为一种程序化的过程。而高水平的出题者,会将各种方法重新拆分组合,创造出新的题目,在这个时候套路、招数之类就会彻底失灵。所以,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我们的应对就是"无招胜有招"。

  记得有人说过,文字的最大功用就是启迪人的思考。因此不论你看过多少高考成功同学的学习经验谈,最重要的都是领悟,而不是模仿。我一直都认为,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也不否认我渴望出类拔萃、超凡脱俗。我始终在努力着,努力使自己前进,努力使自己每天都有阳光般灿烂的笑容,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告诉自己:我的明天比今天好。

  相信自己,你也一定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