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孩子为什么要叛逆
叛逆是每个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并不是家长眼中的坏孩子。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具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会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要帮助孩子走出叛逆的误区,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产生叛逆的原因。
案例一:家长存在教育误区
8岁的小武阳上小学一年级,他常因父亲与母亲的不和而很少回家。在小武阳面前妈妈经常控制自己的情绪,从来不提爸爸。妈妈常对小武阳说:“妈妈这么辛苦就是为了你,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好成绩!”但事与愿违,小武虽然在妈妈面前总是表现很乖,但一到学校就显得很反叛:上课说话、写作业不专心,对老师的批评也置若罔闻。
据医生分析,小武阳正处在性别认同的年龄,由于父亲很少在家,对性别的认同难以实现。整天与妈妈在一起,对女性有所依赖,在群体生活中就表现为难以适从,觉得很想有同性朋友。在课堂上只要被同性同学干扰,就难以控制地说话、做小动作。就这样,小武阳能受到老师的关注,成了得常常受到批评的主要原因。
案例二:亲子之间缺乏交流
小强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的父亲因为工作的需要常常出差,忽视了与小强的交流,而小强母亲也经常需要出国工作。小强在上小学之前很乖巧、听话,也顺利地考上了重点小学,但自从二年级以后,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越来越叛逆,父亲说一,他非要做二。
有一天,父亲突然接到学校的电话说,小强把头发染成了黄色,盛怒之下,父亲打了他一巴掌,小强就离家出走。那时,正好学校里来了实习老师,小强和这位实习女老师特别好,什么事都和她说,染发事件之后小强就一直呆在实习老师那里。后来经过实习老师的劝告,小强把头发染了回去,也搬回了家。但这次轮到父亲手足无措了,他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和小强交流,也不知道这一次风波对孩子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案例三:成人没有以身作则
在现代的教育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状况: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时,父母们总是要问上一句:“这孩子是怎么了?”习惯从孩子身上找原因。其实,有许多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父母。孩子的某些叛逆心理和行为,可能恰恰是家庭教育弊端所致。
对孩子要求严格,却对自己要求松的父母,孩子能心甘情愿听他们的话吗?即使爸妈说的条条是理,孩子依然不肯服从,孩子愈大,这种现象愈明显。比如,姗姗的爸爸就有这个问题,他不让姗姗在看电视时吃东西,可是自己却经常如此。姗姗有好几次忍不住给爸爸提意见,结果逢他看的高兴时,他就说下一次一定改;逢到他看的不高兴时,他不但不听,还发脾气,摆出家长的架子压人。起初,姗姗只是在这个问题上不服,渐渐地,这种不满就扩散开来,爸爸说的话都不愿意听,姗姗的叛逆心理愈来愈严重。
除此之外,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不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另外,大众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也是导致叛逆心理一个因素。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许多高中生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