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下面是有关于感恩老师的名言或诗句,欢迎参考。

有关于感恩老师的名言或诗句

  1、平凡的事业,却展示了您伟大的人格;盛开的鲜花,也凝聚了您挚爱的心血。

  2、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希望,播种幸福。老师,您就是这希望与幸福的播种人!

  3、教师要以东风化雨之情,春泥护花之意,培育人类的花朵,绘制灿烂的春天。

  4、举世不师,故道益离。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5、在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路上,您用生命的火炬,为我们开道。

  6、与其找糊涂导师,倒不如自己走,可以省却寻觅的功夫,横竖他也什么都不知道。

  7、知识不存在的地方,愚昧就自命为科学;教师不存在的地方,无知就变成了聪慧。

  8、真空坚定谦逊朴素――这是您教给我唱的歌,这是您指引我走的人生之路。

  9、勤于给一棵棵稚嫩的幼苗松土。浇水。捉虫。施肥的园丁终将迎来争奇斗妍的春天。

  10、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孩子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孩子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

  11、您的岗位永不调换,您的足迹却遍布四方;您的两鬓会有一天斑白,您的青春却百年不衰。

  12、您为花的盛开,果的成熟忙碌着,默默地垂着叶的绿荫!啊,老师,您的精神,永记我心!

  13、圣明的教师给予学生的不是现成的知识宝殿,而是鼓励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教他们建筑。

  14、用语言播种,用彩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这就是我们敬爱的老师崇高的劳动。

  15、您为花的盛开,果的成熟忙碌着,默默地垂着叶的绿荫!啊,老师,您的精神,永记我心!

  16、用语言播种,用彩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这就是我们敬爱的老师崇高的劳动。

  17、有人把教师比喻成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我认为只有此时,我们才真正拥有了一切。

  18、昔之设学校,教养之法,师生问对,愤悱开发,相与曲折反复,谆谆善诱。

  19、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

  20、言云语莫听闻眼味香不属君内减除人我相,前无有死生分圭和合凭三照,水焚烧按九雯又武平清净出,头临月弄祥云。

  21、一横嘉景日常新古柏森森四季春福地清高稀俗事,名坛时复会仙宾人人尽喜生中国,户户虔心敬上真唯愿诸公皆省悟,同登无漏出红。

  22、不僧不道不温柔九伯人前不害羞觉性一时超法界知身亿劫是吾囚改头换面人难悟,走骨行尸我不忧得意忘形还朴去,从教人笑不风。

  2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4、春满*绿满园,桃李争春露笑颜东西南北春常在,唯有师恩留心间。

  25、地仙中仙与天仙认得三田月正圆自己若能施笑面,那人未肯便兴拳撇*弄脚虚粘地,猛烈回头合上天若被利名牵绊住,十分失了好因。

  26、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27、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28、今朝跪领本师诗秘密玄机喜得知勘破万缘忘假相,涤除六欲起真慈男婚女嫁休心日,意灭情忘舍俗时恭从吾师云水去,将来决定到天。

  29、懒看经教懒烧香兀兀腾腾似醉狂日月但知生与落,是非宁辨短和长客来坐上心慵问,饭到唇边口倦张不是故将形体纵,养成贫病疗无。

  30、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3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2、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

  33、三人行,必有我师。

  34、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35、神仙缥缈太虚私世俗无由得见之幸遇门庭开教化,临逢斋醮莫推辞担家造孽常终日,作福治心只暂时更到时来心不谨,终身何以报恩。

  36、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3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8、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39、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40、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41、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42、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43、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

  44、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45、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46、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经途经好其人爱戴教授自己的人虚心向他们求教。隆礼尊崇礼义——《荀子劝学》

  47、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48、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4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50、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51、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52、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