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面对今天的学生,要成为一名好老师,就需要有更多教育机智。
1、“屁”事件
同事病假期间,我被学校委派到C班代课一个月。代课前曾听说此班有一L学生爱在课堂搞怪捣蛋。很不幸运,在C班第一次上课时便遭遇了他的恶作剧。离下课还有几分钟时,L学生便暴露出他捣蛋的“本能”,把嘴巴紧贴手掌上,发出一阵阵噗噗的响声,听起来很像放屁的声音,周围的同学都笑起来了,L学生也得意地微笑着,似乎在等着我要怎么回应。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捣蛋,多数老师会板着脸发火,进行严肃的批评,这是师之常情。但在那一瞬间,立刻意识到,不能发火,我要以幽默的方式回击L学生“幽默”而无聊的动作。“后边的同学们闻到什么异味没?”L学生周边的几位同学诡异地回答道:没有,但听到了怪怪的响声。“那是什么声音呢?”有同学开始笑起来,小声说:像放屁声。我趁机“进攻”,“我们班有的同学真是能干呀,居然能用嘴巴放屁,还放得那么响!”。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起来,L学生此时也低下了骄傲得意的头颅。下课后他跑来向我道歉,表示以后决不在我的课堂搞怪了。
2、头发定律
一次在学习《苏联*建设的探索历程》时,此课涉及的苏联*太多,各位*推行的具体政策又各不相同,内容比较枯燥。课上到一半时,居然有学生睡着了,如果继续讲下去,估计要睡倒一大片。怎么办呢?理智告诉我,只有改变教法来吸引学生。我清清嗓子,说道:请已经睡着了的和正想睡的同学们醒醒吧,下面我要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听到秘密,同学们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这个秘密其实是,西方学者发现的“*头发定律”:从1917年十月革命建立苏俄开始,历经苏联,到现在的俄罗斯,这近百年的历史,苏联(俄罗斯)共计产生了十位*,令人称奇的是,十位*的发型,在是否秃顶方面存在着相互交替的规律:列宁秃顶;斯大林不秃顶;赫鲁晓夫秃顶;勃列日涅夫不秃顶;安德罗波夫秃顶;契尔年科不秃顶;戈尔巴乔夫秃顶;叶利钦不秃顶;普京秃顶;梅德韦杰夫不秃顶!
后来,他们还发现,凡前额头发少的*对内政策比较开明、对外政策比较温和,反之,对内比较保守、对外比较强硬。指出“头发定律”后顺势设计了两个探究问题:?秃顶*对内政策开明各有哪些表现?浓密头发*各有什么保守表现?本问题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学生兴趣很浓,通过合作探究,不一会儿功夫就弄清楚了。?二战后西方学者为何要开展这样无厘头的研究、揣摩苏联*的头发呢?这一问题在老师的启发之下,学生们也逐渐弄明白了:在“冷战”时期,由于东西方之间相互隔绝,信息交流不畅,西方研究者掌握的苏联资料太少,可以拿来判断的依据实在太少。没办法的情况下,西方研究者在揣度苏联*头发时,竟然发现了“头发定律”。
“*头发定律”也许是历史的巧合,不一定靠谱,但将其引入历史课堂,有利于改变沉闷的课堂氛围,将原先枯燥乏味的讲授课变成了妙趣横生的探究课。
3、改名风波
高考报名前夕,一高三复读女生要请假回家找派出所盖章改名字。为啥要改名字呢?因为家里帮她算了命,算命先生说改名才能在来年考上好大学。作为班主任,我非常理解复读生的复杂心理,心想这或许对她来说,是一种不错的心理暗示,说不定改名后她会对未来充满正能量。几天后,又来了三位学生请假回家,理由都一样,以改名来改变命运,没想到事态发展到这个样子。尽管改名是每个学生的权利,但出于正三观的职业责任,觉得要对改名之风进行必要的干预,再也不能任其发展,误导学生价值观。于是利用下课时间,给学生们讲了一番道理:如果改名字能改变命运的话,那我也想改名,我姓杨就改叫杨利伟好了;如果是姓刘的同学就改名刘德华,那以后就是明星的命了;姓牛的同学就改名牛顿,那以后就会成为像牛顿一样的牛人啦。说到这儿,同学们会心地笑起来了。一语点醒梦中人,简单几句话,使学生明白了名字只是个代号,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命运的改变须靠自己的努力。要求改名的三名学生,最后放弃了改名计划,至此,改名风波被平息下来。
这三个故事道出了一个道理:面对今天的学生,要成为一名好老师,就需要有更多教育机智。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受教师、学生、环境诸因素的影响,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教师要自如地驾驭这个复杂多变的动态系统,就必须掌握教育机智。
对“教育机智”,加拿大著名教育学专家马克斯·范梅南这样解释:“我们把机智说成是瞬间知道该怎么做,一种与他人相处的临场智慧和才艺。展现机智的人似乎都具有在复杂而微妙的情景中迅速地、十分有把握地和恰当地行动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师要具备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随机应变的技巧。面对各种突发的情景,教师若能用一两句话,一两个动作或活动排解开,就会变不利为有利,取得更理想的效果。在某种意义上,是否可以这么说,好老师,只是多了一些教育机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