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读后感3000字
导语:《平凡的世界》原本叫《普通人的道路》。知道原来的这个题目或许能帮助我们对这本书的理。青春的张力与生命的美丽,不仅体现在轰轰烈烈的爱情中,更多地体现在每天的工作与生活之中。这也就是小说为什么更名为《平凡的世界》。下面是由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篇关于这本书《平凡的世界》的3000字的读后感,希望大家在阅读这篇文章时,能对这本书又更深的理解!
篇一: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往事的沧桑,岁月的无情,以及命运的变化莫测编织出了一部部感人肺腑的篇章。《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则把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爱与恨的对立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想路遥在孕育这部小说时已经把他个人的经历已及他的人生感受注入到书中去了。可能来说润叶与少安晓霞与少平的感情应该是他现实或者理想中爱情的化身吧。我虽不了解路遥这个人,但是我能从他的书中感受到他的存在。从他所描述的故事情节来看,他是一个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一个人,应该来说他充分的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辛苦,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化身。我想大部分读者被他的这部小说吸引不只是描述了新中国建立后的几代人的思想情感的变化,以及劳动人民困窘的状况。更为重要的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塑造的曲折的情感,能够引起读者更深的遐想,牵引着读者逐渐的向情感的深处升华。
这部小说中作者开门见山的概述出了出场的几个贯穿全文的重要人物。我认为在这部小说中,半部分主要是以前润叶与少安的感情为线索,然而对于晓霞与少平的感情始终贯穿着全文。作者更想表现的则是晓霞与少平两个性格几乎完全不相同的人的感情的产生发展高潮以及让我没有想到的结局。在我读这部小说时,刚开始期盼的则是润叶与少安两人性格几乎完全不相同的人的感情的完美结合,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少安由于被现实所迫压抑了他的真实情感。然而少安作出的这个决定是润叶无法接受的,润叶始终对命运进行抗争,表现出一种不屈的精神,然而最终的结局是润叶不得不向命运屈服。少安是一个由于穷苦无法入学比较现实的人,润叶一个拥有知识富有理想化的人。这可能就是学问知识在两个拥有相同的理想而又被现实分割的两种不同的观念所致。
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曾经为润叶和少安的感情遗憾,为少安在情感方面的软弱无能为润叶的坚持不懈。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也就渐渐的平息了我的想法,可能是因为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真正的存在,是我们无法消除的。随着后来晓霞和少平的感情发展,我想这应该是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局。虽然晓霞和少平在知识上存在着一些差距,但是后来的社会环境毕竟与以前的不同,思想的相对开放应该不会影响她们的结合。在我看来,虽然润叶与少安的感情出现了遗憾,可能就是为晓霞和少平感情的完美结合作铺垫,从而使文章给人一种趋于完美化的感觉,然而我毕竟不是作者本人,结局确是大相径庭,至于结局我也不想说了。当我听说了这个结局之后,我却没有勇气继续读下去了,我的感情出现了波折,我很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么一个结局,可能是晓霞与少平完美形象在我的脑海中彻底被打破了。我的意念从积极的理性阅读变成了消极的盲目的阅读。我想我会永远记住这部书的,因为这是第一部也是最使我的感情出现大的波动的书。
在这部小说中精彩的片断是丰常多的,然而我最欣赏的则是下面这一段:每一个年龄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对于少平来说,目前田晓霞就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在某种意义上,这个女孩子是他的思想导师和生活引路人。在一个人的思想还没有强大到自己完全把握自己的时候就需要在精神上依托另一个比自己更强的人。也许有一天学生会变成自己老师的老师这是常常会有的,但人在壮大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求得当时比自己的认识更高明的指教。
当我读到晓霞在洪水中为救遇难的小孩而牺牲时,我的内心就像有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上面,使我呼吸急促,同时又为晓霞和少平的爱情悲剧饿暗暗流泪,虽然在晓霞牺牲的场景上并没有过多的描绘,但是在她被浪峰吞噬的一刹那间,却着重描写了这么一个细节:在最后一瞬间,她眼前只闪过孙少平的面影,并伸出一只手,似乎要抓住她亲爱人的手,接着在洪水中消失了……说实话,在这部小说中晓霞是我比较欣赏的一个人,晓霞是一个聪明伶俐、活泼开朗,拥有一颗爱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奋斗的品性,这么一个人。我想她是作者通篇塑造的一个完美形象,然而少平呢,却有所不同了,虽然她们都是高中毕业,但是晓霞却进入了她理想中的大学,然而少平却被拒之门外,少平既经历了他的学校生活又体验到了艰难的社会谋生生活。少平虽然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男孩子,有时候在面对感情时表现出一些消极的态度,但是在他和晓霞在古塔山上的约会时,却充分得表现了他的内心情感,这一点非常像他在谋生过程中的态度。
晓霞可谓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少平却是带有消极色彩的劳动人民的形象。两个可谓是不同世界的人却能在感情方面达成默契,可真是作者的匠心独运,然而两个人感情达到高潮时,作者又塑造了一个悲剧,故事情节真是波澜起伏啊。
作者通篇几乎都是塑造的悲剧情节,不管是少安、少平、润生、金波、润叶、晓霞、丽丽、红梅,作者都是以悲剧圆场,尽管当中充斥着一些苦涩的圆满,就是因为这些富于悲剧性色彩的人物才会引起读者内心情感的晃动,要是我来拟定这部小说的结局,我会把晓霞与少平结合在一起,虽然事事不能尽如人意,但是至少也应该像润叶与向前的结局。
生活是那么地折磨一个人啊。当润叶听到武蕙良与杜丽丽的不幸时,她的内心像潮水般在涌动,她反应不过来这是怎么一回事。难道世界上就没有从始至终的爱情和幸福吗?这该为润叶遗憾呢,还是为她欣慰?
生活总是美好的,生命在其间又是如此短促;既然活着就应该好好地活。思念早逝的亲人,应该更珍惜自己生命的每个时刻,精神上的消沉无异欲自杀。想往常一样正常的投入生活吧!即便是痛苦,也应该看作是人的正常情感,甚至它是组成我们人生幸福的一个不可欠缺的部分呢!
当我读到这本书的结局时作者为什么要把少平的结局安排在煤矿上呢?以少平的能力完全可以在社会中闯荡一番,少平拥有一些特殊的胆识和气魄,以及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能够处理一些劳动人民普遍存在的陋习。合理的把握和了解劳动人民的一些心理变化,他可谓是具有一些领导气质,能够舍己为人,然而令我可敬的一点是他能从晓霞的死中尽快的恢复过来,没有让晓霞的死成为他生活的负担。我想如果我是少平的话我一定不会尽快的从悲伤的阴影中走出来,我可能会一蹶不振。少平的形象已在我的心中树立起了一座丰碑,我非常敬佩少平的勇气和决心,然而我不满足的是少平的一生就这样埋葬在了煤矿上,这是我不甘心情愿的,我想不管结果怎么样都至少应该重新地奋斗一番,可能来说现实是比较残酷的,但是我们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怎么能不作出一些残酷的决定呢?在最后金秀和他妹时他仍然到新华书店买了几本书,其中最喜欢的一本是《一些原材料对人类未来的影响》,说明他自甘堕落仍然保持着读书的习惯,在这当中特别提到了那本书,说明在他心里晓霞一直都存在着,是他的精神支持,因为少平拥有读书习惯是晓霞影响的结果,也是他们在高中时交流的一种途径。书是少平的精神食粮,可以说少平除了拥有这些精神帮助外几乎是一无所有。正如少平在梦中遇到的那个外星人所说的,当外星人说他已经六百岁时,少平说:就我们看来活的那么长,这已不是生命,而是一种灵魂的存在了?外星人说:对,也不对,某些生命达到了高度完美,精神就不再需要物质肉体,就好像是生活在纯粹的精神世界。正是因为这个梦的存在才使少平从悲伤的阴影里走出来,使他露出了自失去晓霞的第一次微笑。我想少平已经完全领会到了这个梦的真实含义,他已经完全超越了物质肉体的需要与晓霞永远生活在精神世界。这也可能就是少平为什么不在大城市生活的原因,而当金秀向少平表白了她的爱意时,少平却表现得不知所措,在后来少平离开他妹和金秀时,特别提到了留给金秀一封很长的信,他在信中主要向她表明了为什么他不能和她结合的理由,金秀按理来说在学识方面应该和晓霞不相上下,但是不同的是金秀在某些方面应该是可以取代晓霞的,而且少平来说,少平与她的关系也不错,完全可以培养出新的感情,碰撞出新的爱情火花,但是对少平来说他是做不到的。当金波提到他妹对少平的好感以及金秀的表白时,以少平与他们的关系在感情上是完全可以胜任的,我仍然记得少平与晓霞第一次见面的场景,那时我就感觉到他们的关系在以后的发展中一定不一般。在我的记忆中晓霞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活泼的性格。少平自有少平的想法,作者自有作者的意图。
整篇文章描述的主要人物几乎全是以悲剧结局,就连少安有秀莲也以秀莲得肺癌而告终,可以说在这篇小说最不幸的可属少安了,他既经历了与润叶分离的痛苦,又体会到了贫穷农民的艰难生活,然而在和秀莲艰难的谋生的过程中又经历了百般地挫折,当幸福生活来临时一切来得又是那么得突然。
当我写以上的评论时,我的内心却在不断地跳动,可能我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的内涵,也可能是因为我的内心已经被感情所触动,反正我感觉这本书对我的触动挺大的,不仅是里面真实的故事情节,而且还有里面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我想一个人对做某件事情不应该顾忌太多,就比如感情吧,不能因为怕受到感情的伤害而索性不敢去面对它,可以说当感情来到时,我们应该抱有一种积极地心态,不能表现出一种犹豫不决的心态,感情在于不断地交流,不管是交流什么它都会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我想对于大学生活的我们思想和感情应该相对开放一些,不管是在熟人还是在陌生人面前。我们应该不断地去尝试,不用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否则它会阻碍你的前进。
其实读书的感觉挺好的,能够在自己的思维中翱翔,能够尽情地发挥我们的想像力。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篇二:论《平凡世界》中典型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恩格斯的“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科学的揭示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所谓环境,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在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给我最直接的震撼就是那些跃然于纸上的人物形象,他们鲜活的就如同在眼前。孙少平的坚韧不拔、自尊自强;孙少安的孝顺和自我牺牲;田晓霞的知性美无疑都让我们为之动容。但在我们被他们所吸引的时候是否想过他们每个人独特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呢?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让它的人物在环绕着他们的特殊环境中形成的。《平凡的世界》中“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孙少平,就是环绕着他的典型环境的产物。自小生长在农村,家庭贫困,父母都是无知识的农民。本来孙少平和千千万万的少年一样,但是在60年代这不平凡的岁月里,家里却让他这样一个大后生不挣工分白吃饭,让他到县城来上高中,就如书中所说,实在不容易。孙少平的大哥少安高小毕业,初中未考就回家务农,大姐更是一天书没念。按常理说孙少平也应当参加劳动以减轻家中的负担,但在这里有一对尖锐的矛盾出现,那就是孙少平家道的极贫和他要继续念书。孙少平家庭环境怎样呢?我们来看,“老祖母年近八十,半瘫在床上:父母亲也是一大把岁数,老胳膊老腿的,挣不了几个工分;妹妹升入公社初中,吃穿用都增加了;姐姐又寻了个不务正的丈夫,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幼小的孩子,吃了上顿没下顿,还要他们家经常接济一点救命的粮食。家里实际只有大哥一个劳力,这多少年来庄家苦没少受,家里年年缺空,一年比一年更穷。”孙少平比谁都了解家里的光景现在已临近崩溃。况且在班上有钱的同学不少,给他造成无形的压力,偏偏贫困又使他过分的自尊,他对一切家境好的同学内心中有一种变态的对立情绪。这些都是人之常情,孙少平很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丧失对生活的信心。但转折也就在这儿出现了,城市里无数新奇的所见所识对他精神产生了影响,使他对生活有了莫大的兴趣。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所有不和谐的影响就这样烟消雾散。而孙少平有了探求新世界的欲望,这种欲望是永远也无法消除的,就像婴儿对外界的探求一样。如果说外部环境是驱除他内心自卑的良药,那么让他自强起来的应该是他在这段时间所养成的看课外书的习惯。孙少平看到的第一本书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很幸运,看到了这样一部关于描写如何在斗争与艰苦考验中锻炼的英雄的著作。我们永远无法衡量这部书给他人生带来了多大的效力,也许很多人看过这书,但是对于一个从未涉世的孩子,内心的大门突然敞开继而被金色的阳光所照耀,这样的经历很罕见。书中写道“宝儿·柯察金,这个普通外国人的故事,强烈地震撼了他幼小的心灵。就是这些外部的还有内部的环境(心理的变化)使他朦胧的意识到,不管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不管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可以活得多么好啊!从此他也迷上了读书。孙少平性格中应该培养起来了探索的东西,这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从后文可以看出,孙少平结束了在双水村教书的工作,来到了大城市黄原。黄原对于孙少平来说是“新大陆”,虽然对于陌生环境有些不适应,但他并没有退缩。孙少安在分家时提出让少平回村,少平也没有同意,我们姑且不忍认为这是他探求性格的表现。但再往后来,孙少平明确的表示了,尽管离家,哥哥又一次劝他一块合伙经营砖瓦厂,但他还是拒绝了。既然已经离开了老窝,就决心在外面的世界闯荡下去。要是一辈子呆在双水村,就是发家致了富,他也会有一种人生的失落感。明显的孙少平性格中已经有了渴望探索的东西,正式由于这种东西才能使他赤手空拳的开始生活,不屈于大城市的震慑。
从中我们看出所谓环境,就是那些形成人物性格的客观条件。而典型即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罢了。故环境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孙少平的成长在典型环境的激化开始了飞跃,由于姐夫王满银卖耗子药而被公社拉到工地上劳教,而家中的主心骨孙少安却不在家中。众人心里都没了依托。典型环境将孙少平推上了复杂纠葛家庭事务的舞台。严酷的现实要求他立刻成为这个家的临时主事人。孙少平在此刻自然而然的对家里担其责任来。从书中的描写,“以前,每当生活的暴风雨袭来的时候,他一颗年幼的心总要为之颤栗,然后迫使自己硬着头皮经受捶打。一次又一次,使他的心脏渐渐地强有力起来,并且在一次次的磨难中也尝到了生活的另一种滋味。他觉得自己正一步步迈向成年人的行列。他慢慢懂得,人活着,就得随时准备经受磨难。他已经看过一些书,知道不论是普通人还是了不起的人,都要在自己的一生中经受许多磨难。”现在的孙少平已经长大了,他也镇定的开始为家里张罗一切,这一切也让孙玉厚老汉既欣慰又惊奇。孙少平在环境逼迫下不断改变着自己,自觉地亦或是不自觉的。和他相比,很多同龄人此时还处在家庭的庇护伞下,享受着一切美好。直面生活的严峻,挑战生活所给予的艰难早早的成为了他的必修课。
孙少平不断的品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命运让他在汗水和碱水中一次次的浸泡。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性格无疑是令人惊叹的,就像沙漠和荒原用它严酷的自然条件淘汰了大部分植物的时候,少女般秀丽的红柳和勇士般强壮的牛蒡却顽强的生长来一样。在这真实而又平凡的世界中,我们每个人遇到的具体的环境不一样,但总是有会艰难的时候。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只要敢于面对,我们就能培养起刚毅的性格,在平凡的世界展现出不平凡的自我。另一方面,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孙少平来到黄原后,首先来到北关阳沟大队书记家干活,本来他应该和别的劳工一样,甚至不如别人。孙少平干起了最重的活——从沟道里的打石场往半山坡箍窑的地方背石头。背着一百多斤的大石块,从那道陡坡爬上去,人简直连腰也直不起来,劳动强度如同使苦役的牛马一般。但他经受住了牛马的考验但是后来的一系列事情却让少平得到了主人的信任,一度希望把女儿嫁给他。这恰恰体现人物对环境的反作用。后来发生的事情更好的例证了这一点。年轻的孙少平来到了铜城煤矿,少平的朴质得到了师傅一家的关爱,他的文化和以前练就的刚毅体格和脾气使他完全能胜任新的工作。孙少平提供的提高出勤的办法更是得到全矿的采纳,他得到了“青年突击手”的称号受到了表彰。这不得不说是对自身所处环境的一种改造。当然这一切都和孙少平独特的个人魅力有关,毕竟还有很多人仍然平庸。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典型人物的刻画是离不开典型环境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依据,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之,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典型环境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如果失去了典型人物,这个系统便失去了中心,失去了关系的纽带,环境成了一盘散沙,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形成的可能。孙少平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出了他这样一个能吃苦、能忍耐、对人真诚的人一点也不突兀。因为环境练就了他的性格。还是那句老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