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故事:一个大学生返乡创业可以做什么
夏收时节,河南新蔡县的7亿多斤麦子,一半进了张志良的工厂,变成面粉;这些面粉的一部分又进了李旭的“放心面粉店”,变成了新鲜的、有着醇厚麦芽香的花卷、馒头。
张志良和李旭都是年轻人。金融危机下,去年,李旭小两口从广东返乡;5年前,大学毕业后张志良返乡创业,现在拥有了一个叫“麦佳制粉”的粮食加工企业。
金融危机暴发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返乡,张志良在县工商局的支持下,在新蔡县和周边县的乡镇开设了36个“麦佳放心面粉”直销店,给每个店统一办理了证照,还提供资金5万元。经营这样一个小店,解决了李旭一家的就业问题,在小两口的精心打理下,小店2008年仅4个月就盈利2万多元。生意好了,今年小李又招了两名返乡农民工来帮忙。
截至目前,36个直销店有24个由返乡农民工开设,6个由下岗职工开设,每个小店年可获利6—12万元。张志良说,接下来还要开50—80个直销店,帮农民工就业,助企业成长。
今年32岁的张志良堪称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典型人物,1996年从河南财经学院经济管理系毕业后,在公司打工的几年里初步掌握了一些有关粮食食品加工、销售的经验和技术。
前些年,全省GDP排名总是靠后的新蔡县,是典型的产粮大县,最大的优势就是粮食,加上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唯独缺少大型的小麦深加工企业。
要为家乡做点贡献,实现小麦的.就地转化。有了这个想法,张志良辞掉了省城的工作,筹借资金在家乡开办了自己的面粉厂。为了求技术,他曾经在零下10摄氏度的大雪夜饥寒交迫地赶到郑州,感动了郑州粮食学院的制粉专家马清溪教授,得到了马教授多年积累的实用技术笔记。同时,张志良的勤奋、上进也感动了他的合作伙伴,2005年,与广东客商签约建立河南麦佳制粉有限公司,日加工小麦200吨;2008年,与开封的企业合作投资7000万元建立新厂,日加工小麦700吨,储存原粮10万吨。新蔡县小麦总产量的一半得到了就地转化。
订单农业,是农户增收、公司发展的双赢项目。2006年,公司发展了种植基地,免费为农户提供优质高筋“9023”品种,为农户测土施肥,指导种植。发展订单农业10万多亩,带动1万多农户改变种植结构,平均每户农民增产2000斤,增收1500元。
“做个有心人,一个大学生在家乡还是可以做不少事情的。”在采访中,张志良不经意地说。
大学生回乡创业变成“鸡司令”
20年前,大学生陈琼武丢掉铁饭碗,回到农村当了一名“猪倌”。几经周折,他想成为“养猪大王”的梦想没能实现。1995年,他兴办桃源县首家民企——桃源县三尖饲料厂。经过14年努力,三尖饲料厂现已发展成为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饲料加工、家禽养殖于一体的湖南三尖农牧有限公司。
1988年,陈琼武从武汉粮食学院毕业后,与5名朋友一起毅然回到农村创业,当起了“猪倌”。正当他们计划大干一场时,1991年,瘟疫袭击养猪场,200多头猪全部死光。陈琼武又来到城里工作,一晃三年过去。
1994年春,陈琼武着手第二次创业。他和伙伴创办了三尖公司,生产销售饲料。当时的桃源市场上,上十个饲料大品牌相互竞争,三尖饲料只能夹缝求生。陈琼武没有把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到饲料推销中去,而是大力发展规模养殖,用产业链拉动饲料产业,最终,公司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1999年春,陈琼武带领团队到河南、河北、浙江、福建考察现代化农业。经过考察,他立马发现,桃源一家一户的分散养殖,影响了农民收入,也制约了饲料生产的发展。他随即投入大笔资金,建起桃源第一家蛋鸡规模养殖基地。自此,三尖公司走上了一条公司加农户的良性发展之路。
陈琼武进一步认识到,农业要健康、快速发展,只有走农村产业合作道路,于是,他牵头组建了三江养殖合作社。合作社建成以后,陈琼武以自己的企业为基地,建立了种苗供应中心、饲料供应中心、技术服务中心、蛋鸡养殖示范基地、鸡苗育雏基地。记者龙涛
大学生 返乡 创业 智力 带富 身边人
【致富金点子】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转变观念,不再留在人才扎堆的大城市,而是选择回到故乡自主创业。创业之初难免艰辛,内心的矛盾,家人的反对,他人的不理解,加上资金来源和经验缺乏,相比之下,大学生创业致富比其他人群需要更大的勇气也面临着更多的困难。然而,大学生普遍基础知识好,接受新事物快,年轻有干劲儿又是这个群体独有的特点。放弃高薪工作,而回乡创业,当起“猪倌”、“兔子王”,这正是大学生智力反哺农村的一种现实表现,在为带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价值,何乐而不为呢。
致富事例一
从“兔子王”到“养兔会长”
徐敏成2004年毕业于江苏省畜牧兽医学院,先在盐城工作,后回家乡涟水开设兽医兽药门市。去年9月,他决定发挥所长,搞獭兔养殖,当“兔子王”。
刚起步时,因交通不便,建兔舍用的砖头、黄沙、水泥都要用独轮车运进去;兔舍刚建好,从外地引进的良种獭兔又陆续死亡。于是风言风语纷至沓来,亲戚朋友都劝他收摊子,可徐敏成没有动摇。他骑摩托车到连云港、灌南等地学习取经,回来后对症下药,注意给兔舍遮风、保温,情况很快稳定了。
徐敏成养殖的獭兔迅速增至200余只,每天吸引不少乡亲前来参观。他便联系20多个养殖户成立了獭兔养殖协会,把经验、技术和乡亲们共享。结果养兔在全镇迅速发展开来,到去年底出售商品兔突破1万只,凡养兔的都富了。今年,已掌握丰富经验的徐敏成计划好了:新上獭兔宰杀加工厂,形成养殖、加工一条龙,趁着现在市场供不应求,“让獭兔养殖成为当地的一个新兴产业”。
致富事例二
“白领”变身“超级猪倌”
2000年从扬州大学畜牧专业毕业的王加贵,先在南京一家大型企业跑销售,并很快当上分公司副总经理,薪水可观,可闲下来时总难免有几分失落:如果就这样干下去,所学专业就荒废了!他萌生出回家乡涟水办养猪场的念头,那样既能发挥自己长处,还可带动乡亲们致富。他回乡办猪场的消息迅速在家里炸开了锅,亲戚朋友跑来劝他,在他签土地征用合同时父亲还赶来“搅局”。
开弓没有回头箭。创业初期,凡自己做得了的,王加贵样样自己动手,两个月下来,体重减轻了12斤,“当时别人都说我有35岁,手像树皮,哪里还像个大学毕业生”!如今,一切困难都过去了。他的猪场征地8亩,建成猪舍80间,每年出栏肥猪9600头。在他的带动下,镇里的生猪屠宰、有机粮食加工等配套产业也都发展起来。乡亲们说,要是王加贵当初坚持去当“白领”,如今,这里红火景象做梦也做不出来。
今年,红海村、红关村的老百姓都要求跟着王加贵种甘草,王加贵就开了一个甘草服务部,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开发区没有育苗基地,为解决种苗从外地拉运造成出苗率低的问题,王加贵建起了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目前,种苗长势良好。
三年来,经王加贵带动的甘草种植户已达到500余户,建立甘草示范基地3200亩,建立种子种苗繁育示范基地200亩,建立甘草科技服务部1个,使甘草种植户亩均增收8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