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他人,别强来
许多年前,笔者在美国塔夫兹大学读社会心理学时,老师讲了关于一个林肯的故事,谈到了一种强迫性的助人为乐行为。
一次,林肯与其他人一起乘坐马车进城,在经过一条河时,看见有一头驴在水中挣扎。别人都对此视而不见,唯独林肯走到河*将那头驴拖上岸来。车上的人都很诧异地望着他。
“如果不把那头驴拖上岸,我的心一天都不会安宁。”林肯说。看到大家依旧困惑的样子,林肯又补充说:“我这样做,不仅是为了拯救那只可怜的驴,也是为了使我自己的良心获得平静。”
老师总结说,林肯具备典型的利他型人格特征。他帮助别人,既是助人为乐,也是使自己开心。由此,他每次助人都有双重的回报,一是别人的感谢,二是自我的满足和陶醉。所以,利他型人格的人愿意帮助人,但是并不在乎别人的回报。
“弥塞亚陷阱”及其危害
尽管如此,助人为乐也可能是某种心结的作用。某些人热心于各式各样的公益事务,却是因为在无意识之中将帮助人当作了化解个人内心焦虑与不平衡的手段。下面是美国哈佛大学一堂心理咨询课上分析的一个案例:
戴维斯太太住在美国加州,他的儿子在18岁时买了一辆摩托车,却懒得戴头盔。对此,戴维斯太太不知叮咛了儿子多少回,却始终被儿子当作耳旁风,直到有一天他遭遇交通事故,因为没戴头盔当场死亡。
儿子的死让戴维斯太太痛不欲生,她自制了许多有关摩托头盔的资料,自费到全国各地做巡回演讲,提醒人们骑车要戴头盔。当有人问戴维斯太太这样到处演讲苦不苦,她回答说,在家待着无事可做更苦,还不如出来散散心。
那么,戴维斯太太的助人行为到底是为了别人,还是为了自己呢?分析认为,她是客观为别人,主观为自己。
心理学上把这种用帮助他人的方式来获得内心平衡的现象称作“弥塞亚陷阱”(MessiahTrap)。有“弥塞亚情结”的人的典型特征是“助人狂”、“助人成瘾”到不能自拔的境地,以致影响了正常的社会功能。一般认为,这种障碍与他们童年的创伤有关。比如,林肯从小失去母亲,就渴望帮助弱者来获取精神安慰。当然,他的助人表现处在一个正常范围之内,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的助人行为却是不能自控的“强迫性重复行为”。
因此,这种助人行为对双方都有危害:助人者对受助者的问题做出有太多个人感情色彩的判断,往往是不准确和令人难以接受的;另一方面,这种助人行为对助人者自身也是有害的,比如离了婚的人以做婚姻咨询来平衡自己的心态等。其实都是在逃避自身的现实,回避自身的需要。
“弥塞亚”的8个特征
为了帮助人们认清这一病态的助人行为,请检查自己有无下列极端的表现。
1.借不凡的“表现”来获得价值感。
2.行为举止深受他人影响。
3.急欲出人头地。
4.过分关注与自己有相似痛苦经历的人,偏执地去协助他们。
5.很难与平辈相处,很难建立亲密关系。
6.常常陷在孤立无援的情境中。
7.马不停蹄地活动。
8.一放松下来就有罪恶感和羞愧感。
5步走出“弥塞亚陷阱”
若要放弃强迫性的助人行为,需要注意5个步骤。
1.承认自己正陷在“弥塞亚陷阱”里。
2.选择合适的治疗师及治疗方式。实践表明,个别治疗与团体咨询相结合效果好。
3.倾听内心的需要。有“弥塞亚”情结的人无力关注并满足自己的真实需要。而希望通过助人寻求变相的自我满足。应该问问自己,内心到底需要什么,然后为这种需要采取行动,负起责任。
4.承认对他人所造成的伤害。由于“弥塞亚”处处以“强者”、“热心人”等自居,实际上向被帮助者传达出一个信号:你们没我强!在不经意中对他人造成心灵上的伤害,却不自知。
5.学习接受爱。建立自己的支持网络,向自己的亲人、好友表达自己的需要,接受他们的帮助。